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简 介:本书是北宋哲宗时(公元1093)高丽国所献之本的校对颁行本。北宋哲宗时颁行此书,只作了简单的校对;南宋绍兴时史崧献出家藏本
作者:清.张隐庵
共 82 章节 29.17万+字数

本藏第四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浓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上章论在外之皮肤肌腠。因刚柔浓薄而生病。此章论在内之五脏六腑。有大小高下。偏正浓薄之不同。亦因形而生病也。夫营卫血气。脏腑之所生也。脉肉筋骨。脏腑之外合也。精神魂魄。五脏之所藏也。
水谷津液。六腑之所化也。是以血气神志和调,则五脏不受邪而形体得安。然又有因于脏腑之形质,而能长寿不衰。虽犯风雨寒暑。邪勿能害者。有外不离屏蔽室内。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者。此缘脏腑在大小浓薄之不同。致有善恶凶吉之变异。盖五脏六腑。本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而成此形,故宜中正坚浓,以参副天地阴阳之正气。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 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心小则神气收藏,故邪弗能害。小心故易伤以忧也。心大则神旺而忧不能伤。大则神气外弛,故易伤于邪也。肺者心之盖,故心高则满于肺中。在心主言。在肺主声。满则心肺之窍闭塞,故闷而善忘。难开以言也。经云。心部于表,故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心卑下,故易恐以言也。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按邪气脏腑篇。五脏脉微小为消瘅。盖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脆弱,则津液微薄,故皆成消瘅。心正则精神和利,而邪病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贲叶奔)肺主通调水道,故小则少饮。大则多饮。肺居胸中。开窍于喉,以司呼吸,故小则不病喘喝。大则善病胸痹喉痹。肺主气,故高则上气息肩而咳也。贲乃胃脘之贲门。在胃之上口。下则肺居贲间而胃脘迫肺。血脉不通,故胁下痛。胁下乃肺脉所出之云门中府处也。肺坚则气不上逆而咳。肺脆则苦病消瘅,而肺易伤也。肺藏气。气舍魄。肺端正,则神志和利。邪勿能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痛。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 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肝居胁下,故小则脏安而无胁下之痛。肝居胃之左,故大则逼胃,而胃脘上迫于咽也。肝在膈之下,故大则苦于膈中。且胁下痛。肝脉贯膈上注肺,故高则上支贲切。胁 为息贲。肝居胃旁,故下则逼胃而胁下空。空则易受于邪。盖胁乃邪正出入之枢部也。肝坚则脏安难伤。脆则善病消瘅而易伤也。肝藏血。血舍魂。端正则神志和利。偏倾则胁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 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音秒与杪同)脾为中土,而主于四旁,故小则脏安而难伤于邪也。脾居于腹。在胁骨之秒,故大则苦凑 而痛。脾主四肢,故不能疾行也。胁在 之上,故高则 引季胁而痛。下则加于大肠。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
盖脏虚其本位也。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而易伤也。脾藏意。意舍荣。端正则神志和利。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也。(尻音敲肫骨也)
夫脏者藏也,故小则脏安难伤。大则善病腰痛。腰乃肾之府也。夫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腰痛背膂痛。腰尻痛,皆不可以俯仰。肾附于腰脊间,故病诸痛也。狐疝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狐乃阴兽。善变化而藏。睪丸上下。如狐之出入无时。此肾脏之疝也。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脆则苦病消瘅而易伤也。肾藏精。精舍志。脏体端正,则神志和利而难伤。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夫身形。五脏之外合也。皮薄理疏,则风雨寒暑之邪。循毫毛而入腠理以病形。盖六气之客于外也。如在内之藏形。薄脆偏倾,则人之所苦常病。常病者。五五二十五变病也。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 者心高。 小短举者心下。长者心下坚。 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音结 音干)
小理者。肌肉之纹理细密。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 脂。五脏之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粗细,即知脏形之大小。 。胸下蔽骨也。本经曰: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客大。盖人之 肉本于脏腑募原之精液以资生募原者。脏腑之膏肓也。五脏所藏之精液。溢于膏肓而外养于 肉。是以五脏病者。大肉陷下。破 脱肉。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肺居肩膺之内。胁腋之上,故视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坚脆偏倾。倪冲之曰。肺属天而华盖于上。背为阳,而形身之上也,故肺俞出于肩背。朱永年曰:脉要精微论云。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盖形身之上下,即脏腑所居之外候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兔 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音交)者。胸胁交分之扁骨。内膈前连于胸之鸠尾。旁连于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故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兔 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脉下循于腹之章门。上循于膺之期门。在内者。从肝别贯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倪氏曰:唇者脾之候,故视唇之好恶,以知脾脏之吉凶。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倪氏曰:耳者肾之候,故视耳之好恶,以知肾脏之高下偏正。凡此诸变者。神志能持则安减则不免于病矣。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倪冲之曰。此总结五脏之形不同,而情志亦有别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志意者也,故小则血气收藏而少病。小则神志畏怯,故苦焦心。大忧愁也。五脏皆大者。神志充足,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此皆因形而情志随之也。和于中则着于外,故得人心。善盗者。贪取之小人。语言反复。不可以为平正人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倪氏曰: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脏腑雌雄相合。五脏内合六腑。六腑外应于形身。阴内而阳外也。
故视其外合之皮脉肉筋骨,则知六腑之浓薄长短矣。肾将两脏。一合三焦。一合膀胱
黄帝曰:应之奈何?
岐伯曰: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倪氏曰:五脏内合六腑。外应于皮脉肉筋骨。是以肺应皮而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脏腑之形气。外内交相输应者也。
心应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波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邪气脏腑篇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皮脉之相应也,故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
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约不利。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裹累者胃急。肉 多小裹累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音窘称去声)
倪氏曰: 、肥脂也。么、亦小也。约、约束也。胃有上脘中脘下脘,故胃下则下脘约不利。结则上脘约不利也。肝应爪。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朱氏曰:爪者筋之余,故肝应爪。视爪之好恶,以知胆之浓薄缓急也。五脏六腑,皆取决于胆,故秉五脏五行之气色。莫子瑜曰。胆属甲子。主天干地支之首,故备五行之色。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倪氏曰:太阳之气主皮毛。三焦之气通腠理。是以视皮肤腠理之浓薄,则内应于三焦膀胱矣。又津液随三焦之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三焦者。少阳之气也。本经云。熏肤充身泽毛是谓气。是以皮毛皆应于三焦膀胱。朱永年曰:经云 谷属骨。是肌肉之属于骨也。又曰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是骨肉皮毛。交相资生者也,故曰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
黄帝曰:浓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五内,则知所病矣。
倪氏曰:六腑内合五脏。外应于皮肉筋骨,故视其外应,以知其五内,则知其所病矣。盖六腑之浓薄缓急大小而为病者。与五脏之相同也。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