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简 介:本书是北宋哲宗时(公元1093)高丽国所献之本的校对颁行本。北宋哲宗时颁行此书,只作了简单的校对;南宋绍兴时史崧献出家藏本
作者:清.张隐庵
共 82 章节 29.17万+字数

痈疽第八十一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 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约。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 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营。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泣涩同)
此篇归结首章之义。盖人之血气流行。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昼夜环转之无端也。一息不运,则留滞而为痈为痹,故圣人立九针之法。所以治未病也。若积久而成痈疽,则多不治之死证矣。夫营卫血气之行,皆从内而外。应寒暑往来。经水流行,皆从地而出。帝复论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 谷而渗孙脉。从孙脉而注于络脉经脉。是从气分而注于经脉之中,乃从外而内。应天道之营运于外,而复通于经水之中。人与天地参也,故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人之血气犹然。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如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归、还也。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交相逆顺而行者也。营血留泣不行,则卫气亦还转而不得复反其故道,故痈肿也。骨空者。节之交也。痈肿不当骨空之处,则骨中之邪热。不得泄泻矣。血枯而经脉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营矣。经脉外络形身。内属脏腑。经脉败漏,则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曰名。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夫皮脉肉筋骨。五脏之外合也,而脏腑之血气循行。又各有部分,故有轻重死生之别焉。嗌乃呼吸出入之门。发于嗌中。其势甚猛,故名猛疽。若脓不泻而塞嗌,则呼吸不通。不待半日而死矣。嗌乃肺之上管。肺肾上下交通。豕乃水畜。冷冻饮料豕膏者。使热毒从下而出也。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液。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颈乃手足少阳阳明血气循行之分部,故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液。渊液乃足少阳胆经穴。在腋下三寸。盖从外而将入于内也。任脉居阳明少阳四脉之中,故前伤在脉。内熏肝肺。此在外腑经之毒。内熏于脏,故至十余日而死。经云。上工治皮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为疡医者。不可不知也。
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阳气大发者。三阳之气并发也。三阳者。太阳也。太阳经脉入于脑。出于项,故阳气大发。留于项。名曰脑烁。此纯阳之气。消烁脑髓也。夫心为阳中之太阳。心与太阳。标本相合。心气受郁,故其色不乐。若烦心者。腑毒干脏。死不可治矣。
发于肩及 。名曰疵疽。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之。( 热同)
肩 乃肺脏之部分,故令人汗出至足。此痈生浮浅。如疵之在皮毛,故名疵痈,而不害五脏。逞、快也。速 治之,则毒随气而散矣。
姚氏曰:火气能消肺金之毒。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腋者。亦肺脏之部分。米者,言其小也。治之以砭石者。痈亦浮浅也。毒气在于皮肤之间。六日则气已周而来复,故已。勿裹之者。使毒气外泄也。夫痈发于腑部者。反熏脏而死。发于脏部者易已。此皆浅深内外之别。为疡医者。不可不知,其痈坚而不 者。为马刀侠缨。急治之。(缨当作瘿)其痈坚而不 者。承上文而言。痈在膺腋之间。坚而不溃者。此为马刀侠瘿。金匮要略曰。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痹挟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夫马刀侠瘿。足阳明之证也。四肢为诸阳之本。劳其四体,则伤阳明而有是证,故宜急治之,以保胃气。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胸者。膻中之分。宗气之所居也。宗气出于阳明,故不早治,则下入于腹,而伤阳明胃气。胃气伤,则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 KT 。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音括KT 音楼)膺乃足厥阴阳明之部分,故疽发于此。其名曰甘。其色青也。状如谷实 KT 者。如米谷如栝蒌之子实也。阳明从太阴之化。厥阴从少阳之化。阴阳互交,故往来寒热也。急治之以去其寒热。此疽至十年而后发乃死。死后出脓者。谓至将死之候。然后出脓而死。此即乳岩石痈之证也。夫寒热者。厥阴阳明之气病也。如谷实 KT 者。肝脏胃腑之郁毒。留于脉络之间,即如窜 寒热之毒。其本在脏。其末在脉,故不易消,而亦不即发也。至十年之久。脏腑之气将衰,则毒气发而溃烂死矣。
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
锉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同)
胁在腋之下。肺肝之部分也。此亦发于皮肤,故名曰败疵。夫肺主气。肝主血。女子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此因气血不调而生,故为女子之病。其病大痈脓治之者。谓如治大痈之法以灸之也。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是虽名败疽,而不至于腐肉烂筋伤骨矣。 乃水草。翘、连翘也。锉二草根各一升煮之。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乃已。盖水草能清热发汗。翘能解毒者也。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之。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胫。足少阴之毒也。其状不甚变者。毒附于骨而不外发,故皮肤不甚变为痈毒之状也。
不急治之。三十日死。肾为水脏。月为阴而应水,故应月一周而死。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尻乃足太阳之部分。太阳之上。寒水主之,故亦应月而死。夫肾与膀胱。为水脏水腑。肾为阴而主骨,故痈脓搏骨而不外发。腑为阳,而太阳之气。主于肤表,故其状赤坚而大。夫阳毒起发于外,而亦致死者。太阳为诸阳主气也。噫。能知脏腑阴阳。营卫血气。表里标本。多能死中求生。为疡医者。可不知内经乎。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股阴者,足三阴之部分也,以火毒而施于阴部,故名曰赤施。六十者。水之成数也。十日者。阴数之终也。闵士先曰:股阴者,足少阴之分也。两股之内者,足太阴厥阴之分也。
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膝者筋之会。足少阳之分也。色不变者。色与皮肤相同而不赤也。其状如大痈而色不变者。毒在外内之间也。盖少阳主枢,故其色状如此,而为寒为热也。如坚石者。勿砭石之。石之则死。毒气入于内也。须其柔软而石之者生。毒气出于外也。盖少阳主枢。可内而可外也。余伯荣曰:坚石者。毒气尚未透发。柔则发于外矣,故有外内死生之分焉。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此承痈疽之发于背也。节者。脊之二十一椎。每椎有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相应者。内应于五脏也。发于阳者。发于三椎,而内应于肺脏。发于四椎,而内应于心主包络。发于五椎,而内应于心脏也。发于阴者。发于七椎,而内应于肝脏。发于十一椎,而内应于脾脏。发于十四椎,而内应于肾脏也。百日死者。日之终也。三十日者。月之终也。余伯荣曰:痈疽发于背而偏者。或伤及脏腑之俞。犹有可生之机。正中者。伤及督脉,而况相应于五脏乎。闵士先曰:痈者。壅也。疽者。阻也。毒者。痈疽之总名也。上古以痈疽所发之处。分阴阳而命名。后世以发于背者,即名曰发背。发于臂者,即名曰臂痈。是以古今之命名。各不同焉。姚士因曰。节之交。骨空处也。周身三百六十五节,而四肢有十二大节,皆髓孔易髓之处。上文曰。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谓痈不当于骨空之处,其伤骨消髓之热邪。无从而出。若诸痈疽之发于节者。正当邪热所出之空。非死征也。马氏云。其节之外廉为阳。内廉为阴。是发于四肢之内外廉者,皆不治之死证耶。噫。经义渊微。不易阐发。岂可以粗疏之学。贻误后人。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兔乃阴类。发于胫。名曰兔啮者。发于阴胫也。其状赤至骨者。从外而内也,故曰急治之。不治害人也。犹言外贼之来害人也。夫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 中。循胫骨内廉。下入内踝之后。此邪客于冲脉之中,则血泣不通。有如兔啮之微肿也。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此邪客于足少阴之脉而为肿也。夫痈疽之变。有病因于内,而毒气走于外者。有肿见于外,而毒气走于内者。此邪留于脉而不行,故名曰走缓。其状若痈而色不赤也。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越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以上端内,故当数石其输。去其邪而止其寒热。盖足少阴秉先天之水火,故能为寒为热也。余伯荣曰:鼠 。寒热病也。发于少阴。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
四淫者。邪气行于左右之太少也。少阳主初阳之生气,而发于肾脏。太阳乃肾之腑,而为诸阳主气,故当急治之。不则阳气伤而百日死矣。
发于足旁。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此寒邪客于足阳明之脉而为痈也。足阳明之脉。起于足大趾次趾之厉兑,故发于足旁。名曰厉痈。
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黑者。水之气色也。不急治之以去其黑,则寒淫而土败矣。姚士英曰。少阳太阳之气。生于下焦,故邪客于下。其状大痈。阳明之气。生于中焦,故邪客于下。其状不大。盖经络伤而气未伤也。闵士先曰:初如小指发者。谓初发如小指。其状肿而长,乃邪在经络之形也。卫气归之,则圆而坟起矣。
发于足趾。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此足少阴之毒。从内而发于外,故曰脱痈。谓从阴而脱出于阳也。发于足趾者。发于足大趾也。
动输篇曰:足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夫足少阴。秉先天之水火。其状赤黑者。水火之淫毒太盛,故为不治之死证。不赤黑者。其毒气少衰,故为不死。如痈肿不衰。急斩去其趾。不则毒气注于诸经之络而死矣。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黄帝曰:何谓疽?岐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肉。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上文分别部位之阴阳死生。此总论痈疽之浅深轻重。盖人之血气流行。环转出入,而淫邪泮衍。变易无常。且气秉有浓薄。邪客有微甚。是以死生成败。各不同焉。按内经论痈疽所发。有因于喜怒不测。饮食不节。脏腑不和,则留积而为痈者。有因于脏腑之寒热相移而成痈者。本篇只论外因之邪。
盖以人之血气流行。与天同度。与地合纪。因息乃行。不得休止。少有留滞,则为痈为痹矣。是以圣人立九针之法。配合三才之道,以回造化之功。立数十万言。传之竹帛。使天下后世。子孙黎民。不罹灾眚之患。同归生长之门。圣人之教化大矣。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