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症会心录
简 介:《杂证会心录》是清代汪蕴谷编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36年由杭州三三医社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作者:清.汪蕴谷编
共 41 章节 6.25万+字数

黄胆
  发黄一症。有内伤阴阳之不同。外感伤寒时疫之各别。伤寒期十八日而始痊。时疫待阳明解而热退。内伤阳黄。热湿郁在胃也。而其原本于脾虚内伤阴黄寒湿蓄在胃也。而其原本于肾虚。古人虽分有五疸之名。
  而要不外于脾肾。盖脾气旺则能散精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何热郁而生湿之有。肾气壮则火能生脾土。而中州营运。何寒蓄而生湿之有。纵实体而受湿热。虽进清利之品在先。亦必培土之味在后。而始收功也。余尝治阳黄之症。大补脾阴之中。少加茵陈栀子。治阴黄之症。大补肾元之中。重加参术炙 。莫不应手取效。不然。徒知湿之可利。热之可清。攻伐多进。脾元败而肾元亏。中满之症变。虽长沙复起。亦无如之何矣。又有疫病发黄。邪热在阳明。脉数发热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宜陈皮扁豆谷芽神曲黑豆甘草石斛麦冬茯苓何首乌车前子黄土之属。解疫毒而救脾胃。俾邪从阳明解而出表为顺也。若其人平日脾肾素虚。虽邪热在阳明。而脉细无力。人倦少神。冷汗自出大便不实小便黄赤。急宜参术归地脾肾两救。庶不致内传厥少。而有虚脱之险也。倘黄未退而瘀血先下。此阴络已伤。土气已坏。虽重进参术。万无生理者矣。盖外感之黄热解。而黄自消。内伤之黄元回。而黄始退。且外发体实者。投清凉可愈。内发元亏者。非补益不痊。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如阴黄肾中元亏。胃气不升。中央之地。失健运之常。脾之真色尽现于外。欲求其黄如罗裹雄黄也。
  不亦难哉。彼黄胆辈。两目如金。久久不退。一以湿热由此而现。一以真色。
  由此而泄。阳明主宗筋。诸脉皆属于目。而上走空窍也。外此胃脘久痛。变为黄胆。此乃脾胃大亏。非内挟瘀血。即中藏痰饮虚热者救脾阴为急。虚寒者救胃阳为先。庶不致有胀满之患矣。
  阐发疸症。无一遗义。
  上渡金嘉会。年三十七。平日嗜酒。己巳十一月。因食羊肉。又值梦泄之后。
  右胁急痛数日不大便。始投破滞不应。继用桂附不效。再进攻下丸药。大便虽通而痛不止。适余在渠村中。邀去一诊。两脉细数舌黑如墨。余曰。肝脾肾皆亏。内挟瘀血作痛。非停滞。非阴症。但先用破气温热之剂。后用大攻大下之药。是泥通则不痛之说。元气受伤而误投矣。治用扶脾养元。益血救肾之品。服下稍定。次日两目及一身发黄。易医不知内伤为害。反进分利清热之药。大下瘀血斗许。呃逆而亡。盖此症乃瘀血暴脱。阴络受伤之故。其发黄者。血蓄于中。元气不运。脾之真色尽现于外也。(自识)
  理脾阴煎
  治阳黄之症。
  南沙参(二钱) 白朮(二钱土炒) 茯苓(一钱) 山药(一钱五分)
  白扁豆(二钱炒) 陈皮(一钱) 甘草(五分) 茵陈(二分) 栀子(五分) 白芍(一钱炒) 苡仁(三钱) 谷芽(三钱炒)
  水煎服。
  培肾元
  治阴黄之症。
  熟地(二钱) 当归(二钱) 山药(一钱) 枸杞(一钱)
  附子(一钱) 白朮(一钱五分) 茯芩(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炮姜(八分) 黄 (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水煎服。
  四君子汤
  茵陈五苓散
  清湿热小便
  茵陈 猪苓 赤苓 白朮(土炒) 泽泻(各二钱) 水煎服。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