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半夏
犁头尖属,天南星科
鞭簷犁头尖,土半夏,山慈姑,土田七,土半夏,半夏,疯狗薯,土田七
  • 。有毒。燥湿化痰,解毒消肿,止血。

    性味

    辛,温

  • 咳嗽痰多痈疮癤肿无名肿毒毒虫螫伤外伤出血。內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阴虚燥咳及孕妇慎用。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功效

    咳嗽痰多,痈疮癤肿,无名肿毒,毒虫螫伤,外伤出血

  • 燥湿化痰止咳消肿。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中的温化寒痰药。

    功效

    燥湿,化痰,止咳,消肿

  • 湿痰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各50克,白术75克。上为细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 《素问病机保命集》
    上为细末  

    符方《素问病机保命集》

    湿痰,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

  • 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 《丹溪心法》
     

    符方《丹溪心法》

    湿痰喘急,止心痛

  • 痰饮咳嗽:大半夏500克,汤泡七次,晒干,为细末,用生绢袋盛贮,於磁盆内用净水洗,出去粗柤,将洗出半夏末,就於盆内日晒夜露,每日换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晒干,每半夏粉50克,入飞过细朱砂末5克,用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淡生姜汤下,食后服。 《袖珍方》
    为细末   如梧桐子大  

    符方《袖珍方》

    痰饮咳嗽

  • 治心下有支饮: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
     

    符方《金匮要略》

    心下有支饮(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

  • 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粘,或积吐粥药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治伤寒时气,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昏瞶闷乱,或饮酒过多中寒停饮喉中涎声干哕不止:陈皮、半夏各350克。上二件,锉为粗散,每服15克,生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留二服滓并作一服,再煎服。 《局方》
     

    符方《局方》

    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粘,积吐,粥药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伤寒时气,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昏瞶闷乱,饮酒过多,中寒停饮,喉中涎声,干哕不止

  •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250克,茯芩150克。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
     

    符方《金匮要略》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 胃反呕吐者:半夏二升,人参150克,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汤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金匮要略》大半夏汤) 《金匮要略》
     

    符方《金匮要略》

    胃反呕吐者

  •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50克,半夏100克。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金匮要略》
     

    符方《金匮要略》

    妊娠呕吐不止

  • 小儿痰热咳嗽惊悸:半夏、南星等分,为末,牛胆汁,入胆内和,悬风处待干,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姜汤下。 《摘元方》
     

    符方《摘元方》

    小儿痰热,咳嗽惊悸

  • 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桂、半夏等分。末,方寸匕,水一升,和服之。 《补缺肘后方》
     

    符方《补缺肘后方》

    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

  • 多年生草本。块茎近圆形,直径1-2厘米,上部周围密生长2-4厘米的肉质根。叶和花序同时抽出。叶3-4,叶柄长15-30厘米,中部以下具宽鞘,基部鞘宽达1.5-2厘米;叶片戟状长圆形,基部心形或下延,前裂片长5-14厘米,宽2-4厘米,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侧裂片向外水准伸展或下倾,长三角形,长4-5厘米,宽3-5毫米;侧脉4-5对,其中1对基出,均上举,背面不明显,集合脉2条,外圈靠近边缘,內圈与边缘相距3-5毫米。花序柄细,长5-15厘米;佛焰苞管部绿色,卵圆形,长1.5-2.5厘米,直径1.2-2厘米,簷部绿色至绿白色,披针形,常伸长捲曲为长鞭状,长7.5-25厘米,下部展平宽5-8厘米;肉穗花序比佛焰苞短或长;雌花序卵形,长1.5-1.8厘米,下部粗8-10毫米;中性花序长1.7厘米;雄花序长5-6毫米,黄色;附属器淡黄绿色,具柄,下部为长圆锥形,向上为细长的线形,共长16-17厘米;雌花子房倒卵形或近球形,柱头小,中性花中部以下为棒状,长达4毫米,上弯,黄色,先端紫色;上部的锥形,淡黄色,下倾並有时內弯;雄花的雄蕊2,药室近圆球形;花期4-5月。浆果卵圆形,绿色;果期6-8月。

    形态

  • 圆锥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5~1.5厘米,高0.8~3厘米。表面类白色至棕黄色,略有皱纹,残留的外皮为黄白色至棕黄色,并有多数隐约可见的细小根痕,上端类圆形,有凸起(或平坦)的叶痕或芽痕,呈黄棕色至棕色,有的下端略尖。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有毒,勿多尝)。

    形态

  • 含挥发油、蒽醌、糖类等化学成分、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苷。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4-羟基-4-甲基-2-戊酮、十六碳酸、8,11-十八碳二烯酸等。

    药理

  • 尚含有机酸类、鞣质、水溶性生物碱等。

    成份

  • 阴虚燥咳及孕妇慎用。

    宜忌

  • 用量6~9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用治咳嗽痰多、支气管炎。外用鲜品治痈疮疖肿、无名肿毒、毒虫咬伤。

    临床应用

【相关连结】

水半夏 之 中药

水半夏 之 植物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