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dy.com 草药辞典
草药详情

香附

别名:
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猪通草茹,三棱草根,苦羌头,莎草根,香附子,香头草,雀头香,雷公头
1

性味

辛,微苦,微甘,平
微苦微甘
2

性味

辛微苦甘,
3

性味

《别录》
味甘,微寒,无毒
味甘微寒无毒。 《别录》
4

性味

《本草衍义》
味苦
味苦。 《本草衍义》
5

性味

《滇南本草》
味辛
性微温,味辛。 《滇南本草》
6

性味

《纲目》
气平
气平,味辛微苦微甘。 《纲目》
7

功效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肝郁气滯,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於肝郁气滯,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8

功效

青皮胸胁痛,调经止痛
用於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2)调经止痛
9

功效

《别录》
除胸中热,充皮毛,益气,长须眉
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别录》
10

功效

《唐本草》
大下气
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唐本草》
11

功效

《医学启源》
快气
快气。 《医学启源》
12

功效

一切气,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13

功效

《汤液本草》
崩漏
崩漏。 《汤液本草》
14

功效

《滇南本草》
调血,开郁,宽中,消食
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滇南本草》
15

功效

《纲目》
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16

功效

行气解郁,调经止痛
行气解郁调经止痛。属理气药。
17

符方

《澹寮方》
偏正头痛
偏正头痛:川芎60克,香附120克。上为末。以茶调服,得腊茶清尤好。 《澹寮方》
 
18

符方

《圣济总录》
吐血
吐血:香附150克,甘草3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6克,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 《圣济总录》
 
19

符方

《卫生易简方》
鼻衄
鼻衄:香附,妇人发,研匀,汤调方寸匕服。 《卫生易简方》
 
20

符方

《全生指迷方》
尿血
尿血:香附、地榆等分。各煎汤,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 《全生指迷方》
 
21

符方

《中藏经》
安胎
安胎:香附,为细末。浓煎紫苏汤调下3克。 《中藏经》
为细末  
22

产地

生於山坡草地、耕地、路边及水边、湿地、河沟和沙地等。分布於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24

形态

纺锤形,或略弯曲,长2~3.5厘米,直径0.5~1厘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并有明显而隆起的环节6~10个,节长2~6毫米,节上有眾多朝向一方的棕色毛须,并残留根痕;去净毛须的较光滑,有细密的纵脊纹。质坚硬,蒸煮者断面角质样,棕黄色或棕红色,生晒者断面粉性,类白色;内皮层环明显,中柱色较深,维管束点清晰可见。气芳香特异,味微苦。
25

药理


①对子宫的作用
香附子(购自南京,据说产於广东)5%流浸膏,能抑制豚鼠、家兔、猫、犬等离体子宫(已孕及未孕)的收缩,对子宫肌张力的弛缓作用,与当归流浸膏相似,但效力较弱。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②镇痛作用
用小鼠电盘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贵阳)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体重皮下注射,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
③抗菌作用
块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26

药理

挥发油及醇提取物对大鼠有显著的镇痛和解热作用。有松弛平滑肌和雌激素样作用,有抗炎、保肝利胆等药理作用。还有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可促进离体脂肪组织的分解;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和细胞凋亡作用。
27

成份

含葡萄糖8.3~9.1%、果糖1.0~1.7%,淀粉40~41.1%、挥发油0.65~1.4%。挥发油中含:β-蒎烯、莰烯、1,8-桉叶素、柠檬烯、对-聚伞花素、香附子烯、芹子三烯、β-芹子烯、α-香附酮、β-香附酮、绿叶萜烯酮、α-及β-莎草醇、香附醇、异香附醇、环氧莎草薁、香附醇酮、莎草薁酮、考布松及异考布松。根部含有抑制某些真菌发育的物质。
28

成份

含挥发油约1%,油中含有多种倍半萜及其氧化物,还含有少量单萜化合物和考布松等。另含α-香附酮、β-蒎烯、丁香烯、桉叶素、香附子烯、香附醇、胡萝卜苷、β-谷固醇、大黄素甲醚等成分。
29

加工采集

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再放入竹笼中来回撞擦;用竹筛去净灰屑及须毛,即成光香附。亦有不经火燎,即将根茎装入麻袋撞擦后晒干者。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称为香附米。
30

签别

干燥根茎多呈纺锤形,有时略弯曲。长1.5~4.5厘米,直径5~10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及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毛状鳞片及残留的根痕;去净毛须者,则外表光滑,环节不明显。质坚硬,经过蒸煮者断面色棕黄而微紫红,显角质性;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周边与中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气芳香,味微苦。以个大、色棕褥、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山东、浙江、湖南、河南。其他地区亦多有生产。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
31

炮制

碾碎,醋炒。
32

宜忌

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苍术良。"
②《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③《本草汇言》:"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33

宜忌

气虚无滞者慎服;阴虚、血热者禁服。
34

副作用

毒性:香附挥发油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0.297±0.019ml/kg。香附毒性较小,饲料中加药比例不超过25%时,大鼠可以耐受。加药量达30-50%时,动物生长受一定抑制。香附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的急性半数致死量约为1500mg/kg。三萜类化合物IV-B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0mg/kg。香附挥发油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297±0.019ml/kg。
35

临床应用

用量6~9克,煎汤内服。用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
36

书籍引用

《名老中医朱南孙经验集》

《杂症会心录》

《本草纲目》

3 《本草纲目》凡例 4 序例上 历代诸家本草 5 序例第二卷 序例 药名同异 10 序例第二卷 序例 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 21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癫痫 22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卒厥 23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伤寒热病 27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火热 28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诸气 29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痰饮 30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脾胃 31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噎膈 35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霍乱 37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疟 38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胀满 39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诸肿 40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黄疸 41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脚气 44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咳嗽 47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吐血衄血 48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齿衄 50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咳嗽 52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怔忡 58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消渴 60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溲数遗尿 61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小便血 65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痔漏 67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积聚症瘕 71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胁痛 72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腰痛 74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头痛 76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眼目 77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面 78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鼻 82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音声 83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须发 87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疡癜风 89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痈、疽 93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诸虫伤 97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妇人经水 98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带下 99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崩中漏下 100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产难 101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产后 253 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一 针砂 318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浮石 400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术 461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芍药 464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甘松香 469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高良姜 476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肉豆蔻 481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荆三棱 482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莎草、香附子 486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茅香 494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藿香 507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苏 526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茺蔚 529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夏枯草 562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木贼 642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大黄 643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商陆 662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乌头 668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虎掌 682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芫花 711 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 栝蒌 775 草部第十九卷 草之八 菖蒲 902 谷部第二十五卷 谷之四 红曲 964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蒲公英 1032 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桃 1073 果部第三十一卷 果之三 荔枝 1125 果部第三十三卷 果之六 莲藕 1151 木部第三十四卷 木之一 乌药 1159 木部第三十四卷 木之一 安息香 1160 木部第三十四卷 木之一 苏合香 1191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无患子 1574 介部第四十五卷 介之一 水龟 1601 介部第四十六卷 介之二 蛤蜊 1663 禽部第四十八卷 禽之二 五灵脂 1698 兽部第五十卷 兽之一 羊
香附 之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