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驳骨
枝叶/树皮类
大还魂,龙头草,大驳骨消,大驳骨丹,大骨风,接骨木,大骨碎,大骨节草,大接骨,大接骨草,偏肿鸭嘴花,黑叶爵床,大接骨,救命王,大还魂,驳骨丹,接骨草,小还魂,小叶金不换
  • 味辛性温无毒。 《广西中药志》

    性味《广西中药志》

    味辛,性温,无毒

  • 味微酸辛,性平无毒。 《广西中草药》

    性味《广西中草药》

    性平,无毒

  • 内服:煎汤,10-30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用法

  • 活血止痛接骨续伤止血。主筋伤骨折扭伤瘀血肿痛风湿痹痛腰痛月经过多崩漏。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血瘀肿痛,月经不调

    功效

    活血止痛,接骨续伤,止血,筋伤骨折,扭伤,瘀血肿痛,风湿痹痛,腰痛,月经过多,崩漏,月经不调

  • 全株

    功效

    全株

  • 通经活血破瘀生新止痛消肿续绝伤。治跌打骨折血瘀肿痛风湿痹痛

    功效

    通经活血,破瘀生新,止痛消肿,续绝伤,跌打骨折,血瘀肿痛,风湿痹痛

  • 活血止痛化瘀接骨祛风除湿消肿解毒。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疗伤药。

    功效

    活血止痛,化瘀接骨,祛风除湿,消肿解毒

  • 祛瘀止痛续筋接骨。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功效

    祛瘀止痛,续筋接骨

  • 消肿止痛接骨,并治风湿痹痛:大驳骨二两,泽兰一两,透骨消一两,双飞蝴蝶五钱,小驳骨二两,肉郎伞三两,鸡骨香五钱。共捣烂,酒炒热外敷。 《广西中药志》
    大驳骨   透骨消   小驳骨   鸡骨香  

    符方《广西中药志》

    消肿止痛,接骨,并风湿痹痛

  • 跌打创伤红肿:大驳骨适量。捶烂用酒炒热,敷伤处。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大驳骨  

    符方《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跌打创伤红肿

  • 风湿痛:小驳骨、大风艾、过山香、水菖蒲、红鹰不扑各适量。用水煲,熏洗患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小驳骨   大风艾   过山香  

    符方《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风湿痛

  • 四肢神经痛:小驳骨、枫寄生、埔银、土烟头、钮子茄及一条根各20克。水煎服。(《台湾植物药材志》) 《台湾植物药材志》
    小驳骨  

    符方《台湾植物药材志》

    四肢神经痛

  • 经痛:小驳骨40克。水煎服。(《台湾植物药材志》) 《台湾植物药材志》
    小驳骨  

    符方《台湾植物药材志》

    经痛

  • 跌打伤:小驳骨茎及根40~75克,水煎服;或全草捣烂,酒炒后,趁热推跌打骨折处。(《台湾植物药材志》) 《台湾植物药材志》
     

    符方《台湾植物药材志》

    跌打伤

  • 骨折:小驳骨全株250克,枇杷叶500克,九节茶叶60克,小雄鸡一只。共捣烂,复位后,敷患处,
    枇杷叶  

    符方

    骨折

  • 5小时取去。(《广东省惠阳地区中草药》)
    枇杷叶  

    符方

    骨折

  • 多生於山地、水边、坡地、路旁灌木丛或林下湿润地,常为栽培绿篱。分布於广东、广西等华南各省区。

    产地

  • 生於村旁或路边的灌丛中,亦有栽培。分布於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产地

  • 爵床科植物大驳骨Adhatoda ven-tricosa(Wall.)Nees的茎叶。 茎枝圆柱形,多切成段,表面光滑,微具纵棱,灰绿色,或棕黄色,节部膨大,略带紫色,断面中空有髓。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椭圆形,革质,长10~15cm,宽3~6c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叶面青绿色,叶青黄绿色,微显光亮,无毛。气微,味微辛。以茎枝细、叶多、色青绿者为佳。

    形态

  • 爵床科植物小驳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 本品茎呈圆柱形,有分枝,长40~90厘米,直径0.2~3厘米。茎表面黄绿色、淡绿褐色或褐绿色,有稀疏的黄色小皮孔;小枝微具四棱线,节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对生,卷缩破碎,展平后呈狭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4~14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脉略带紫色。有的可见穗状花序,顶生或生於上部叶腋,苞片窄细,花冠二唇形。气微,味微辛、酸。

    形态

  • 大驳骨叶中所含的鸭嘴花碱有显著兴奋子宫、兴奋呼吸、收缩支气管、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少冠脉流量等作用,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宋内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等有中等程度的抗菌作用;脱氢鸭嘴花碱有显著的局部麻醉作用。从叶、花及根部提取的油脂部分有抗结核杆菌作用。鸭嘴花油有驱蛔作用。

    药理

  • 小剂量使鼠体温升高,剂量过大则使体温降低,可致剧烈泻下,并可导致死亡。

    药理

  • 大驳骨叶含鸭嘴花酮碱(vasicinone)、鸭嘴花醇碱(vasicol)、去氧鸭嘴花酮碱(de-oxyvasicinone)、鸭嘴花碱(vasicine)、去氧鸭嘴花碱(deoxypeganine)等生物碱(deoxyvasi-cine)等。地上部分含生物碱:鸭嘴花考林碱(vasicoline)、鸭嘴花考林酮碱(vasicolinone)、安尼索碱(anisotine)、鸭嘴花定碱(adhatodine)和大驳骨酮碱(adhavasinone)等。

    成份

  • 本品含β-谷固醇,爵床脂素和挥发油等成分。

    成份

  • 孕妇慎服。

    宜忌

  • 孕妇慎用。

    宜忌

  •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主治跌打伤肿,骨折,劳伤腰痛,风湿痹痛,胃气痛,无名肿毒,外伤红肿。

    临床应用

  • 内服:煎汤,15~30克;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用於跌打损伤,筋伤骨折,风湿骨痛,血瘀经闭,产后腹痛。

    临床应用

  • 归经

    肝,脾

【相关连结】
【其他参考】

大驳骨 之 中药

大驳骨 之 植物

大驳骨 之 药方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