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一两,(30g),甘草二两,炙,(60g),白术半两,(15g),泽泻一两,(30g),官桂去皮,二两,(15g),石膏二两,(60g),寒水石二两,(60g),滑石四两,(120g),猪苓半两,(15g)
茯苓 甘草 白术 泽泻 肉桂 石膏 滑石 猪苓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上为末,每服三钱
(9g),温汤调下,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
(3g),用如上法
(现代用法:亦可做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水煎,温服。
君 | 滑石 | 清解暑热,利水渗湿 | |
臣 | 石膏 | ||
臣 | 寒水石 | ||
佐 | 猪苓 | ||
佐 | 茯苓 | ||
佐 | 泽泻 | ||
佐 | 白术 | 健脾化湿 | |
佐 | 官桂 | 助下焦气化,使湿从小便而去,防诸凉药冰遏 | |
使 | 甘草 | 益气调药,助苓、桂健脾,缓“三石”重坠之性 |
本方为治暑湿重证的常用方。外受暑热,故发热头痛;热盛伤津,则烦渴引饮;湿盛於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暑湿俱盛,内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下”。治宜清解暑热与化气利小便并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祛暑利湿的常用方。临床以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於中暑、尿路感染属暑湿者。
3.注意事项:本方清暑利湿之力强,故主要用於暑湿重证。若一般的伤暑轻证,或汗泻过多,气液大伤均不宜使用。
上为细末。
《玉案》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