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dy.com 草药辞典
草药详情

陈皮

别名:
橘皮,贵老,黄橘皮,红皮,橘子皮,广橘皮,广陈皮,陈橘皮,橘子皮,橘皮,红皮,广橘皮
1

性味

苦,辛,温
2

性味

味辛,性温
3

功效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於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数据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数字化项目
4

功效

理气开胃,燥湿化痰,脾胃病
理气开胃燥湿化痰,治脾胃病。属理气药。
5

符方

《壮族民间用药选编》
感冒咳嗽
感冒咳嗽:陈皮20克,榕树叶30克,枇杷叶2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壮族民间用药选编》
枇杷叶  
6

符方

《古今医统》
肺积在右胁下如杯,发为痈
肺积在右胁下如杯发为痈:陈皮、苦桔梗、甜葶藶。上等分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古今医统》
苦桔梗   甜葶藶  
7

符方

《金匮要略》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陈皮1斤,枳实90克,生姜250克。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
 
8

符方

《肘后方》
卒失声,声噎不出
卒失声声噎不出:陈皮150克。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肘后方》
 
9

产地

栽培於丘陵、低山地带、江湖、湖泊沿岸或平原。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均有栽培。
11

形态

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內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12

形态

芸香科植物橘和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常纵剖成整齐3瓣,基部相连。 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13

药理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陈皮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显示了芳香健胃和驱风下气的效用。陈皮煎剂对离体兔肠可降低其紧张性,对阿托品引起的肠管紧张性下降,陈皮可进一步使之舒张。对结扎大鼠幽门形成的实验性胃溃疡,皮下注射甲基橙皮甙,可明显抑制溃疡的发生与发展,并能抑制胃液分泌。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①对心脏的影响:陈皮煎剂、醇提取物及橙皮甙均能兴奋离体及在位蛙心,使收缩力增强,对心率影响不大,但剂量过大反而出现抑制。离体兔灌注陈皮煎剂扩张冠脉。
②对血管与血压的影响:麻醉犬或兔静注市售陈皮或柑皮煎剂或醇提物,可使血压迅速升高,反复给药,不发生快速耐受性。但较大剂量煎剂给犬灌胃,却无升高血压作用。
14

药理

调整消化系统;兴奋心臟,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剂量过大可抑制心率,又可使冠脉流量增加;对高脂饮食引起的动脉硬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平喘祛痰;使肾血管收缩,使尿量减少;抑制离体子宫,高浓度可松弛子宫;增强免疫功能;抗炎;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能促进唾液、胃液等消化液分泌和消除肠内积气。
15

成份

含右旋柠檬烯等挥发油,并含橙皮甙、柑橘素、川皮酮、肌醇及维生素B、C等。
16

成份

含挥发油、橙皮苷、正癸醛、柠檬醛、柠檬烯、辛醇等成分。
17

加工采集

香科小乔木福建或朱橘等多种橘皮的果皮
18

签别

(1)本品粉末黄白色至黄棕色。中果皮薄壁组织众多,细胞形状不规则,壁不均匀增厚,有的作连珠状。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垂周壁增厚,气孔类圆形,直径18~26μm,副卫细胞不清晰;侧面观外被角质层,靠外方的径向壁增厚。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於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呈多面形、菱形或双锥形,直径3~34μm,长5~53μm,有的一个细胞内含有由两个多面体构成的平行双晶或3~5个方晶。橙皮苷结晶大多存在於薄壁细胞中,黄色或无色,呈圆形或无定形团块,有的可见放射状条纹。螺纹、孔纹和网纹导管及管胞较小。(2)取本品粉末0.3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20分钟,滤过,取滤液5ml,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於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为展开剂,展开约3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水(20:10: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至约8cm,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9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阴干。
20

宜忌

气虚证、阴虚燥咳、吐血证及舌赤少津、内有实热者慎服。1.《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其多及独用则损人。”2.《本草经疏》:“中气虚、气不归原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阴虚咳嗽生痰,不宜与半夏、南星等同用;疟非寒甚者,亦勿施。”3.《本草汇言》:“亡液之证,不可用,因其辛以散之也;自汗之证,不可用,因其辛不能敛也;元虚之人,不可用,因其辛不能守也;吐血之证,不可用,因其辛散微燥,恐有错经妄行也。”4.《本草崇原》:“阳气外浮者,宜禁用之。”5.《本草从新》:“无滞勿用。”6.《得配本草》:“庸疹灌浆时禁用。”
21

宜忌

阴虚燥咳,咯血、吐血或内有实热者慎用。
22

临床应用

苦、辛,温。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用量3~9克,煎服。用治胸胁胀痛、疝气、乳核、乳痈、食积腹痛。
23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煎服。用治胸脘胀满、食少呕吐、咳嗽痰多。
24

书籍引用

《金匮要略》

《名老中医朱南孙经验集》

《幼科指南》

《花韵楼医案》

《本草纲目》

10 序例第二卷 序例 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 12 序例第二卷 序例 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28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诸气 33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哕 34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呃逆 36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痢 37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疟 38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胀满 39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诸肿 61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小便血 63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大便燥结 105 主治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诸疳 371 石部第十一卷 金石之五 硝石 375 石部第十一卷 金石之五 石硫黄 384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黄耆 385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人参 390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桔梗 391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长松 413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紫草 476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肉豆蔻 482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莎草、香附子 494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藿香 504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假苏 505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薄荷 514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艾 662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乌头 666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乌头 671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半夏 706 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 牵牛子 836 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 大麻 870 谷部第二十三卷 谷之二 罂子粟 952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荠 1028 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杏 1032 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桃 1051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柿 1055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橘 1145 木部第三十四卷 木之一 丁香 1232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金樱子 1432 虫部第四十一卷 虫之三 竹蠹虫 1441 虫部第四十一卷 虫之三 蜣螂 1487 鳞部第四十三卷 鳞之一 守宫 1645 禽部第四十八卷 禽之二 雉 1663 禽部第四十八卷 禽之二 五灵脂 1696 兽部第五十卷 兽之一 豕 1698 兽部第五十卷 兽之一 羊 1701 兽部第五十卷 兽之一 牛 1812 人部第五十二卷 人之一 人胞 1816 人部第五十二卷 人之一 人胆

《辨证录》

6 卷之一 伤寒门(四十三则) 8 卷之二 中风门(二十五则) 9 痹证门(十一则) 12 头痛门(六则) 13 腹痛门(六则) 15 卷之三 咽喉痛门(七则) 17 口舌门(二则) 18 鼻渊门(三则) 19 耳痛门(附耳聋七则) 20 目痛门(十四则) 22 遍身骨痛门(四则) 23 卷之四 五郁门(六则) 24 咳嗽门(八则) 25 喘门(四则) 27 惊悸门(二则) 32 狂病门(六则) 33 呆病门(六则) 34 呃逆门(五则) 35 卷之五 关格门(五则) 37 翻胃门(五则) 38 臌胀门(七则) 39 厥症门(七则) 40 春温门(三十三则) 41 卷之六 火热症门(十六则) 42 暑症门(十一则) 43 燥症门(十五则) 45 消渴门(五则) 46 卷之七 痉门(十一则) 49 大泻门(九则) 50 痢疾门(十二则) 51 瘕门(八则) 52 卷之八 疟疾门(十则) 53 虚损门(十三则) 54 痨瘵门(十七则) 55 梦遗门(七则) 58 卷之九 大便闭结门(九则) 59 小便不通门(六则) 60 内伤门(二十三则) 62 阴痿门(五则) 63 痰证门(二十一则) 64 卷之十 鹤膝门(二则) 66 遗尿门(三则) 70 火丹门(三则) 72 疰夏门(二则) 74 中邪门(六则) 76 中毒门(十二则) 77 肠鸣门(三则) 78 自笑门(附自哭三则) 81 瘟疫门(一则) 82 种嗣门(九则) 83 血枯门(二则) 84 血崩门(八则) 85 调经门(十四则) 86 受妊门(十则) 87 妊娠恶阻门(二则) 88 卷之十二 安胎门(十则) 91 难产门(六则) 93 胞衣不下门(三则) 96 卷之十三 背痈门(七则) 98 肝痈门(二则) 106 乳痈门(四则) 114 脚疽门(二则) 117 瘰门(二则) 125 卷之十四 惊疳吐泻门(七则) 127 痘疮门(十五则) 128 疹症门(三则) 129 吃泥门(一则)

《妇人良方集要》

13 第十三章,月水不断方论 17 第十七章,崩中漏血生死脉方论 19 第二十章,妇人血分水分肿满方论 22 第二十三章,寇宗 24 第二十五章,妇人中风诸症方论 28 第二十九章,妇人风痹手足不随方论 32 第三十三章,妇人风寒臂痛方论 33 第三十四章,妇人贼风偏枯方论 34 第三十五章,妇人偏风囗 36 第三十七章,妇人失血心神不安方论 40 第四十一章,妇人血风白虎历节走疰方论 42 第四十三章,妇人虚风头目眩晕方论 43 第四十四章,妇人血风头痛方论 47 第四十八章,妇人风邪脚气方论 50 第五十一章,妇人骨蒸劳方论 52 第五十三章,妇人冷劳方论 63 第六十四章,妇人咳嗽方论 64 第六十五章,咳嗽用温药方论 65 第六十六章,劳嗽方论 66 第六十七章,喘满方论 67 第六十八章,妇人风痰积饮咳嗽方论 69 第七十章,妇人呕吐方论 70 第七十一章,妇人霍乱方论 71 第七十二章,妇人翻胃吐食方论 73 第七十四章,妇人鼻血方论 74 第七十五章,妇人吐血方论 75 第七十六章,妇人倂癖诸气方论 85 第八十六章,妇人两腰胀痛方论 86 第八十七章,妇人心腹胀满方论 94 第九十五章,妇人泄痢秘结方论 95 第九十六章,妇人泄泻方论 97 第九十八章,妇人滞下方论 101 第一0二章,妇人脱肛方论 103 第一0四章,妇人阴痒方论 119 第一二0章,求子服药须知 136 第一三七章,妊娠恶阻方论 137 第一三八章,妊娠痰逆不食方论 146 第一四七章,妊娠心腹痛方论 150 第一五一章,妊娠心腹胀满方论 152 第一五三章,妊娠不长方论 157 第一五八章,妊娠咳嗽方论 159 第一六0章,妊娠子烦方论 165 第一六六章,妊娠伤寒方论 170 第一七一章,妊 171 第一七二章,妊振霍乱方论 179 第一八0章,妊娠胎水肿满方论 183 第一八四章,妊娠伤食方论 194 第一九五章,入月预备药物 215 第二一六章,产後虚极生风力论 229 第二三0章,产後恶露腹痛方论 237 第二三八章,产後虚 238 第二三九章,产後囗乾痞闷方论 242 第二四三章,产後蓐劳方论 245 第二四六章,产後腹胀呕吐方论 246 第二四七章,产後呕逆不食方论 247 第二四八章,产後藿乱方论 248 第二四九章,产後寒热方论 250 第二五一章,产後咳嗽方论 251 第二五二章,产後喉中气急喘促方论 267 第二六八章,产後小便出血方论 272 第二七三章,产後吹乳方论 274 第二七五章,妇人茧唇方论 276 第二七七章,妇人瘰倁方论 277 第二七八章,妇人结核方论 278 第二七九章,妇人流注方论 279 第二八0章,血风疮论 280 第二八一章,妇人赤白游风方论 283 第二八四章,妇人下注疮方论 285 第二八六章,妇人肺痈方论 287 第二八八章,乳痈乳岩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