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简 介:纵览古今医家运用经方、时方的独到经验,从而博采众长,开阔思路,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
作者:
共 100 章节 39.68万+字数

半夏茯苓
【方药】半夏一升(15克)生姜半斤(24克)茯苓三两(9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茯苓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三十)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四十一)
【解说】
本证为支饮之一证。以呕为主症,伴有心下痞满头目昏眩心悸。由水停心下,支结膈间所致。本证较小半夏汤证饮停为重,故加茯苓健脾利水,并可宁心止眩,一举数得。
【运用】
一、痰饮呕吐
张聿青医案:朱左,停饮凝痰,聚于胃府,胃府之气,升多降少,五十日辄呕粘痰涎水,二便不利,脉象沉弦。夫痰之与津,本属同类,清气化,则津随气布而上供;清气不化,则液滞为痰而中阻。气之化与不化,悉视脾阳之转运如何,所以《金匮》有饮家当以温药和之之例也。然刚燥之药,多服劫阴;攻逐之剂,正虚难任,惟有分其清浊,使清津上升,浊液下降,虽难霍愈,或可减轻耳。制半夏6克,云茯苓24克,老生姜3克。来复丹3克,药汁送下。(《张聿青医案》)
按语:痰饮聚于胃府,胃气上逆,辄呕痰水,宜小半夏茯苓汤治之。加用来复丹,以促阳气来复也。
二、水气呕吐
谢映庐医案:傅金生,时当暑月,天气亢燥,饮水过多,得胸痛病,大汗呕吐不止。视之口不渴,脉不躁,投以温胃之剂,胸痛遂愈,而呕吐未除,自汗头眩加甚。再以温胃方加黄芪与服,服后亦不见效,惟汗出抹拭不逮,稍动则眩晕难支,心下悸动,举家咸以为脱,吾许以1剂立愈。以半夏15克、茯苓9克、生姜1片,令即煎服。少顷汗收呕止,头眩心悸顿除。(《谢映庐医案》)
按语:饮水过多消化不及,停于心下,蕴郁胸膈,而致胸痛汗出呕吐不止。虽无阳热见证,但继用温胃,饮邪不能尽去,唯宜小半夏茯苓降逆止呕,导水下行,竟1剂呕止,其效如神欤!
三、顽固性呕吐(神经性呕吐)
李华医案:姜某,女,33岁,1986年5月3日来诊。呕吐1年余,或在饭前,或在饭后,或进食即吐,或夜阑而呕,发作无时。吐物或为未尽消化食物,或为清水痰涎。曾于哈市医院作多项检查,除轻度胃下垂外,未见其它异常,诊为神经性呕吐,但中西药物屡用乏效。刻诊:体质瘦弱,面色苍白,纳减,体倦头晕心悸脘腹部痞闷不舒,中下腹时肠鸣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证属胃失和降痰饮内停。治宜降逆和胃化痰,拟小半夏茯苓汤与之。半夏30g,生姜25g(切片),茯苓20g,(半夏温水浸30分钟后,去水、合诸药共煎)徐服。药下呕吐即大为减轻,仅进5剂,呕吐肠鸣诸证悉止。(河南中医1996;:21)
按语:本案脉证所现为水饮浸渍胃肠所致,终以小半夏茯苓汤治愈。由此可见,治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
四、痰饮咳嗽
范中林医案:李某某,男,5岁。北京某所干部之子。病史:初生不久,即患支气管炎。1~4岁时,曾先后在北京某某中医院住院治疗。因缠绵不愈,身体益弱,经常感冒发烧,咳嗽反复加重。1978年7月来诊,按太阴痰饮咳嗽论治,两诊痊愈。
初诊:患儿咳嗽已1年多,频频发作。痰清稀,睡时可闻痰鸣声。食纳不佳,面萎黄,体瘦,舌质偏淡苔白滑腻。触双手肌肤微冷,此为手足太阴两脏同病,水饮久留不去,上干于肺,致常年痰咳不止。法宜温化水饮,降逆止咳,以小半夏茯苓汤主之。处方:法夏10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紫菀6克,冬花3克,甘草3克。
二诊:服上方2剂,咳嗽减,痰鸣消;但仍吐清稀痰,上方损益再服。处方:法夏10克,干姜6克,茯苓12克,甘草6克。1979年5月24日追访,患儿家长说:经范老治愈,去冬今春再未复发。(《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按语:脉证所现,为手足太阴两脏同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以小半夏茯苓健脾化痰降逆止咳,加紫菀冬花以增化痰止咳平喘之力。二诊仍见吐痰清稀,乃肺中有寒也,故以干姜生姜,合甘草干姜汤意以温肺化饮矣。
五、胃脘痛
王子德医案:格桑某某,女,30岁,牧民。患者饮食生冷诱发胃脘痛。1973年9月12日来诊。证见:胃脘痛,打呃,吐清水痰涎畏寒,痛时喜温熨按,腹胀食欲减退,吞酸吸气,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微沉紧。此为过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不振,寒邪犯胃所致。治宜温胃散寒祛痰止痛,引水下行。处方:半夏40克(先煎半小时),茯苓30克,生姜30克。
二诊:9月16日,服药4剂后,诸症全部消失而愈。为巩固疗效,继服2剂,病情稳定,追访五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83;(2):26)
按语:本案虽以胃脘痛为主症,然其病机仍为水饮渍胃,故以小半夏茯苓汤治之获愈,以饮邪较重,是重用其量。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