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简 介: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该书作者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并补入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体会。因此。本书堪称博而不滥、广而有约、述而有作的一部启迪后学的好书。本次整理是以清光绪简玉山房刻本为底本,对原书的目录给予了重新编排,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很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阅读。
作者:清·李用粹编
共 83 章节 20.96万+字数

火症
大意
火乃天地间真阳之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凡腐熟五谷。化精气神。皆赖此真阳之火。名曰少火。及情窦既开。动过乎静。动始阳生。动极阳亢。亢则火爆。偏胜而病者。皆亢阳之火。名曰壮火。(汇补)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所以少火之火。无物不生。壮火之火。无物不耗。可见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故曰。火为元气之贼。(东垣)
内因
恚怒则火起于肝。忧思则火起于脾。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则火起于肺。过喜则火起于心。心为君主。自焚则死矣。(内经)
外候
诸痛疮疡。诸腹胀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热瞀螈。诸逆冲上。诸躁狂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诸病 肿。疼酸惊骇。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火。(内经)言属热者。君火之病。属火者。相火之症。不可不辨。
火分各经
掉眩螈 。胁痛目赤。肝火动也。悲笑谵妄。口舌疮疡。心火动也。腹胀有声口臭唇肿。脾火动也。喘咳烦闷
鼻塞鼽衄。肺火动也。梦遗精浊。躁扰牙宣。肾火动也。目黄口苦耳鸣胀痛。胆火动也。多作腹痛血淋溺浊。
小肠火也。呕吐嘈杂。面浮龈肿。胃家火也。暴泻黄赤。便结不通大肠火也。癃闭淋沥遗溺混浊。膀胱火也。
喉痹昏昧。头眩格食。三焦火也。阳事频举。不交精泄。命门火也。(六要)大概属肝者。诸风之火。属脾胃者。诸湿痰火。属心肺者。诸热实火属肾者。诸虚阴火。散于各经。浮游之火。入气分。无根之火。入血分消阴伏火。
故曰。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症。(入门)
火升有三
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气从涌泉穴起者。虚之甚也。(丹溪)要知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抉相火。自觉冷者。非真冷也。乃火极似水耳。(原病式)
虚火有五
劳倦内伤身热无力。为气虚火者。有失血之后。阴分转剧。为血虚火者。有遇事烦冗。心火焦灼。为阳强病者。有房室过度。肾水不足。阳光上亢。为阴虚火者。有老弱病后吐泻脱元。上热下寒。为阳虚火者。(汇补)
郁火有三
有平素内热。外感风寒腠理闭塞而为郁热者。有恚怒不发。谋虑不遂肝风屈曲而为郁火者。有胃虚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四肢发热扪之烙手而为火郁症者。(汇补)
虚实分辨
大约实火之热。日夜无间。口渴能饮。大便坚闭。虚火之热。向夜潮热口燥不饮。大便不闭。(入门)然实火亦有日晡潮热者。如外感阳明里症是也。虚火亦有昼夜俱热者。如气血两虚之症也。实火亦有大便泄泻者。如暑湿气食之症也。虚火亦有大便干燥者。如产后病后及老弱血枯便燥是也。当合兼症脉息辨之。(汇补)
脉法
脉浮虚数为虚火。脉沉实数为实火。各随部位以断何经之火。(汇补)
死候
卒病暴死。皆属于火。(内经)盖因喜怒悲恐惊五者。偶有过中。心火暴甚。肾水不能救之。则阳亢阴竭。卒然不省。故曰。五志之火动极。不治。(丹溪)
又有多谋多怒多欲之人。厥阳之火。无时不动。既已有病。尚尔不息。煎熬真阴。渐致危殆。阴虚则惫。阴绝则死。盖一水不能胜五火也。(丹溪)
火宜静养
火之为物。静则退藏。动则亢上。不拘五脏六腑十二经中。动皆属火。当恬惮虚无。镇之以静。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听命焉。彼诸火者。将寂然不动。何酷烈暴悍之有。(六要)
总治
火之性不同。在心者位尊丽上。主宰一身。谓之君火。在肾肝者。感心而动。代君行令。谓之相火。君火正治。
相火反治。故虚火补之。实火泻之。郁火发之。浮火敛之。又曰。降有余之火。在于破气。降不足之火。在于滋阴。(汇补)
分治
心火者。譬诸柴薪之火。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宜苦寒凉剂。逆其性而正治之。所谓热淫所胜。治以咸寒也。三黄汤、当归六黄汤天王补心丹之类。命门火者。譬诸亢龙之火。遇雨则焚。得湿则燔。人身阳虚之火。不可以寒凉直折。宜辛温之品。随其性以反佐之。所谓据其窟穴而招之也。八味丸附子理中汤之类。肝火者。譬诸雷电之火。郁蒸愈发。阴湿愈炎。或出地而上升。或与龙而并见。人身肝家之火。挟气郁者。宜顺气以导之。所谓气降则火自降也。挟血燥者。宜养血以濡润之。所谓肝气为阳为火。肝血为阴为水也。逍遥散之类。挟湿热者。宜清湿以解之。所谓湿病多自热生。热去而湿自除也。左金丸当归芦荟丸之类。挟脾虚者。宜培脾以调肝火。所谓木来侮土。则当培土以泻水也。六君子加黄连白芍之类。肝自虚者。宜补肝以胜其火。所谓肝气太旺。肝亦自伤。则当敦土以培木也。六君子加当归白芍。挟肾虚者。宜滋肾以抑肝。所谓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也。地黄汤加当归白芍。或加柴胡、山栀之类。肾火者。譬诸灯烛之火。
得水则燥。添火则竭。惟以膏油加之。则光明不绝。人身下焦阴火上炎。得苦寒之品则真水愈虚。宜滋其精液。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地黄丸加麦冬五味之类。脾火者。譬诸红炉之火。得湿则灭。得木则烟。
以灰覆之则温暖长存。人身脾家之火。得苦寒之剂。则食少泻多。得恼怒之气。则面青口苦。故劳倦伤脾发热者。宜培补中气。养其化源。所谓甘温能除大热也。补中益气加减。生冷滞脾发热者。宜升阳开胃。佐以舒脾。所谓火郁发之也。(火郁汤)
用药总法
大率肝火用柴胡、赤芍。胆火用柴胡、胆草。心火用黄连连翘肺火黄芩山栀。脾火用黄连白芍。肾火用黄柏知母大肠火用条芩大黄小肠火用木通灯心胃火石膏花粉膀胱火用山栀、泽泻。三焦火用玄参山栀。此皆治热淫邪胜实火之药也。若稍涉虚者。不拘此法。凡君火炽盛。尺寸脉俱大。用诸寒药直折其火转甚者。须用姜汁炒药。或酒制炒。则火自伏。此寒因热用之法也。凡相火炽盛。两尺俱大。寸脉反静者。不可用寒凉。惟黄柏肉桂并用。随其性而下行。使心肾之火交于顷刻。然左尺脉独大者。不可用黄柏。右尺脉独大者。不可用肉桂。又两手尺寸脉不大。但微无力。或浮数无伦者。亦不可用黄柏。虽有烦燥火盛。乃虚阳发露。宜用肉桂附子同诸补药。煎成冷服。则无拒格之患。此热因寒用之法也。如误用寒药者死。凡火症左尺脉微细者。宜地黄汤丸。加麦冬五味。右尺脉微细者。八味地黄汤丸。左关肝脉无力者。
逍遥散。或加人参麦冬生地陈皮。右关脾脉无力者。宜补中益气汤。加白芍丹皮麦冬。左寸心脉无力者。宜归脾汤。右寸肺脉无力者。宜生脉散。其出入加减。于各方中与病合宜者采用之。凡火过盛。必缓之以生甘草童便降火甚速。火症见血者宜之。人中白降龙雷之火。阴虚者宜丸药中用之。火起脐下。小腹唧唧有声者。阴火也。败龟板主之。火从足底涌泉穴起。用附子末津调抹足心下。加蓖麻子尤验。
火症选方
三黄汤(东垣) 治膏粱醇酒太过。积热上中二焦。变诸火症。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钱) 炒山栀 玄参(各八两) 知母(一钱半) 石膏(二钱) 甘草(七分)
灯心水煎服
单用前四味。名解毒汤。为丸。名栀子金花丸。去栀子。又名三补丸。一名三黄丸
白散(钱氏) 治肺火实盛。
桑白皮(炒)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炒五钱)
王海藏加黄芩山栀
泻青丸 治肝火实盛生风之症。
当归(焙秤) 川芎 山栀 龙胆草(焙秤) 羌活 防风 大黄(煨)
各等分。末之。蜜丸鸡豆大。每服一丸。煎竹叶汤同砂糖温水化下。
清胃散胃火
生地(三分) 当归(三分) 丹皮(五分) 黄连(三分) 升麻(一钱)
连翘、甘草、赤芍药。水煎。
回令丸(丹溪) 治肝火。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
为末。粥丸。
导赤散(钱氏) 治小肠火。
生地 木通 甘草(等分)
为末。每用三钱。入竹叶七片。煎服
泻心汤(钱氏) 治心火。
黄连一味。酒炒。加大黄黄芩、名三黄泻心汤。
凉膈散 治火郁上焦。
大黄 朴硝(各五钱) 甘草 连翘 栀子 黄芩 薄荷(各一两半)
为末。每服一两。水二盏。竹叶七片。煎服
白虎汤(方见发热
黑奴丸 治热毒发斑。烦燥大渴倍常。时行热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而数。面赤目胀。身痛大热。狂躁欲走。又五六日已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为坏伤寒病。医所不治。弃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暖。拨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
黄芩 釜底煤 芒硝 麻黄 灶突墨 梁上尘 小麦奴(各一两) 大黄(一两二钱)
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新汲水化下。饮尽当足寒汗出乃瘥。若时顷不汗出。再服一丸。见微利。若不大渴
不可与此药。以上诸方。皆治实火之剂。
大补阴丸下焦相火。
黄柏一味。炒褐色。粥丸。或水丸。
坎离丸(丹溪) 一名滋肾丸。治相火上炎。
黄柏 知母 肉桂逍遥散(易简) 治肝脾二经血虚火症。
当归 白芍药 白术 白茯苓 柴胡(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薛立斋加牡丹皮山栀。名加味逍遥散。古方逍遥散。即前方。中无牡丹皮山栀。有薄荷陈皮地骨皮
地黄汤 治肾虚火症。用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见中风
上渴足冷者。方中加肉桂五味子。上渴足暖者。加麦冬五味
四物汤血虚火症。
四君子汤气虚火症。
补中益气汤 治元气下陷。阴火上炎。
十全大补汤 治火症气血两虚者。
人参养荣汤心脾肾三经俱虚火症。(五方俱见中风
火郁汤(东垣)治火郁于中。不得舒散。因内伤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中而发热者。
升麻 葛根 白芍药 柴胡(各一钱) 甘草 防风(各五分)
独活。名升阳散火汤。每服三四钱。水二盏。加连须葱白三寸。煎服
防风通圣散(河间) 治郁火症。因内有积热。外为风寒所束而发热者。
防风 川芎 当归 赤芍连翘 薄荷 麻黄 大黄 芒硝(各半两) 桔梗 石膏 黄芩(各一两) 白术 山栀荆芥(各二钱半)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服。又名双解散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