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蔹莓
乌蔹莓属,葡萄科
拔,龙尾,五叶莓,笼草,五爪龙,五爪藤,野葡萄藤,五叶莓
  • 味苦性寒。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性味

    味苦,酸,性寒

  • 用於热毒痈肿疔疮丹毒咽喉肿痛蛇虫咬伤水火烫伤风湿痺痛黄疸泻痢白浊尿血。內服:煎汤,15-30克;浸酒或捣汁饮。外用:適量,捣敷。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功效

    热毒痈肿,疔疮,丹毒,咽喉肿痛,蛇虫咬伤,水火烫伤,风湿痺痛,黄疸,泻痢,白浊,尿血

  •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 项下热肿俗名虾蟆瘟:乌蔹莓捣敷之。 《丹溪纂要》
     

    符方《丹溪纂要》

    项下热肿,俗名虾蟆瘟

  • 发背臀痈便毒:乌蔹莓全草水煎2次过液,将2次煎汁合并一处,再隔水煎浓缩成膏,涂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换一次。 《江西民间草药》
     

    符方《江西民间草药》

    发背,臀痈,便毒

  • 乳腺炎:鲜乌蔹莓,捣烂敷患处。 《青岛中草药手册》
     

    符方《青岛中草药手册》

    乳腺炎

  • 淋巴腺炎:乌蔹莓叶适量,和等量水仙花鳞茎,红糖少许,共捣烂,加温敷患处。 《福建药物志》
     

    符方《福建药物志》

    淋巴腺炎

  • 带状疱疹:乌蔹莓根,磨烧酒与雄黄,抹患处。 《福建药物志》
     

    符方《福建药物志》

    带状疱疹

  • 风湿关节疼痛:乌蔹莓根30克,泡酒服。 《贵州草药》
     

    符方《贵州草药》

    风湿关节疼痛

  • 生於山坡、路旁、旷野或园篱旁,攀附於他物上或蔓生。分布於华东、中南、西南各地。

    产地

  • 多年生草质藤本。茎带紫红色,有纵棱;小枝被疏柔毛或近无毛;捲须2-3叉分枝,与叶对生。鸟足状5小叶复叶,互生,中央小叶长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2.5-4.5厘米,侧生小叶椭圆、长椭圆形或狭卵形,长1-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圆,每边有6-15疏锯齿,下面无毛或微被毛;叶柄长1.5-10厘米,侧生小叶几无柄或有短柄,中央小叶柄长0.5-2.5厘米,托叶三角形,早落。复二歧聚伞花序腋生,伞房状,花序梗长达13厘米,无毛或近无毛;花黄绿色,花萼蝶形,全缘或波状浅裂,花瓣4,三角状宽卵形,外面被乳突状毛;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盘发达,肉质,4浅裂,子房陷於花盘內。果近球形或卵圆形,径近1厘米,熟时黑色。种子2-4,倒三角状卵圆形,腹面两侧洼穴从近基部向上过种子顶端。花期3-8月,果期8-11月。

    形态

  • 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的全草。 草黄色,全株光滑无毛;根粗壮,浅褐色,横切面可见皮部约占1/2,射线明显;茎具纵棱,节间膨大,有与叶对生的卷须。掌状复叶,小叶片5枚,呈鸟爪状排列,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异型后可见中间l枚最大,侧生者各2枚着生於同一小叶柄上,小叶片椭圆状卵形至长卵形,边缘具疏钝齿。伞房花状聚伞花序腋生;花细小,径4~5毫米。气微,味苦、酸。

    形态

  • 抗病毒、抗炎、解热;抗菌;具有抗凝血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水煎液(30毫克/毫升)在试管内能抑制钩端螺旋体的生长。

    药理

  • 含阿聚糖、黏液质、黄酮类、酚类、樟脑、香桧烯、δ-荜澄茄醇、α-松油醇、乌蔹色苷等成分。

    成份

  • 尚不明确。

    宜忌

  • 用量9~15克;外用适量,常用鲜品捣烂外敷。用治痈肿、疔疮、痄腮、丹毒等热毒疮疡症;湿热流注经络之风湿骨痛;湿热壅滞之黄疸、痢疾及尿血、白浊等症。

    临床应用

  • 书籍引用

    《本草纲目》

【相关连结】

乌蔹莓 之 植物

乌蔹莓 之 药方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