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胆子
老鸦胆,苦参子,鸦蛋子,小苦楝
  • ,有小毒。

    性味

    苦,寒

  •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赘疣' class=' text-red-500'>腐蚀赘疣。用於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功效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痢疾,疟疾,赘疣,鸡眼

  • 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功效

    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

  • :鸦胆子七粒。包龙眼肉,吞下。 《纲目拾遗》
    鸦胆子  

    符方《纲目拾遗》

  • 疟疾:鸦胆子仁10粒,入桂圆肉内吞服。每日3次,第3天后减半量,连服5天。 《广西中草药》
    鸦胆子仁  

    符方《广西中草药》

    疟疾

  • 早期血吸虫病:鸦胆子果仁10粒,每日2次。连服4~5天。 《广西中草药》
     

    符方《广西中草药》

    早期血吸虫病

  • 里急后重:鸦胆去壳留肉,包龙眼肉,每岁1粒,白滚水下。 《吉云族钞》
     

    符方《吉云族钞》

    里急后重

  • 适生长於气候温暖的土壤疏松的海滨地带以及沟边、林缘、灌木丛中。分布於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产地

  • 核果卵形或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4~7mm,表面黑色,有隆起网状皱纹,顶端有鸟嘴状短尖的花柱残基,腹背两侧有较明显的棱线,基部钝圆,有凹点状果柄痕,果肉易剥落;果核坚硬,破开后內面灰棕色平滑,內含种子1颗。种子卵形,长4~7mm,直径3~5mm,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有稍隆起的网纹,顶端短尖呈鸟嘴状,其下有长圆形种脐,近基部有棕色圆形合点,种脐与合点间有稍隆起的种脊;种皮薄,胚乳和胚富油性。气微特异,味极苦。

    形态

  • 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 (L.) Merr.的成熟果实。 呈卵形。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棱线,顶端渐尖,基部有凹陷的果梗痕。果壳质硬而脆,种子卵形,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具网纹;种皮薄,子叶乳白色,富油性。无臭,味极苦。

    形态

  • 抗肿瘤;促进免疫功能;抗病毒。主要抗癌成分为苦木内酯,鸭胆子苦醇对黑色素瘤- L1210及黑色素瘤P388等瘤株具显著抑制效果。去油鸦胆子水浸液1:1000及苦木苦味素具有很强的抗阿米巴作用。具有抗疟作用及抗肠道寄生虫作用;醇提物体内体外实验对人鼻KB、小鼠艾氏腹水癌、P388细胞白血病、大鼠W256肉瘤等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此外,鸭胆子仁有显著毒性,挥发油毒性低但有显著的局部刺激。

    药理

  • 含鸦胆子苦素、鸦胆子苦苷、鸦胆子苦内酯、鸦胆子苷等成分。

    成份

  • 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对肝肾亦有损害,故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弱呕吐者禁服。

    宜忌

  • 用量0.5~2克,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外用适量。用治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临床应用

  • 书籍引用

    《幼幼集成》

【相关连结】
植物
【其他参考】

鸦胆子 之 中药

鸦胆子 之 植物

鸦胆子 之 方剂

鸦胆子 之 药方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