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指南
简 介:儿科著作。又名《幼科医学指南》。共四卷。清·周震撰于1661年。1789年始有初刊本。卷一为儿科歌赋及议论;卷二为小儿杂症;卷三-四分别论述小儿心、肝、肺、脾、肾诸经病证并附医案。现有近代刊本数种。
作者:
共 30 章节 3.92万+字数

初生
拭口下毒
婴儿初生,拭口之法,须用软绵裹指,拭净口中不洁;继以胭脂蘸茶清擦口舌齿颊之间,令其洁净,日后方无口病所生。将水浓煎甘草汤,以棉裹指蘸汁频儿吮服,免使胎毒蕴于腹中,再有一法,用黄连浓煎汁出,滴口内,毒随脐粪而下自清。如清热防惊,用朱砂大豆许,研细水飞,蜜调乳汁化服之法。惟禀赋怯弱者不宜行也。怯弱之儿,解毒法者,用豆豉浓煎汁,汁当乳尝之。
断脐
婴儿初生,用剪向火烙热,剪切脐带,次用火器绕脐带烙之。男女六寸为止,始相合宜。短则伤脏,长则损肌。断讫,又用烙脐饼子,安灸脐上,以防风邪外入。随用胡粉散敷脐带,间用软绢新绵封裹,以避尿湿也。
浴儿
三日浴儿之法,为其解污秽也。须用五枝煎汤。须择无风密室,冬夏寒温,适可而止。如久在水中,冬月恐当受寒,夏日恐当受热。再加猪胆汁,以去污秽。且能滋润肌肤,免生胎疮也。
剃头
小儿盈月,必剃胎头。须向密室温和之处,适可求之。恐血未充,寒风易入,后用杏仁麻油、苏荷、腻粉拌匀揉头上。凡胎毒疮疖,一切皆休。
不啼
小儿落地,啼声即发,形生命立矣。有不能啼者,俗语名之为草迷是也。多因临产难于生育,以致气闭不通。或值隆冬之际,儿气为寒所逼,亦不能啼。因于难产者,用葱轻轻以击其背,通气以醒神,则可回生。因寒逼者,切勿剪断脐带,急用纸捻,蘸油点火,往来熏其脐带,使暖气入腹即啼。若气绝无声,面青爪甲已黑,形虽存,命已在须臾之间矣。
不乳
小儿生下能吮乳,本自天然。若不吮,必有缘故。或因腹中秽恶未下清净,令小儿腹满气短呕吐不乳。或在胎中,因母过食寒凉,胎受其气,儿必腹痛多啼,素禀而寒。如秽恶不净,用一捻金治之效。胎寒不乳,以匀气散为先。
若更面青四肢厥冷,此是虚寒,用理中汤煎服。
眼不开
小儿初生,眼闭不能开者,因孕妇饮食不节,恣情浓味,热毒熏蒸,以致儿脾蕴热,眼胞属脾,其脉络紧束故也。
此皆受于胎里也。内用地黄汤服之再妙,外用熊胆汤洗目,其效灵哉。
不止
小儿不止者,因何而生?有因便闭秽恶不净,停留胃内,令儿腹满而成其吐;或缘禀受胎中寒热而来;或因生时感冒而成。如秽恶不净而吐,用一捻金散下之。若外感寒邪,入里犯胃,则曲腰而啼,吐沫不止,用香苏饮温散之能愈。
又有胎前受热,面黄赤,手足温,口吐黄涎酸粘者,用黄连二陈汤治之。若受寒面青白四肢冷,口吐清沫,用理中汤主之。
小便
小儿初生小便不通者,乃胎热壅于下也,用导赤散,热盛者八正散,二方攻之,外用豆豉膏贴脐上,须臾小便自能通矣。
大便
小儿初生,或次日即大便,名下脐屎。此肠胃通和,幽门泽润也,若二三日大便不通,名曰锁肚。皆缘辛热之毒,受于胎中,儿必面赤腹胀,不乳多啼,宜用朱蜜法治之。若不应,用一捻金酌量与之。继令妇人以温水漱口,急咂二手心及脐下,又二足心,前后背心,共七处,以皮见红色为度,大便自通矣。
大小便不通
小儿初生,二便俱秘者,最为急候。乃胎中热毒极甚而成也。急用木通散与紫霜丸,行其滞,开其结,真妙之方。
急用口咂之法,悉如前式,庶可望生。若延至七日,谓之一HT ,肚腹硬胀,常作呻吟难治。
肛门内合
小儿初生肛门内合有二。有因热毒大甚,肛门内结;或者脂膜遮瞒,无隙可通。如热毒壅结者,服黑白散,外用苏合香丸,作枣核状,纳入孔中,取其香能开窍,又能润泽,大便导下,庶可望生。如脂膜遮瞒,先以金玉簪刺通脂膜,再以苏合香丸照前导法,可回生矣。
噤口
小儿噤口之证,失治多致不救。其候舌上生疮,如黍米状,吮乳不得,啼声渐难。因胎热所致。法当清热疏利,用龙胆汤主之极妙。若肚腹胀硬,二便闭,用紫霜丸。又有一种,口吐白涎牙关紧急者,此胎热内结,复有风邪外入。
当以擦牙散先擦其牙关上,次用辰砂全蝎散煎服,至病势稍安即止,勿可过帖。病退,调和脾胃,以匀气散为先也。
撮口
撮口者,口撮如囊口,吮乳艰难,舌强唇青,口吐沫痰,面色赤黄,乃受自胎中热极而然。如四肢厥冷,其病难全。
如气高痰盛,宜用辰砂僵蚕散,二便闭者,须用紫霜丸主之;身热多惊者,用龙胆汤极妙:手足抽搐者,撮风散自妥。
脐湿脐疮
浴儿任意洗濯,或包裹不周,以致尿湿侵脐,遂致肚脐淋漓不干,名曰脐湿。甚则 赤,作成疮痍,名曰脐疮。如脐湿,必用渗脐散敷之,如脐疮,用金黄散敷之最宜。
脐突
婴儿蕴热在于腹中,无所发泄,故伸引频频,睡卧不宁,努张其气,冲入脐本,所以脐忽肿赤,虚大光浮,乃脐突之名。内服犀角消毒饮,外敷二豆散,以消肿极灵。最忌寒凉之药敷于脐上,恐冰凝毒热,反成凶也。
脐风
脐者,小儿之根蒂也,名曰神关。穴近三阴,喜温恶凉,喜干恶湿,如断脐悉遵前法,脐风何由而起。惟不知慎重,以致风寒水湿,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脐风之病成矣。若将作,用驱风散治之最效。若寒邪深入,已成脐风者,则其所兼之形证,再要分别明视。如肚腹胀硬,大便秘塞,风兼实也,用黑白散主之。面白四肢寒冷,二便不实者,风兼虚也,用理中汤主之。痰涎壅盛,气高喘急者,风痰也,僵蚕散主之。身体壮热面赤口干者,风兼热也,龙胆汤清之。若面青呕吐,曲腰多啼者,风兼寒也,益脾散治之。唇青撮口,抽搐不止者,风兼惊也,用撮风散平之。
若脐边青黑,口噤不开者,是为内抽,为不治。如一腊逢之者(即七日),命必倾也。盖血脉未凝,病已中脏,治之无益。
天钓
小儿天钓之证,由邪热积于身胸,以致痰涎壅塞,气不宣通而成此证。发时手足壮热,有时惊悸头目仰视,爪甲皆青,但证似惊风,此病目多仰视,较惊风稍异。如痰盛搐掣者,用九龙控涎丹治之。如惊盛兼风,牛黄散最灵。
多热者,宜钩藤饮减去人参用之。如爪甲皆青,用苏合香丸为精。
内钓
内钓者,多因肝脏素病,外受寒冷,其候粪青潮搐,作止有时,状似惊痫,伛偻腹痛口吐涎沫。证与惊痫相类,但有红丝血点,目中缠扰。如螈 甚者,用钩藤饮主之。急啼腹痛者,用木香丸主之。若四肢冷,甲青、唇口黑者,用养脏散温中,或可保全也。
盘肠气痛
盘肠气痛,乃寒邪搏结肠中而痛。肝肾居下故痛,则曲腰不乳,蹙结双眉。内则定痛温中,用白豆蔻散主之。又熨脐外治之法,亦堪垂于世。
目烂
儿生两目有病,痛痒难睁,胞边赤烂。因胎中蕴热,生后毒热上攻于目,故有是证。内用地黄汤以清其热,外点真金散,其目即明。
悬痈
凡喉里上 肿起,如芦箨盛水状者,号曰悬痈。皆因胎中毒热上冲。须以棉缠长针,留锋刺破,泻去青黄赤汁,以盐汤拭口,或如圣散,或一字散,掺之灵验。
重龈
重龈者,因小儿在胎,有热胃中蓄脏,故牙根肿胀、如水泡,其痛难禁。治法用针刺破,以盐汤拭净,外用一字散敷上,内服清胃散,其效如神。
鹅口
鹅口者,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也。乃心脾二经,热蕴于中,本由胎里受母饮食热毒之原,故生后即发于口舌之间。治清热泻脾散,外用发蘸井水拭口,搽以保生散。治之稍迟,则口舌糜烂,治难痊也。
吐舌
如舌伸长而收缓者,名为吐舌,皆是心经有热而成。故面红烦躁口渴便溺赤涩,宜泻心导赤汤,服之即灵。
弄舌
弄舌者,舌时时口内摇动也。因心脾热发,口唇焦干,烦热舌干大便臭秽。先用泻黄散,次则用泻心导赤散,并能痊愈也。
重舌
舌下近舌根处,肿突似舌形,故名重舌心脾积热,上而攻冲所致。内服宜以清热饮为主,外敷凉心散,其功最灵。
木舌
木舌之证,皆因心脾积热而成。盖脾之脉络在舌下,又舌为心苗,遇火上冲,令儿舌肿胀木硬,不能转动,其证多凶。外用川消散,敷在舌上,内服泻心导赤汤,最灵验也。

小儿 乳之证,非止一端。有宿乳,有停痰,有胃热,有胃寒之分。如面色多赤,二便微闭,手足指热,此为热也,宜和中清热饮主之。面色青白,粪青多沫,手足指冷,此因寒而 也,用温中止吐汤煎服。如口燥唇干夜卧不宁手足心热,此为伤乳而 也,宜平胃散最妙。如胸膈胀满呕吐停痰,此因停痰而 也,宜枳桔二陈汤可痊。若是吃乳过多,满而自溢者,不必服药,常须节乳,自能安也。
夜啼
小儿初生夜啼,其因有二。一曰脾寒,一曰心热,皆因胎中所受。当观其形色,便分明矣。如寒属脾经,则面色青白手足俱冷,曲腰不伸而疼也。如面赤唇红,身腹内俱热,溺闭不利,烦躁多啼者,乃属心热也。如热,用导赤散;寒,用钩藤饮。若无寒热表里之证,但多啼者,根据古法,用蝉花散最精。
胎黄
儿生遍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黄,乃孕妇湿热熏蒸小儿在胎受母热毒深极而生。法当渗湿而兼清热,须分轻重治之。色微黄者,用生地黄汤;深黄者犀角散,二方如神。
胎赤
胎赤者,因孕妇过食辛热之物,以致毒热凝结,蕴于胞中。儿受毒深,遂令生下头面遍体,赤若丹涂,当以清热解毒汤极妙。如热盛便秘者,蒋氏化毒丹,功效最殊。
游风
小儿游风证,多因胎中毒热而成。或生后过于温暖,毒热蒸发于外,以致皮肤赤热而肿,色若丹涂,游走不定,遍身而行。若发在头面四肢之间,犹可治。若内归心腹,则命难生矣,当内服犀角解毒饮。如若不愈,继以蓝叶散,外再用砭法,刺出毒血则痊。毒盛者,再敷以神功散。毒轻者,不用敷药。在百日之内者,小儿忌砭血,以其肌肉难任也。
须用猪肉贴法,或以赤小豆末,及鸡子清调涂之,二法皆可安宁也。
初生无皮
小儿生下无皮,其证有二端焉。或因父母素有杨梅结毒,遗染而传,或上半身赤烂,或下半身赤烂,甚至无皮而色带紫黑,或因未足月而生,遍体浸渍红嫩而光,其痛难堪,二者均属恶候,如杨梅结毒者,内服换肌消毒饮,外敷清凉膏,或鹅黄粉,则痊。如胎元不足者,内服当归饮,外用稻米粉扑之,其皮自渐渐生完而坚实矣。
变蒸
天地化生万物,必以春温夏热而长。儿之初生,亦同此理,变生形神。自生之日,至三十二日为一变,至六十四日曰一蒸。变则长其百骸,生其脏腑;蒸则增其智能,发其聪明。十变五蒸之外,又有三六十八大蒸,合计七十六日也。
变蒸既异,形神已成,此后则不复变蒸矣。然每变蒸之状,乃阴阳氤氲蒸之气而然,故身微热耳。尻骨属阴,以阳不伤阴,而与阴和之象,故冷而不热。盖阴阳和变,化生形神,故无他病情也。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