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蕨(学名:Cyclosorus interruptus (Willd.) H.Ito)是金星蕨科、毛蕨属植物。植株高达130厘米。根状茎横走,粗约5毫米,黑色,连同叶柄基部偶有一二卵状披针形鳞片。叶近生;叶柄长约70厘米,粗2-3毫米,基部黑褐色;叶片长约60厘米,宽20-25厘米,卵状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二回羽裂;羽片22-25对,顶生羽片长约5厘米,基部宽约1.8厘米,三角状披针形。孢子囊群圆形,生于侧脉中部,每裂片5-9对,下部1-2对不育,因此在羽轴两侧各形成一条不育带;囊群盖小,膜质,淡棕色,上面疏被白色柔毛,宿存,成熟时隐没于囊群中。孢子左右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裂缝长度为孢子全长的1/3-2/3。周壁薄而透明,具少数褶皱,表面具密而小的刺,分布不均。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向北经日本至韩国(济州岛)。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台北、台中)、福建(厦门)、海南(琼中、昌江)、广东(广州)、香港、广西(临桂)、江西(庐山南坡)。生长于海拔达200-380米的山谷溪旁湿处。全草可以入药,性味苦,平。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主治风湿骨节疼痛、瘫痪、肢体麻木等。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概述图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