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简 介: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
作者:明 李时珍
共 1820 章节 194.02万+字数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牡荆
(《别录》上品)。
【校正】并入(《别录》)有名未用荆茎。
【释名】黄荆(《图经》)、小荆(《本经》)、弘景曰∶既是牡荆,不应有子。小荆应是牡荆牡荆子大于蔓荆子,而反呼小荆,恐以树形为言。不知蔓荆树亦高硕也。
恭曰∶牡荆作树,不为蔓生,故称为牡,非无实之谓也。蔓荆子大,牡荆子小,故呼荆。时珍曰∶古者刑杖以荆,故字从刑。其生成丛而疏爽,故又谓之楚(从林,从匹,匹即疏字也),济楚之义取此。荆楚之地,因多产此而名也。
【集解】《别录》曰∶牡荆实生河间、南阳、冤句山谷,或平寿、都乡高岸上及田野中。
八月、九月采实,阴干。弘景曰∶论蔓荆即应是今作杖棰之荆。其子殊细,正如小麻子,色青黄。牡荆乃出北方,如乌豆大,正圆黑。仙术多用牡荆,今人都无识者。李当之《药录》言∶溲疏一名杨栌,一名牡荆,理白中虚,断植即生。按∶今溲疏主疗与牡荆都不同,形类乖异。而仙方用牡荆,云能通神见鬼,非惟其实,枝叶并好。又云∶荆树必枝叶相对者是牡荆,不对者即非牡荆也。并莫详虚实,更须博访。恭曰∶牡荆即作棰杖者,所在皆有之。实细黄色,茎劲作树生。《汉书·郊祀志》以牡荆茎为幡竿,则明知非蔓荆也。有青、赤二种,以青者为佳。今人相承多以牡荆蔓荆,此极误也。颂曰∶牡荆,今眉州、蜀州及近汴京亦有之,俗名黄荆是也。枝茎坚劲,作科不作蔓。叶如蓖麻,更疏瘦。花红作穗。实细而黄,如麻子大。或云即小荆也。按∶陶隐居《登真隐诀》云∶荆木之叶、花,通神见鬼精。注云∶荆有三种。荆木即今作棰杖者,叶香,亦有花、子,子不入药。方术则用牡荆,其子入药,北人无识其木者。天监三年,天子将合神仙饭。奉敕论牡荆曰∶荆,花白多子,子粗大。历历疏生,不过三、两茎,多不能圆,或扁或异,或多似竹节。叶与余荆不殊。蜂多采牡荆牡荆汁冷而甜。余荆被烧,则烟火气苦。牡荆体慢汁实,烟火不入其中,主治心风第一。于时远近寻觅,遂不值也。保升曰∶陶氏不惟不别蔓荆,亦不识牡荆蔓荆蔓生,牡荆树生,理自明矣。时珍曰∶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年久不樵者,其树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叶如榆叶,长而尖,有锯齿。五月杪间开花成穗,红紫色。其子大如胡荽子,而有白膜皮裹之。苏颂云叶似蓖麻者,误矣。有青、赤二种∶青者为荆,赤者为 。嫩条皆可为 囤。古者贫妇以荆为钗,即此二木也。按∶裴渊《广州记》云∶荆有三种∶金荆可作枕,紫荆可作床,白荆可作履。与他处牡荆蔓荆全异。宁浦有牡荆,指病自愈。节不相当者,月晕时刻之,与病患身齐等,置床下,病虽危亦无害也。杜宝《拾遗录》云∶南方林邑诸地,在海中。山中多金荆,大者十围,盘屈瘤蹙,纹如美锦,色如真金。
工人用之,贵如沉、檀。此皆荆之别类也。《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散实
【气味】苦,温,无毒。时珍曰∶辛,温。
之才曰∶防风为之使,恶石膏
【主治】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咳逆,下气(《别录》)。
柏实青葙、术,疗风(之才)。炒焦为末,饮服,治心痛妇人白带(震亨)。
用半升炒熟,入酒一盏,煎一沸,热服,治小肠疝气甚效。浸酒饮,治耳聋(时珍)。
【附方】新一。
湿痰白浊牡荆子炒为末。每酒服二钱。(《集简方》)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久痢霍乱转筋血淋,下部疮,湿 薄脚,主脚气肿满(《别录》)。
【发明】崔元亮《海上集验方》∶治腰脚风湿痛,蒸法∶用荆叶不限多少,蒸令熟热,置大瓮中,其下着火温之。以病患置叶中,须臾当汗出。蒸时旋旋吃饭,稍倦即止。便以被盖避风,仍进葱豉酒及豆酒并得,以瘥为度。时珍曰∶蒸法虽妙,只宜施之野人。李仲南《永类方》云∶治脚气诸病,用荆茎于坛中烧烟,熏涌泉穴及痛处,使汗出则愈。此法贵贱皆可用者。又谈野翁《试验方》∶治毒蛇、望板归螫伤,满身洪肿发泡。用黄荆嫩头捣汁涂泡上,渣咬处,即消。此法乃出于葛洪《肘后方》(治诸蛇,以荆叶捣烂袋盛,薄于肿上)者也。
《物类相感志》云∶荆叶逼蚊。
【附方】 九窍出血荆叶,捣汁,酒和,服二合。(《千金方》)。
小便尿血荆叶汁,酒服二合。(《千金方》)。

【气味】甘、苦,平,无毒。时珍曰∶苦、微辛。
【主治】水煮服,治心风头风肢体诸风解肌发汗(《别录》)。
【发明】时珍曰∶牡荆苦能降,辛温能散;降则化痰,散则祛风,故风痰之病宜之。其解肌发汗之功,世无知者。按∶王氏《奇方》云∶一人病风数年。予以七叶黄荆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汤日服,遂愈。盖得此意也。
荆茎 《别录》有名未用云∶八月、十月采,阴干
藏器曰∶即今荆杖也。煮汁堪染。
【主治】灼烂(《别录》)。洗灼疮及热焱疮,有效风牙痛(时珍)。
【附方】新一。
青盲内障∶春初取黄荆嫩头(九蒸九曝)半斤,用乌鸡一只,以米饲五日,安净板上,饲以大麻子,二、三日,收粪曝干,入瓶内熬黄,和荆头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陈米饮下,日二。(《圣济总录》)
荆沥
【修治】时珍曰∶取法∶用新采荆茎,截尺五长,架于两砖上,中间烧火炙之,两头以器承取,热服,或入药中。又法∶截三、四寸长,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外以糠火煨烧,其汁沥入下瓶中,亦妙。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饮之,去心闷烦热头风旋晕目眩,心头 欲吐,猝失音小儿心热惊痫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藏器)。除风热,开经络,导痰涎行血气,解热【发明】时珍曰∶荆沥气平味甘,化痰去风为妙药。故孙思邈《千金翼》云∶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竹沥、荆沥、姜汁各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陶弘景亦云∶牡荆汁治心风为第一。《延年秘录》云∶热多竹沥寒多用荆沥。震亨曰∶二汁同功,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附方】旧六,新一。
中风口噤∶荆沥,每服一升。(《范汪方》)。
头风头痛∶荆沥,日日服之。(《集验方》)。
喉痹疮肿∶荆沥,细细咽之。或以荆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
目中猝痛∶烧荆木,取黄汁点之。
心虚惊悸羸瘦者∶荆沥二升。火煎至一升六合,分作赤白下痢五、六年者∶荆沥,每日服五合。(《外台秘要》)。
湿 疮癣∶荆木,烧取汁,日涂之。(《深师方》)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