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为粗末,每服三钱
(9~15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君 | 熟地黄 | 滋肾填精,大补真阴 | |
君 | 山茱萸 | 养肝滋肾,涩精敛汗 | |
君 | 肉苁蓉 | 补肾益精 | |
君 | 巴戟天 | 补肾壮阳 | |
臣 | 附子 | 补火助阳 | |
臣 | 肉桂 | 温通阳气 | |
臣 | 石斛 | 滋阴生津 | |
臣 | 麦冬 | 养阴润肺 | |
臣 | 五味子 | 益气滋肾 | |
佐 | 石菖蒲 | 开窍醒神 | |
佐 | 远志 | 安神益智,祛痰开窍 | |
佐 | 茯苓 | 渗湿利水,宁心安神 | |
佐 | 生姜 | 温胃和中 | |
佐 | 大枣 | 补气健脾 |
“喑痱”是由於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肾藏精主骨,下元虚衰,包括肾之阴阳两虚,致使筋骨失养,故见筋骨痿软无力,甚致足废不能用;足少阴肾脉挟舌本,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痰浊随虚阳上泛堵塞窍道,故舌强而不能言;阴虚内热,故口干不欲饮,虚阳上浮,故面赤;肾阳亏虚,不能温煦於下,故足冷;脉沉细数是阴阳两虚之象。此类病证常见年老及重病之后,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宣通心气。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肾虚喑痱的常用方。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脉沉细弱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於治疗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脊髓炎等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阴阳两虚者。
3.注意事项:方中阴阳并补,温而不燥,是其特长:然毕竟偏於温补,故对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不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