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dy.com 草药辞典
草药详情

常山

别名:
鸡骨常山,黄常山,恒山,树盘根,互草,翻胃木,大金刀,摆子药
1

性味

苦,辛,寒
,有毒。
2

功效

解热抗疟,解毒,疟疾,涌吐痰涎
解热抗疟解毒。主治疟疾涌吐痰涎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3

功效

截疟,涌吐劫痰
截疟涌吐劫痰。属涌吐药。
4

符方

疟疾寒热
疟疾寒热:常山3克,厚朴、青皮、陈皮、炙甘草、槟榔、草果仁各
炙甘草   草果仁  
5

符方

疟疾寒热
5克。上细切,作一服,酒水各半盏,寒多加酒,热多加水,煎八分,露星月一宿,空心冷服。忌热茶汤一日,至午食温粥。(《医学正传》引自《局方》截疟七宝饮)
炙甘草   草果仁  
6

符方

《中华医学杂志》
疟疾
疟疾:常山、槟榔、鳖甲各30克,乌梅、红枣各9个,甘草、生姜各9片,制成浓缩流浸膏10克。日服1~2次,每次5克。一般用12~18克即愈。服后无呕吐及其他副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5 《中华医学杂志》
 
7

符方

(6)
:526)
 
8

符方

《肘后方》
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及饮酒
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及饮酒:常山120克,甘草15克。水七升,煮取三升,内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无蜜亦可。 《肘后方》
 
9

符方

《圣惠方》
痰厥头痛,往来寒热
痰厥头痛往来寒热:常山30克,云母粉60克。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盐汤下3克,得吐为效;若吐不尽,即更一服。 《圣惠方》
 
10

符方

《何氏济生论》
鹅掌风
鹅掌风:常山1斤。以油核桃擦手、足患处,炉内焚常山1斤,用青布盖好熏之。七日不下水。 《何氏济生论》
 
11

产地

分布於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四川有栽培。
13

形态

主根多粗直而长,有的呈圆柱形作不规则弯曲扭转,直径6~20mm;侧根多数,並有无数细根,表面灰棕色,具不规则纵横裂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皮部厚,鲜时易剥离,內面光滑,富有粘质。外形极似常山,但断面为白心,故称“白常山”。气微,味淡。饮片呈淡黄色。
14

形态

圆柱形,常弯曲扭转,或有分枝。表面棕黄色,具细纵纹,外皮易剥落,剥落处露出淡黄色木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横切面黄白色,射线类白色,呈放射状。无臭,味苦。
15

药理

具有解热、降压、催吐等作用。总提取物对人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和动物实验性疟原虫均有较好疗效。常山碱乙抗阿米巴原虫效力比依米丁大1倍。动物试验表明,常山碱甲、常山碱乙、常山碱丙能降低血压。
16

成份

含常山碱甲、常山碱乙、常山碱丙、常山次碱、喹唑酮、伞形花内酯、黄常山定碱、黄常山碱甲、黄常山碱乙、常山素A、常山素B、八仙花酚、4-羟基八仙花酚等成分。
17

宜忌

内服剂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弱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服。
18

临床应用

用量5~9克,煎服。用治痰饮停聚,胸膈痞塞,疟疾。
19

书籍引用

《证治汇补》

《医学真传》

《证治准绳·幼科》

《证治准绳·类方》

《证治准绳·杂病》

《本草纲目》

4 序例上 历代诸家本草 5 序例第二卷 序例 药名同异 7 序例第二卷 序例 服药食忌 8 序例第二卷 序例 妊娠禁忌 12 序例第二卷 序例 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16 序例第二卷 序例 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 18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诸风 22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卒厥 37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疟 67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积聚症瘕 87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疡癜风 96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蛊毒 277 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二 青玉 336 石部第十卷 金石之四 砒石 364 石部第十一卷 金石之五 凝水石 381 石部第十一卷 金石之五 汤瓶内碱 383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甘草 401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狗脊 543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续断 588 草部第十六卷 草之五 款冬花 597 草部第十六卷 草之五 车前 649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大戟 657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常山、蜀漆 658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藜芦 823 草部第二十一卷 草之十 卷柏 830 草部第二十一卷 草之十一 鸡窠草 869 谷部第二十三卷 谷之二 薏苡 908 谷部第二十五卷 谷之四 醋 918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葱 1004 菜部二十八卷 菜之五 芝 1005 菜部二十八卷 菜之五 青芝一名龙芝 1032 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桃 1038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梨 1165 木部第三十四卷 木之一 阿魏 1243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枸杞地骨皮 1644 禽部第四十八卷 禽之二 鸡 1712 兽部第五十卷 兽之一 牛黄 1820 人部第五十二卷 人之一 人傀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幼幼集成》

《明医杂著》

《妇人良方集要》

《古今名医汇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