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dy.com 草药辞典
草药详情

木通

别名:
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王翁,万年,万年藤,燕蕧,乌蕧,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万年藤,活血藤
藤木类
1

性味

苦,微寒
微寒
2

性味

《本经》
味辛,平
味辛。 《本经》
3

性味

《吴普本草》
雷公 《吴普本草》
4

性味

《别录》
甘,无毒
无毒。 《别录》
5

性味

《药性论》
微寒
微寒。 《药性论》
6

性味

《海药本草》
温平
温平。 《海药本草》
7

功效

清热利尿,活血通脉,小便赤赤,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喉疼痛,口舌生疮,风湿痹痛,乳汁不通,经闭,痛经
清热利尿活血通脉。主小便赤赤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喉疼痛口舌生疮风湿痹痛乳汁不通经闭痛经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8

功效

泻火行水,通利血脉,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
9

功效

《本经》
令人不忘
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本经》
10

功效

《吴普本草》
止自汗
止自汗。 《吴普本草》
11

功效

《别录》
心烦哕,出音声,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别录》
12

功效

《药性论》
五淋,利小便,开关格,人多睡,水肿浮大
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 《药性论》
13

功效

《食疗本草》
消鼠瘘,金疮,踒折
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 《食疗本草》
14

功效

《本草拾遗》
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
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 《本草拾遗》
15

功效

《海药本草》
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海药本草》
16

功效

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
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
17

功效

《日华子本草》
安心除烦,止渴退热,健忘,明耳目,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下乳
18

功效

脚气浮肿
脚气浮肿
19

功效

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
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20

符方

《医宗必读》
心经有热,唇焦面赤,小便不通
心经有热唇焦面赤小便不通:木通、连翘各9克。水盅半,灯心草十茎,煎八分服。 《医宗必读》
灯心草  
21

符方

小儿瘫痪,发作疼痛
小儿瘫痪发作疼痛:木通、胆矾各0.3克。上研为散,每服
 
22

符方

小儿瘫痪,发作疼痛
5克,米饮调下。(《普济方》木通散)
 
23

符方

《福建药物志》
睾丸炎
睾丸炎:木通茎藤30~60克,葱适量。水煎熏洗。 《福建药物志》
 
24

符方

《普济方》
喉咙痛
喉咙痛:木通煎汤服之,或将木通含之,咽津亦得。 《普济方》
 
25

产地

生於山坡,山沟、溪旁等处。分布於陕西、河南、同东、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
27

形态

木通:藤茎圆柱形,稍扭曲,直径0.2~0.5cm。表面灰棕色,有光泽,有浅的纵纹,皮孔圆形或横向长圆形,突起,直径约1mm;有枝。质坚脆,较易折断,横断面较平整,皮部薄易剥离,木部灰白色,导管孔排列紧密而无规则,射线细,不明显,中央髓圆形,明显。气微,味淡而微辛。三叶木通:藤茎圆柱形,扭曲,直径0.2~1.5cm。表面灰色、灰棕色或暗棕色,顏色不均匀,极粗糙,有许多不规则纵裂纹及横裂纹,有时附生灰绿色苔蘚,皮孔圆形或横向长圆形,突起,棕色,不明显,直径1~2mm;有枝痕。皮部易与木部剥离,去皮处表面棕黄色,射线处有深棕色纵沟。质坚韧,难折断,断面木部黄白色,导管孔细密,排列不规。白木通藤茎直径5~8m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有不规则纵沟纹;有枝痕。质坚韧,难折断,断面木部淡黄色,导管细密,排列不规则,射线约13条,浅黄色放射状,髓类圆形。气微,味徽苦。
28

形态

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的干燥藤茎。 本品呈圆柱形,常稍扭曲,长30~70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外皮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或纵沟纹,具突起的皮孔。节部膨大或不明显,具侧枝断痕。体轻,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较厚,黄棕色,可见淡黄色颗粒状小点,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时中空,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29

药理

1.利尿作用:家兔在严密控制进水量的情况下,每日灌服酊剂(用时蒸去酒精加水稀释过滤)0.5g/kg,连服五天,有非常显着的利尿作用,灰分则无利尿作用,说明其利尿主要不是由於钾盐,而是其他的有效成分。家兔口服或静脉注射煎剂,亦出现利尿作用。
2.抗菌作用:据初步体外试验结果,木通水浸剂或煎剂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属植物AkebialongeracemosaMatsum(产我国台湾省及日本)中提得的皂甙,对大鼠、小鼠有利尿作用;对大鼠的实验性关节炎也有某些抑制作用,它能延长环己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低浓度对家兔离体肠管和心房无明显作用,高浓度则使肠管收缩,心房抑制。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收缩作用,口服毒性很小,注射给药则有一定毒性。
30

药理

具有利尿及抗菌作用。
31

成份

茎含豆甾醇等。根含皂甙,小解得齐墩果酸及葡萄糖、鼠李糖。
32

成份

含木通皂苷Sta、木通皂苷Stb、木通皂苷Stc、木通皂苷Std、木通苯乙醇苷B、常春藤皂苷元、齐墩果酸等成分。
33

加工采集

为马兜铃科缠绕性藤本植物木通马兜铃的干燥藤茎。均为野生。
34

签别

白木通的干燥木质茎呈圆柱形而弯曲,长30~60厘米,直径1.2~2厘米。表面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仅可见侧枝断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较厚,黄褐色,木部黄白色,密布细孔洞的导管,夹有灰黄色放射状花纹。中央具小形的髓。气微弱,味苦而涩。以条匀,内色黄者为佳。产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目前所用的木通药材,主要有关木通、川木通、淮通和白木通四类,其中使用最广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关木通"条);其次为川木通,为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等的木质茎(详"川木通"条);淮通为马兜铃科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淮通"及"朱砂莲"条);白木通则仅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木通则为木通科木通,目前很少见用。
35

炮制

用水稍浸泡,闷润至透,切片,晾干。
36

宜忌

内无湿热,津亏,气弱,精滑,溲频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
②《得配本草》:"肾气虚,心气弱,汗不彻,口舌燥、皆禁用。"
37

宜忌

内无湿热,津亏,气弱,精滑,溲频及孕妇忌服。
38

临床应用

内服:3~6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於淋证,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39

书籍引用

《爱月庐医案》

《白喉全生集》

《正骨心法要旨》

《杂症会心录》

《花韵楼医案》

《本草纲目》

4 序例上 历代诸家本草 5 序例第二卷 序例 药名同异 23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伤寒热病 26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湿 27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火热 35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霍乱 38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胀满 39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诸肿 40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黄疸 41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脚气 46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虚损 53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健忘 57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多眠 61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小便血 62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强中 72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腰痛 73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痛风 74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头痛 76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眼目 78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鼻 80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口舌 82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音声 83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须发 87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疡癜风 89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痈、疽 90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外伤诸疮 100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产难 104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惊痫 215 纲目第七卷 土之一 白瓷器 318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浮石 369 石部第十一卷 金石之五 马牙硝 372 石部第十一卷 金石之五 生硝 418 草部第十三卷 草之二 黄芩 441 草部第十三卷 草之二 徐长卿 460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白芷 568 草部第十六卷 草之五 生地黄 581 草部第十六卷 草之五 龙葵 652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续随子 678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坐拿草 720 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 土茯苓 737 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 防己 738 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 通草 739 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 通脱木 750 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 羊桃 909 谷部第二十五卷 谷之四 酒 1032 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桃 1061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枇杷 1118 果部第三十三卷 果之五 葡萄 1214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乌木 1223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楮 1229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蕤核 1405 虫部第四十卷 虫之二 斑蝥 1408 虫部第四十卷 虫之二 地胆 1599 介部第四十六卷 介之二 海蛤 1633 禽部第四十七卷 禽之一 肪 1660 禽部第四十八卷 禽之二 伏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