麻黄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炙甘草,三两,(6g),桂枝三两,(9g),半夏半升,(9g),五味子半升,(6g) 《伤寒论》
麻黄 白芍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水煎,温服。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射干三两(9g)麻黄四两(9g)生姜四两(6g)细辛三两(6g)紫菀三两(6g)款冬花三两(6g)大枣七枚(3枚)半夏大者洗,半升(9g)五味子半升(3g)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金匮要略》
紫菀 细辛 五味子 生姜 麻黄 款冬花 大枣 半夏 枣 姜 款冬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射干麻黄汤,宣肺祛痰,下气止咳,痰饮郁结,气逆喘咳,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君 | 麻黄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
君 | 桂枝 | 解表通脉,化气行水 | |
臣 | 干姜 | ||
臣 | 细辛 | ||
佐 | 五味子 | 敛肺止咳 | |
佐 | 白芍 | 敛阴养血 | |
佐 | 半夏 |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 |
佐使 | 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
本方主治之证乃素有水饮,复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的表实证。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寒饮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水留胃中,胃气上逆,故干呕;饮溢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是为外寒里饮之佐证。此时,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不疏表而单蠲水饮,则表邪难解,唯有解表化饮,内外合治,才是正法。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於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於外寒里饮证者。
3.注意事项:本方因其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於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