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
鳑魮树,铜钱树(浙江,江西),天台乌药,斑皮柴(浙江),白背树,鲫鱼姜,细叶樟,土木香(江西),白叶子树(广东),香叶子(浙江),天台乌药,台乌,台乌药,矮樟根,鲫鱼姜
  • 性味

    辛,温

  • 味辛无毒

    性味

    味辛,温,无毒

  • 味辛带微苦,性温

    性味

    性温

  •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功效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 顺气开郁散寒止痛。治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脚气小便频数

    功效

    顺气,开郁,散寒,止痛,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脚气,小便频数

  • 中恶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 《本草拾遗》

    功效《本草拾遗》

    中恶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

  • 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癞,并解冷热。 《日华子本草》

    功效《日华子本草》

    一切气,泻痢,痈疖疥癞

  • 理元气

    功效

    理元气

  • 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息,止小便数及白浊。 《纲目》

    功效《纲目》

    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息

  • 理七情郁结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

    功效

    理七情郁结,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

  • 破瘀泄满止痛消胀

    功效

    破瘀泄满,止痛消胀

  • 顺气开郁散寒止痛。属理气药。

    功效

    顺气,开郁,散寒,止痛

  • 气喘:乌药末、麻黄五合,韭菜绞汁一碗,冲末药服即止,不止再服。 《心医集》
     

    符方《心医集》

    气喘

  • 男子气厥头痛,妇人气盛头痛及产后头痛:川芎、乌药,上等分。为细末,每服6克,腊茶清调服,或用葱茶汤调服,并食后。 《严氏济生方》
    为细末  

    符方《严氏济生方》

    男子气厥头痛

  • 小肠气痛不可忍:乌药、良姜、舶上茴香、青皮各30克。为末。每服6克,以发时热酒调下。 《卫生易简方》
    舶上茴香  

    符方《卫生易简方》

    小肠气痛不可忍

  • 室女月水不调或赤或断续不定心膈迷闷腹臟撮痛:乌药60克,当归,蓬莪术各30克。为细末。每服6克,以温酒调下。 《圣济总录》
    蓬莪术   为细末  

    符方《圣济总录》

    室女月水不调,浊,断续不定,心膈迷闷,腹臟撮痛

  • 小儿慢惊昏沉:乌药磨水灌之。 《济急仙方》
     

    符方《济急仙方》

    小儿慢惊,昏沉,搐

  • 生於向阳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缘以及山麓、旷野等处。分布於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产地

  • 多呈纺锤状,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长6~15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纵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硬。切片厚0.2~2mm,切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可见年轮环纹,中心顏色较深。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形态

  • 根纺锤形,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称"乌药珠"。长5~15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纹及稀疏的细根痕,有的中有环状裂纹。质极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棕白色。气芳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乌药片近圆形,厚1~5毫米或更薄,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而微红,有放射性纹理(木射线)和环纹(年轮)。

    形态


  • 1、抗菌、抗病毒作用:张天民等报道,乌药20
    %的药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柯萨基B1
    、B3
    、B4
    病毒(CBV)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RSV
    病毒是引起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主要病因,柯萨基B
    组病毒(CBV)
    的抑制指数均为4
    个对数,属高效抗病毒药物。乌药的水和醇提取物对单纯疱疹病毒(HSV)
    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亦属高效药物。乌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链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另外,鲜乌药叶也有抗菌作用。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乌药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对抗临床应用大黄引起的腹痛。乌药水煎液可明显增大家兔胃电幅值,有兴奋和增强胃运动节律作用。乌药水煎液可以显著抑制溃疡的形成,可明显对抗乙醇诱发的细胞损伤,具有细胞保护作用,此作用与剂量呈依赖关系,且还兼有全身作用,乌药的这种保护作用与神经功能有关。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乌药对心肌有兴奋作用,其挥发油内服有兴奋心肌、加速回流循环、升压及发汗作用,亦有兴奋大脑皮质、促进呼吸作用,局部涂用可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缓解复合肌肉痉挛性疼痛作用。



    4、其他:体外实验表明乌药有促进血凝作用,亦有报道乌药有抗凝血酶作用。乌药对小鼠肉瘤S180抑制作用明显。乌药根中呋喃倍半萜组分对实验性肝损伤有预防作用,该组分对CCl4引起的GOT、GPT
    升高有预防作用,对乙硫氨酸所致血清转氨酶升高,GOT
    升高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可保护肝脏免受脂肪浸润。另外乌药亦有抗组胺的作用。最近报道乌药的水、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镇痛、抗炎作用,以其正丁醇部位的镇痛、抗炎活性为最强。

    药理

  • 有增强胃肠活动、止痛、止血、保肝、抗菌、平喘、抗组胺、止血、抗单纯疱疹病毒、抗癌等药理作用,对离体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的双重作用。

    药理


  • 已知乌药中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异喹啉生物碱及呋喃倍半萜及其内酯三大类。且随着产地的不同,其组分也产生变化。
    根、叶、果皮及种子中均含有挥发油,挥发油中主要组成大多为常见的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根中挥发油主要含有龙脑(borneol)、柠檬烯(limonene)、β-草烯(β-humulene)等。叶中挥发油主要含有罗勒烯(ocimene)、月桂烯(myrcene)、聚伞花素(cymene)、莰烯(camphene)、龙脑、乙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依兰烯(muurolene)、β-榄香烯(elemene)、β-草烯、β-蛇床烯(selinene)、毕澄茄烯(cadinene)等。
    呋喃倍半萜及其内酯:这类成分是乌药中被研究得最多的成分,主要包括桉烷型(selinanetype):香樟烯(lindestrene);乌药烷型(lindenanetype):乌药烯(lindenene)、乌药醇(lindenenol)、乙酸乌药酯(lindenenylacetate)、乌药酮(lindenenone)、乌药醚(linderoxide)、异乌药醚(isolinderoxide);吉马烷型(germacrane):neosericenylacetate、乌药内酯(linderalactone)、新乌药内酯(neolinderalactone)、乌药醚内酯(linderane)、伪新乌药醚内酯(pseudoneolinderane);榄烷型(elemanetype):异呋喃吉马烯(isofuranogermacrene)、异乌药内酯(isolinderalactone、表二氢异乌药内酯(epidihydroisolineralactone)

    成份

  • 主要含挥发油成分。含多种倍半萜类成分,有一些属於桉烷的生物碱,有一些属於乌药烷的衍生物;此外,还含有生物碱、乌药醚内酯、乌药内酯、新乌药内酯、乌药烯、α-姜黄烯、乌药醚、双香樟内酯等。

    成份

  • 冬、春二季采挖;以初夏采者粉性大,质量好。挖取后,除去须根,洗净晒干,商品称为"乌药个"。如刮去栓皮,切片,烘干者,称为"乌药片"。

    加工采集


  • ①乌药个呈纺锤形,略弯曲,两头稍尖,中部膨大,或成连珠状,长10~15厘米;膨大部直径1~2厘米。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须根残痕,具纵皱及横裂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类圆形,浅棕色而微红,稍显粉性,中心色较深,外层皮部棕色,甚薄;木质部有放射状纹理及环纹。气微香,味微辛苦.以连珠状、质嫩、粉性大、横断面浅棕色者为佳。
    ②乌药片分薄片与厚片,均为类圆形片状,厚片有时斜切成椭圆形,直径1~2厘米,厚约1.5毫米;薄片厚1毫米以下。平整而有弹性。切面黄白色至淡棕色而微红,有放射状纹理及环纹。以平整不卷、色淡、无黑斑、不破碎者为佳。主产浙江、湖南、安徽、广东、广西。此外,湖北、江西、陕西、四川、云南、福建等地亦产。习惯以浙江天台所产者品质最佳,故称"天台乌药"或"台乌药"。

    签别

  • 拣去杂质,分开大小条,用水泡透,根据季节注意换水,防止发臭,及时捞出切片。如已在鲜时切片者,筛去灰屑。

    炮制

  • 气虚、内热者忌服。
    ①《医学入门》:"疏散宣通,甚於香附,不可多服。"
    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妇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内热,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阴虚内热之病,皆不宜服。"
    ③《本经逢源》:"不可见火。"

    宜忌

  • 气虚及内热证患者禁服,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宜忌

  • 用量3~9克;磨汁或入丸、散。用治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脚气、小便频数等。

    临床应用

  • 广西地区另有一种乌药,植物为白胶木,形态与本种相似,主要区别:其老叶下面密生金黄色或锈色贴伏柔毛,有光泽。参见"千打锤"条。

    备注

  • 书籍引用

    《证治汇补》

    《正骨心法要旨》

    《医学真传》

    《幼科指南》

    《华佗神方》

    《本草求真》

    《竹林寺女科秘方》

    《证治准绳·幼科》

    《证治准绳·疡医》

    《证治准绳·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