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鸡舌香,亭炅独生,雌丁香,鸡舌香,雌丁香,亭炅独生
  • 性味

    辛,温

  • 微温。 《别录》

    性味《别录》

    微温

  • 味辛无毒。 《药性论》

    性味《药性论》

    味辛,无毒

  • 温中散寒。治暴心气痛胃寒呕逆风冷齿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

    功效

    温中,散寒,暴心气痛,胃寒呕逆,风冷齿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

  • 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别录》

    功效《别录》

    恶气

  • 疗恶核毒肿。 陶弘景

    功效陶弘景

    疗恶核毒肿

  • 疗呕逆甚验

    功效

    疗呕逆甚验

  • 疗口臭最良,治气亦效。

    功效

  •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

  • 暴心气痛:母丁香末,酒服3克。 《肘后方》
    母丁香末  

    符方《肘后方》

    暴心气痛

  • 胃冷呕逆气厥不通:母丁香三粒,陈橘皮一枚。上二味,用水一盏,煎取半盏,去滓热呷。 《圣济总录》
    母丁香   陈橘皮  

    符方《圣济总录》

    胃冷呕逆,气厥不通

  • 小儿冷疳面黄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七枚,为末,乳汁和蒸二次,姜汤服之。 《卫生易简方》
    母丁香  

    符方《卫生易简方》

    小儿冷疳,面黄腹大,食即吐者

  • 龋齿:母丁香煮汁含之。 《姚僧坦集验方》
     

    符方《姚僧坦集验方》

    龋齿

  • 唇舌忽生疮:烧母丁香末,绵裹敷之,取瘥。 《外台》
     

    符方《外台》

    唇舌忽生疮

  • 原产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岛。我国广东、海南有栽培。

    产地

  • 呈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3厘米,直径0.5~1厘米。表面黄棕色或褐棕色,有细皱纹;顶端有四个宿存萼片向内弯曲成钩状;基部有果梗痕;果皮与种仁可剥离,种仁由两片子叶合抱雨成,棕色或暗棕色,显油性,中央具一明显的纵沟;内有胚,呈细杆状。质较硬,难折断。气香,味麻辣。

    形态

  • 促进胃液分泌、保护胃黏膜,止泻,利胆;镇痛,抗缺氧、抗凝血、抗突变、抑菌杀虫等。

    药理

  • 母丁香挥发油提取并鉴定出丁子香酚、α-杜松烯、古巴烯、β-杜松烯、α-石竹烯、β-石竹烯、别香树烯、雪松烯、δ-杜松烯、芥子酸、长松香芹醇、胡椒碱等三十九种化合物。

    成份

  • 果实将成熟时采收,晒干。

    加工采集

  • 干燥果实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3厘米,直径约0.6~1厘米。外表呈褐色,或带有土红色粉末,粗糙,多细皱纹,上端宿萼有4裂片。质坚脆,破之常纵裂为2瓣,内藏少数种子(因种子来成熟,故多已干瘪,不易察见)。气微香,味辛辣。

    签别

  • 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②《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宜忌

  • 不宜与郁金同用,热证及阴虚内热者禁服。

    宜忌

  • 治疗小儿疝气取母丁香粉适量撒在独角莲膏药上,贴於患处。每隔1~2天换-次,至病愈为止。观察19例,15例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

    临床应用

  • 内服:煎汤,2~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用治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

    临床应用

母丁香 之 中药

母丁香 之 植物

母丁香 之 方剂

母丁香 之 药方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