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症会心录
简 介:《杂证会心录》是清代汪蕴谷编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36年由杭州三三医社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作者:清.汪蕴谷编
共 41 章节 6.25万+字数

卷下 疫症
  疫病。是天地不正之异气。四时皆有。能传染于人。以气感召。从口鼻而入。
  不比风寒。乃天地之正气。从皮毛而入。不传染于人者也。又与疟相似。但疟乃天地暑热之正气。呆在少阳一经。不传染于人。寒热各半。不比疫病。
  起始凛凛恶寒。继而大热昼夜不退。寅卯二时。是疫病交关之所。此时热可暂退。过此又发大热矣。疫病亦有间日寒热者。但发时寒短热长。不呵欠。不鼓颔为异耳。医家大病。概认作伤寒治。误谓邪从毛窍而入。药进羌防。以散太阳之邪。又谓为少阳阳明二经。药进柴葛。以散少阳阳明之邪。不知疫从口鼻而入。多在募原少阳之界。亦在胃中阳明之腑。表散不惟疫不能解。反耗一身津液元气。邪反乘虚入里。或传少阴。或传厥阴。人事昏沉。而元气败坏。血液耗灼。未有不死者矣。故余创立救阴解疫毒一方。初病即用。意谓先补正气。正旺则五内坚固。邪无由而入。阴回则津液内生。邪不攻而自走。张仲景建中汤之意也。且内有甘豆银花黄泥之属。
  解热毒之邪于扶正之中。又何患热不退。而病不痊耶。若其人本体素虚。
  服救阴而不效。则从而用八味以救阳。其人本体脾虚。服救阴而不效。则从而用补中异功之属以救土。此又法之变也。
  治疫妙法。创自己见。真辟地开天手也。先生屡治屡效。乾隆壬申岁。活人无算。立有医案。其功伟哉。
  新制救疫汤
  黑豆(三钱) 绿豆(三钱) 白扁豆(三钱) 贝母(一钱) 甘草(一钱)
  金银花(二钱) 丹皮(一钱) 当归(三钱) 玉竹(三钱) 老姜(三片)
  大生何首乌(五钱) 黄泥(五钱泄泻当归丹参) 赤饭豆(三钱)
  补中益气
  (见暑症门)
  建中汤
  胶饴(一升) 甘草(一两炙)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 生姜(切片三两)
  水七升。煮三升。去渣。纳胶饴。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用建中。以甜故也。
  异功散
  人参(二钱) 白朮(二钱炒) 陈皮(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炙)
  加姜枣。水煎服。
  新增医案附后外。有历年疫病危症医案一集嗣刻。
  程维新。年五十二岁。乾隆辛酉九月八日。忽然微寒发热。医用发表消导药。热不退。易医用清凉之剂。不应。又易一医诊之。用达原散加黄连知母花粉之属三剂。人事渐倦。寒不成寒。热不成热。小便如血。延余视之。诊其六脉如丝舌白无苔。急进归脾东加减。寒热始退。六脉方起神色方转。饮食方进。再进数剂。霍然而愈。倘执脉伏为内热未解。忌用补剂。仍投承气下之。焉有生理。
  余外家王氏。年二十四岁。乾隆乙丑八月十九日午间。忽恶寒发热。诊右关脉模糊鼓数。即服何首乌丹皮麦冬玉竹当归白芍甘草黑豆贝母之属。是夜发热至天明。次早又进前药。加丹参地骨皮午后又进第二剂。是夜壮热到天明。
  早晨诊脉仍数而无伦。舌白苔。说话带硬。进六味东加麦冬归芍玉竹之属服之。粥后余出外回。室人程氏告余曰。病者渐昏。谵语痴笑。呃逆大便自遗。得毋传经乎。余诊之果入里也。急投人参二钱。和童便灌之。薄暮热退。呃逆止。
  下利亦止。人事稍清。如是热退者三日夜矣。至三日。又发热如疟。仍进前药。延缠半月寒热渐退。未几又变咳嗽
  面浮喘而不得平卧。用六味合固金汤之意。加减不应。改用八味加减亦不效。事急矣。进大剂阴阳两补之药。如熟地枸杞人参麦冬菟丝之属。服至八十余剂。然后嗽止。气消而愈。月事阻有半载方通。始终不服表药。得以保全。附此为发表者戒。
  小女年十四岁。乾隆癸酉七月二十六日下午。忽恶寒发热。天明始退。是日余往歙西。更方回。因未服药。次早诊其脉。弦数而大。头眩呕吐。舌心焦黑。用何首乌当归玉竹、黄泥、甘草金银花黑豆之属投之。至夜稍安。二十八日早。又大发热而不恶寒,诊脉仍数大。惟舌焦黑全退。头眩呕吐未止。于前方加参须一钱。服一刻。热退其半。
  二十九日再进前药。变疟疾五发而痊。(汪蕴谷识)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