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症会心录
简 介:《杂证会心录》是清代汪蕴谷编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36年由杭州三三医社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作者:清.汪蕴谷编
共 41 章节 6.25万+字数

脉间止变喘满症论
  今夫脉理精微。诊切艰难。口不能言传。指不能区别。求其得于心。应于手。识病情而知生死者。盖亦寡矣。夫脉之原也。资始于肾。资生于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十二经中。皆有动脉。不独手太阴寸口一经。而诊定生死。则必不外于手太阴寸口者何也。以此以属肺主气而司呼吸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会于此。人一心昼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故五十度复会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寸口也。是以诊脉之法。有三部九候。一部中。有浮中沉三候。诊有百五动。
  六部亦如之。往来不止者为无病患。而五十动有止者。又可以决生死而起垂危。切脉其可忽乎哉。脉诀谓间至有促代结之不同。有阴阳生死之各异。有痰积。有狂斑。有毒疽。有气衰胎堕等候。要皆真元败而气血枯。无论其促代结之分。则二三十动之间。时间一止者。其离根尚浅。犹可延缠岁月。若三五动一止。二三动一止者。其离根已近。死期将至。其见症也。岂止如脉诀所云。痰积狂斑。毒疽胎堕等类者哉。余阅历多载。切脉初知。见症颇多。大约三五动一止。二三动一止之脉。初病必气短。间亦咳嗽。渐变面浮足肿。
  剧之则遍身浮气。腹大囊肿。不得平卧。水泛为痰。谷食日减。已成不可救药。而医者曰。间止之脉。老人不为病。即病矣。亦不过。痰阻经络。壅塞不通
  不足为虑也。呜呼。病家闻此说。即深信医而任之专。医家进此说。则大剂药而攻之速。不知间止乃生死相关。攻伐骤进。气血骤竭。可以计日而亡矣。夫脉以气血为贯。间止则气血不续。三五一间。二三一间。则气血更不续矣。初病有气短之验。医独未之见乎。间止而变喘满。医独未之闻乎。盖此症由于肺肾。肺主诸气肺气虚则喘咳。肺主皮毛。肺气虚则浮肿。肺司呼吸肺气虚则脉不贯。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小便短少。溢于肌肉毛窍。水出而尤根源于肾。以肾为生气之源。金水相生。子母之脏。内经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即此之谓。且气短在先。浮肿在后。为母传子。
  即脉不间止。已属逆症。况间止而先喘后满。无胃气者乎。纵有良医。日投八味参 之属无益矣。经不又云乎。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脉随呼吸
  为性命之根蒂。生死之源头。岂容间断。庸手不悟。切脉艰难。而曰痰凝气滞老人不为病也。其信然耶。其不然耶。
附案
  洪坑洪翰思先生。年七旬有二。己巳六月患背疽。疽愈后大便泄泻。且有血。脉息沉细。三五至一间。至十二月渐变气促咳嗽遍身浮肿。腹大囊大。
  夜不能平卧。诸医皆云气血凝滞风邪未清。药投几脱。请余一诊。余辞不治。姑与参地河车之属投之。半月足流黄水。气消咳减。一月全瘳。惟间止之脉不退。延至五月复喘肿而卒。
  脉至间止。无论结代。总属不治。特有迟早之异耳。得此明论。颠扑不破。
  而行文亦有韩苏手意。那得不压倒一时。(门人敏识)
  两仪煎
  治肺肾亏虚。永息间止。
  人参(一钱) 熟地(三钱) 陈米(五钱炒)
  水煎服。或倍为丸。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