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二钱,(6g),厚朴一钱,(3g),草果仁五分,(1.5g),知母一钱,(3g),芍药一钱,(3g),黄芩一钱,(3g),甘草五分,(1.5g)
槟榔 厚朴 草果 知母 白芍 黄芩 甘草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黄芩1钱5分,甘草(炙)1钱,白芍1钱,知母2钱,厚朴1钱,槟榔2钱,草果1钱,生姜7片,大枣1枚(擘)。
黄芩 甘草 白芍 知母 厚朴 槟榔 草果 生姜 大枣
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水煎,发前热服,温覆取微汗。
君 | 槟榔 | 辛散湿邪,化痰破结 | |
臣 | 厚朴 | 芳香化浊,理气祛湿 | |
臣 | 草果 | 宣透伏邪,芳化湿浊,辟秽止呕 | |
佐 | 白芍 | ||
佐 | 知母 | ||
佐 | 黄芩 | 清热燥湿 | |
使 | 生甘草 |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本方是为瘟疫秽浊毒邪伏於膜原而设。《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瘟疫邪入膜原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故见憎寒壮热;瘟邪疫毒内侵入里,导致呕恶、头痛、烦躁、苔白厚如积粉等一派秽浊之候。当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瘟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的常用方。以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於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属温热疫毒伏於膜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