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
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白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头蒿,苦蒿
  • 性味

    甘,平

  • 味甘。 《本经》

    性味《本经》

    味甘,平

  • 无毒。 《别录》

    性味《别录》

    无毒

  • 味苦辛,无毒

    性味

    平,无毒

  • 性味

  • 风寒湿痹黄疸热痢疥癞恶疮

    功效

    风寒湿痹,黄疸,热痢,疥癞恶疮

  • 主五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 《本经》

    功效《本经》

    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

  • 捣汁去热黄及心痛。叶干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饮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烧灰淋煎治淋沥疾

    功效

    夏日暴水痢,淋沥疾

  • 从其中分出的倍半萜r-内酯,对金黄色薄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在体外有抑制作用。

    药理

  • 本植物的绿色部分含一种倍半萜烯类白蒿宁,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内酯和洋艾素。干植物含生物碱0.12~0.2%、焦性儿茶酚糅质0.499%、黄酮类0.831%、内酯类,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芸香甙、异槲皮甙。

    成份

  • 夏、秋间开期采收,鲜用或扎把晾干。

    加工采集

  • 性状鉴别茎类圆柱形,长短一一,直径可达5mm。绿色,表面有纵棱,可见互生的枝、叶或叶基。上部有较密的柔毛。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央有白色髓。叶皱缩或已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两面均被柔毛。头状花序较多,半球形,直径3-6mm,总花梗细瘦,总苞叶线形,总苞片2-3列,边缘有白色宽膜片,背面被短柔毛;花托卵形;边缘为雌花,内层花两性,均为管状。成熟花序可见倒卵形的瘦果。气浓香,味微苦。显微鉴别茎横切面:多边形。表皮一列细胞,外被丁字毛,细胞多径向,较长。内皮层凯氏点明显。维管束鞘纤维壁厚木化。韧皮部较宽。形成层不明显。维管束排列成环,导管多边形,2-12个成群,排列成单列。木纤维分布面积大,细胞壁厚化。射线单列,胞腔内有内含物。树脂道散生髓部。髓大,周边的细胞壁厚化。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外被角质层;赤见多数丁字毛或其残基;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但以下表皮较多。栅栏组织1-2列细胞,海绵组织数列细胞。主脉处表皮下具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常为1束。树脂道散生在栅栏组织。粉末特征:灰白色。
    ①非腺毛甚多,多丁字形,长3-5mm,无色,表面光滑,胞壁微厚。
    ②纤维多碎断,成束或单个散在,直径9-36μm,胞壁厚略弯曲,腔狭,纹孔稀少或缺。
    ③导管少见,以网纹导管为主,赤有螺纹、梯纹和具缘纹孔,直径12-35μm。
    ④结晶甚多,单个,形状不一,大小为23-92μm,不溶於盐酸。
    ⑤薄壁细胞多数,四边形,多边形或类圆形,无色,有少数纹孔。

    签别

  • 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取白蒿鲜草2两或干品1两,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5~7日为一疗程;或制成冲剂及片剂服用。共治100例,显效(3天内达临床治愈)70例,有效(4~7天内达临床治愈)23例,治愈率为93%。据部分病例观察,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1.35天,便次恢复正常2.12天,腹痛消失1.55天,里急后重消失1.68天;大便镜检恢复正常及细菌转阴平均时间分别为3.02天和5.65天。疗效似较黄连、痢特灵、合霉素等为高。冲剂、片剂疗效似较煎剂为差。

    临床应用

白蒿 之 中药

白蒿 之 植物

白蒿 之 方剂

还有12个已折叠,点击查看更多

白蒿 之 药方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