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简 介:本书是北宋哲宗时(公元1093)高丽国所献之本的校对颁行本。北宋哲宗时颁行此书,只作了简单的校对;南宋绍兴时史崧献出家藏本
作者:清.张隐庵
共 82 章节 29.17万+字数

卫气第五十二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行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此章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然经脉皮肤血气。外内出入。阴阳相贯。环转之无端也。其气者。谓水谷所生之营卫。内荣于五脏,以养精神魂魄。外络于支节,以濡筋骨关节。此言脏腑阴阳十二经脉之外内也。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各走其道。交相逆顺而行者也。阴阳相随。外内相贯。谓脉内之血气。出于脉外。脉外之气血。贯于脉中。阴阳相随。外内出入。如环无端。莫知其纪也。合天地之亭毒,乃阴阳之化淳。亭亭淳淳。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盖以经脉所起之处为本。所出之处为标。虚实者。谓血气出于气街。离经脉而荣于肤腠,则经脉虚而皮肤实矣。高下者。谓本在下而标出于上也。气街者。气之径路。络绝则径通,乃经脉血气。从此离绝,而出于脉外者也。契、合也。绍、继也。门户者。血气所出之门户。知六腑之气街,则知血气之结于脉内者。解而通之。脉内之血气。与脉外之气血。相合相继而行,则知出于气街之门户矣。脉内之血气。从气街而出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井荥而溜于脉中。出于气街,则经脉虚软,而皮肤石坚。溜于脉中,则经脉石坚,而皮肤虚软,故能知虚实,则知补泻之所在矣。皮肤气血。犹海之布云气于天下。经脉血气。合经水之流贯于地中,故能知六经之标本。可以无惑于天下。篇名卫气者。谓脉内之营气。出于气街。与卫气相将。昼行阳而夜行于阴也。夫营卫者。水谷之精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乃无形之气也。水谷之津液。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命曰营气,乃有形之血。行于经隧皮肤者,皆谓之营气。
夫充肤热肉之血。有从冲脉而散于皮肤者。有从大络而出于脉外者。有随三焦出气之津液。化而为赤者,皆谓之营气。盖以血为营。血之气为营气也。此章论行于脉中之营气。出于气街。与卫气相将而行,故篇名卫气。曰阴阳相随。外内相贯。血气之生始出入。阴阳离合。头绪纷纭。学人当于全经内细心穷究。庶可以无惑矣。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
此分别十二经脉之本。出于手足之腕踝。其标在于胸腹头气之街。标者。犹树之梢杪。杪绝而出于络外之径路也。本者。犹木之根干。经脉血气。从此而出也。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其标在于两目,而出于头气之街。夫气在头者。止之于脑。两目之脉入于脑,而绝于内也。足少阳之本。在足窍阴之间。其标在耳窗笼之前,而出于头气之街。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其标在于背俞。与舌下之两脉,而出于胸气之街。盖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谓络脉之循于胸者。或绝于膺胸之间。或行至背俞而始绝也。根结篇曰:少阴结于廉泉。舌下两脉。廉泉玉英也。盖少阴主先天之精气,及受藏水谷之精,故从本经之络脉,而出于胸气之街。复从任脉而上出于廉泉。从冲脉而下出于胫气之街。少阴为水脏,而富于精血者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而出于胸气之街。足阳明之本。在足之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而出于头气之街。颃颡者。鼻之上窍,以收洞涕者也。
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而出于胸气之街。盖三阳之经。上循于头。是以络脉亦上出于头而始绝。三阴之脉。止于膺胸之间,故络脉亦至膺与背俞而止。按此章与根结篇大义相同,而各有分别。根结篇论三阴三阳之开阖枢。此章论十二络脉之标本出入。
倪氏曰:开阖枢者。三阴三阳之气也,入于脉中为阖。出于肤表为开。出入于皮肤经脉之外内为枢。此论气而及于脉络也。
此章论血气出入于十二经脉之中,以合三阴三阳之气,故曰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而不言脏腑之经脉。此论络脉而及于气也。盖血气之行于肤表者。应六气之司天在泉。营运于地之外。肤表之气血。溜注于脉中。应天泉之复通贯于地内。五营运篇之所谓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也。十二经脉。应经水之流行于地中。经脉血气。从络脉而出于肤表犹经水之从支流而注于海。海之云气。复上通于天。是以论阴阳六气。不离乎经脉。论十二经脉不离乎阴阳。人与天地参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而出于头气之街。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而出于头气之街。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而出于头气之街。钳上者。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之动处,而出于胸气之街。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而出于胸气之街。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而出于胸气之街。按十二经脉之终始。出于井。溜于荥。注于输。行于经,入于合,而内属于脏腑。此脏腑之十二经脉也。十二络脉之本标,乃经脉之支别,故曰此气之大络也。络绝则径通。盖血气从络脉之起处为本。尽处为标,而出于气街也。然支络乃经脉之分派,故曰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三寸中。盖以本支所分之处为本,而不定在于经俞之穴会也。至于标在头气之街者。止之于脑。如太阳之在目内。少阳之在耳中。阳明之在颃颡,乃三阳之络脉。绝于头脑之中。亦非头面之穴会也。经脉内属脏腑。外络形身。应神机之出入。血气之从络脉出于气街。营运于肤表。应精气之降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曰亭亭淳淳。孰能穷之。言血气之升降出入。合天地之化育营运无息者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虚实者。谓十二络脉之血气。有虚而有实也。下虚下盛者。虚实之在本也。是以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上盛者。虚实之在标也。是以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谓绝之于下,而止之盛于上也。虚者引而起之。谓引之于上,而起之出于下也。此候手足之十二络脉。上出于头气胸气之街者也。朱氏曰:绝者。绝其经脉血气。溢于络脉之中。起者。起其经脉血气,而引出于气街也。此盖以申明血脉之贯通。非补泻之谓也。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
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街、路也。气街者、气之径路。络绝则径通,乃络脉之尽绝处。血气从此通出于皮腠者也。止、尽也。止之于脑者,言头气之街。络脉尽于脑也。止之膺与背俞者。谓胸气之街。络脉有尽于膺胸之间者。有从胸上循肩背而始绝者。脉内之血气。或从膺腋之络脉尽处,而出于皮肤。或从背俞之络脉尽处而出于皮肤也。夫十二经脉。上出于头气之街。胸气之街者。血气从下而上出于标也。经云。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 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是阳明之血气。又从冲脉而出于腹气之街,故与冲脉会于脐之左右动脉也。本经动 篇曰:冲脉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 中。 中乃足太阳之部分,故与足太阳之承山。交会于踝上以下。
此足少阴又同冲脉而出于胫气之街也。毫针。微细之针。取气之出于皮毛者也。按之在久者。候气之至也。夫少阴阳明。为血气之生始。少阴之血气。逆于脉气之街,则不能上行而为头痛眩仆。阳明之血气。逆于腹气之街,则不能布散而为腹痛中满。此因少阴阳明之气厥逆,故用毫针久按以候气,故所治者。头痛眩仆中满也,及有新积痛可移者。积在气分,故为易已。积不痛者。积在血分,故难已也。此盖假积以申明经络出荣血。出于气街。与卫气偕行。环转无端。或有因于气逆。或有因于血逆也。阳明为血气所生之腑。少阴乃先天精气之脏,故复从冲脉出于腹气之街。胫气之街,而充布于皮肤肌腠。是以动 篇论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者,乃血气之盛也。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