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dy.com 草药辞典
草药详情

高良姜

别名:
膏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小良姜,海良姜,小良姜,蛮姜,奇凉姜,良姜,佛手根,海良姜
1

性味

辛,热
2

性味

辛,温
3

性味

《别录》
大温
大温。 《别录》
4

性味

《本草拾遗》
味辛,温
味辛。 《本草拾遗》
5

功效

温胃散寒,消食止痛,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噯气吞酸
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用於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噯气吞酸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6

功效

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7

功效

《别录》
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别录》
8

功效

《药性论》
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破气,腹冷气痛,腹痛,吐泻
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药性论》
9

功效

《本草拾遗》
下气,益声
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本草拾遗》
10

功效

《日华子本草》
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日华子本草》
11

功效

《本草图经》
忽心中恶,口吐清水,含之咽津,逡巡即瘥
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本草图经》
12

功效

《珍珠囊》
温通脾胃
温通脾胃。 《珍珠囊》
13

功效

《滇南本草》
胃气疼,肚腹疼痛
胃气疼肚腹疼痛。 《滇南本草》
14

功效

《纲目》
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癣
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癣,除瘴疟。 《纲目》
15

功效

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
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
16

功效

《本草求原》
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本草求原》
17

功效

《广东中药》
寒疝湿痹
寒疝湿痹。 《广东中药》
18

功效

散寒止痛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属温里药。
19

符方

《十全方》
心脾痛
心脾痛:高良姜细锉,微炒,杵末。米饮调下3克。 《十全方》
 
20

符方

《卫生易简方》
胃寒,饮食不化及呕吐翻胃
胃寒饮食不化及呕吐翻胃:高良姜、陈皮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饮下一丸。 《卫生易简方》
高良姜  
21

符方

脾胃俱虚,胀满哕逆
脾胃俱虚胀满哕逆:高良姜、木香各捣罗为末。每服高良姜末3克,木香末
高良姜  
22

符方

脾胃俱虚,胀满哕逆
5克。水一盏,同煎至七分,放温和渣徐呷。服不计时,勿用铁器煎。(《圣济总录》)
高良姜  
23

符方

《备急方》
霍乱吐痢腹痛
霍乱吐痢腹痛:高良姜150克,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 《备急方》
高良姜  
24

符方

《外科大成》
风寒湿气,腰脚疼痛
风寒湿气腰脚疼痛:高良姜、防己等分为末,捣大蒜和为饼。按痛处,铺艾灸之,以痛至不痛,不痛至痛为度。 《外科大成》
高良姜  
25

产地

生於路旁、山坡草地。分布於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及台湾等省区,广东有大量栽培。
27

形态

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和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厘米,一面有圆形的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气香,味辛辣。
28

药理

高良姜煎液(100%)对炭疽杆菌、α-或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柠檬色、白色)、枯草杆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琼脂平板挖沟法)。在试管内对人型结核杆菌略有抑制作用,但效力不及黄连等。
29

药理

具有抗菌、镇痛、抗胃溃疡、止泻、利胆作用;可延迟血栓的形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低氧条件下的氧利用能力。
30

成份

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是1,8-桉叶素和桂皮酸甲酯,尚有丁香油酚、蒎烯、毕澄茄烯等。根茎尚含黄酮类高良姜素、山柰素、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和一种辛辣成分,称高良姜酚。
31

成份

根茎含多种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还可能含有鼠李柠檬素及7-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又含挥发油。另含姜黄素、二氢姜黄素、六氢姜黄素、高良姜素、高良姜素-3-甲醚、丁香油酚、菜油固醇葡萄糖苷、豆固醇葡萄糖苷、姜黄素、二氢姜黄素、桂皮酸甲酯等成分。
32

加工采集

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及鳞片,洗净,切成小段晒干。
33

签别

干燥根茎,圆柱形,弯曲,多分歧,长4~6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暗红棕色,有纵皱纹与灰棕色波状环节,每节长0.5~1厘米,下侧面有圆形的细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黄色或棕红色,较粗糙。气芳香,味辛辣。以粗壮、坚实、红棕色、味香辣者为佳。产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34

炮制

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纲目》:"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
35

宜忌

阴虚有热者忌服。《本草经疏》:"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
36

宜忌

阴虚有热者禁服。
37

副作用

醚提物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4.2±0.4ml/kg,中毒表现为翻正反射消失,持续8小时以上才死亡。小鼠灌胃水提物120g/kg,观察7天,无死亡。高良姜能使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和TA100发生诱变。
38

临床应用

用量3~6克,内服煎汤,或入丸、散。用治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39

书籍引用

《本草求真》

《证治准绳·幼科》

《证治准绳·类方》

《证治准绳·杂病》

《本草纲目》

28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诸气 29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痰饮 30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脾胃 32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反胃 33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哕 34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呃逆 35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霍乱 37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疟 41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脚气 42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转筋 67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积聚症瘕 70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心腹痛 74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头痛 76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眼目 81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咽喉 82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音声 301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不灰木 467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杜若 468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山姜 469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高良姜 470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豆蔻 472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缩砂密 474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荜茇 482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莎草、香附子 493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线香 507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苏 662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乌头 668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虎掌 674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射干 675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鸢尾 707 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 旋花 761 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 紫金藤 926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芸苔 933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干姜 1084 果部第三十一卷 果之三 槟榔 1108 果部第三十二卷 果之四 毕澄茄 1390 虫部第三十九卷 虫之一 蚕 1696 兽部第五十卷 兽之一 豕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幼幼集成》

《神农本草经》

高良姜 之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