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心典
简 介:尤氏集十年寒暑的心得之作,其阐注《金匮要略》文笔简练,注释明晰,条理贯通,据理确凿,力求得其典要,抉其精义,对于少数费解原文,宁缺而不作强解,并校正了一些传写之误
作者:清 尤怡(在泾)纂注
共 23 章节 8.84万+字数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
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此设为问答。以辨肺痿肺痈之异。热在上焦二句。见五脏风寒积聚篇。盖师有是语。而因之以为问也。汗出呕吐消渴、二便下多。皆足以亡津液而生燥热肺虚且热。则为痿矣。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肺中津液。为热所迫而上行也。或云肺既痿而不用。则饮食游溢之精气。不能分布诸经。而但上溢于口。亦通。口中辟辟燥者。魏氏以为肺痈痰涎脓血。俱蕴蓄结聚于肺脏之内。故口中反干燥。而但辟辟作空响燥咳而已。然按下肺痈条亦云。其人咳。咽燥不渴多唾浊沫。则肺痿肺痈二证多同。惟胸中痛脉滑数。唾脓血。则肺痈所独也。比而论之。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烁而肺焦也。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 也。故其脉有虚实不同。而其数则一也。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
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
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此原肺痈之由。为风热蓄结不解也。凡言风脉多浮或缓。此云微者。风入营而增热。故脉不浮而反微。
且与数俱见也。微则汗出者。气伤于热也。数则恶寒者。阴反在外也。呼气不入者。气得风而浮。利出而艰入也。吸而不出者。血得热而壅。气亦为之不伸也。肺热而壅。故口干喘满。热在血中。故咽燥不渴。且肺被热迫。而反从热化。为多唾浊沫。热盛于里。而外反无气。为时时振寒。由是热蓄不解。血凝不通。而痈脓成矣。吐如米粥。未必便是死证。至浸淫不已。肺叶腐败。则不可治矣。故曰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上气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上气喘而躁者。此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上气浮肿。肩息。气但升而不降矣。脉复浮大。则阳有上越之机。脉偏盛者偏绝也。又加下利
是阴复从下脱矣。阴阳离决。故当不治。肩息、息摇肩也。上气喘而躁者。水性润下。风性上行。水为风激。气凑于肺。所谓激而行之。可使在山者也。故曰。欲作风水发汗令风去。则水复其润下之性矣。故愈。
肺痿吐涎沫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此举肺痿之属虚冷者。以见病变之不同。盖肺为娇脏。热则气烁。故不用而痿。冷则气沮。故亦不用而痿也。遗尿小便数者。肺金不用而气化无权。斯膀胱无制而津液不藏也。头眩多涎唾者。经云上虚则眩。又云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甘草干姜。甘辛合用。为温肺复气之剂。服后病不去而加渴者。则属消渴。盖小便数而渴者为消。不渴者。非下虚即肺冷也。
甘草干姜汤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咳而上气。肺有邪。则气不降而反逆也。肺中寒饮。上入喉间。为呼吸之气所激。则作声如水鸡。
射干紫菀款冬降逆气麻黄细辛生姜邪气半夏消饮气。而以大枣安中五味敛肺。恐劫散之药。并伤及其正气也。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各三两) 大枣(七枚) 半夏(半升) 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浊、浊痰也。时时吐浊者。肺中之痰。随上气而时出也。然痰虽出而满不减。则其本有固而不拔之势。不迅而扫之。不去也。皂荚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饮以枣膏。安其正也。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此不详见证。而但以脉之浮沉为辨而异其治。按浓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浓朴辛温。亦能助表。小麦甘平。则同五味敛安正气者也。泽漆汤以泽漆为主。而以白前黄芩半夏佐之。则下趋之力较猛。虽生姜桂枝之辛。亦只为下气降逆之用而已。不能发表也。仲景之意。盖以咳皆肺邪。而脉浮者气多居表。故驱之使从外出为易。脉沉者气多居里。故驱之使从下出为易。亦因势利导之法也。
浓朴麻黄汤方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六升) 干姜 细辛(各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紫参 生姜 白前(各五两) 甘草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 咀。内泽漆汤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火热挟饮致逆。为上气。为咽喉不利。与表寒挟饮上逆者悬殊矣。故以麦冬之寒治火逆。半夏之辛治饮气。人参甘草之甘。以补益中气。盖从外来者。其气多实。故以攻发为急。从内生者。其气多虚。
则以补养为主也。
麦门冬汤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痈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肺痈不得卧肺气被迫。亦已甚矣。故须峻药顿服。以逐其邪。葶苈苦寒。入肺泄气闭。加大枣甘温以和药力。亦犹皂荚丸之饮以枣膏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鸡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此条见证。具如前第二条所云。乃肺痈之的证也。此病为风热所壅。故以苦梗开之。热聚则成毒。
故以甘草解之。而甘倍于苦。其力似乎太缓。意者痈脓已成。正伤毒溃之时。有非峻剂所可排击者。
故药不嫌轻耳。后附外台桔梗白散。治证与此正同。方中桔梗贝母同用。而无甘草之甘缓。且有巴豆之毒热。似亦以毒攻毒之意。然非病盛气实。非峻药不能为功者。不可侥幸一试也。是在审其形之肥瘠。与病之缓急而善其用焉。
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故利辛寒。不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睛胀突。如欲脱落之状。壅气使然也。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又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
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五味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
千金甘草汤方
甘草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桂枝去芍药皂荚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按、以上诸方。俱用辛甘温药。以肺既枯痿。非湿剂可滋者。必生气行气以致其津。盖津生于气。
气至则津亦至也。又方下俱云。吐涎沫不止。则非无津液也。乃有津液而不能收摄分布也。故非辛甘温药不可。加皂荚者。兼有浊痰也。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两)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粒)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按、此方具下热散结通瘀之力。而重不伤峻。缓不伤懈。可以补桔梗汤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良法也。
葶苈大枣泻肺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
喘鸣迫塞。(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按、此方原治肺痈不得卧。此兼面目浮。鼻塞清涕。则肺有表邪宜散。故先服小青龙一剂乃进。
又按、肺痈诸方。其于治效。各有专长。如葶苈、大枣。用治痈之始萌而未成者。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其苇茎汤。则因其乱而逐之者耳。桔梗汤剿抚兼行。而意在于抚。洵为王者之师。桔梗白散。则捣坚之锐师也。比而观之。审而行之。庶几各当而无误矣。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