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
简 介:现存之《中藏经》,传说为华佗所作,有名邓处中者尝为该书作序,言此书系从华氏寝室遗藏中获得,然语多怪诞,颇不足信,且《隋书》及新旧《唐书》均未着录,疑为六朝人所作,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
作者:
共 51 章节 3.53万+字数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王于四季,正王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
扁鹊曰:脾病面色萎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四肢缓;虚则精不胜,元气乏失溺不能自持。
其脉来似水之流,曰太过;病在外,其脉来如鸟之距,曰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语言蹇涩;不及,令人中不食乏力手足缓弱不遂,涎引口中[一作出],四肢肿胀,溏泻[一作泄]不时,梦中饮食。脾脉来而和柔,去似鸡距践地,曰平脉;来实而满稍数,如鸡举足,曰病。
又,如乌[一作雀]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曰死。中风翕翕发热,状若醉人,腹中烦满,皮肉瞤瞤,短气者是也。
王时其脉阿阿然,经曰平。反弦急者,肝来克脾,真鬼相遇,大凶之兆;反微涩而短者,肺来乘脾,不治而自愈;反沉而滑者,肾来从脾,亦为不妨;反浮而洪,心来生脾,不为疾耳。
脾病面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手足爪甲青,四肢逆,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此十死不治也。
又,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心腹胀满身体重,肢节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脾气虚,则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注利下也。
又,积,久不愈,则四肢不收黄疸饮食不为肌肤气,满胀而喘不定也。
又,脾实,则时梦筑垣墙盖屋;脾盛,则梦歌乐;虚,则梦饮食不足。
厥邪客于脾,则梦大泽,邱陵,风雨,坏屋。
脾胀则善哕,四肢急,体重,不食,善噫。
脾病则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
脉急甚,则瘈疭;微急,则胸膈中不利,食入而还出;脉缓盛,则痿厥;微缓,则风痿,四肢不收;大甚,则击仆;微大,则脾疝,气里大,脓血胃肠之外;小甚,则寒热作;微小,则消瘅;滑甚,则颓疝;微滑,则虫毒肠鸣中热;涩甚,则肠?;微涩,则内溃,下脓血
脾脉之至也,大而虚,则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四肢汗出当风也,脾绝则十日死。
又,脐出[一作凸]者亦死。
唇焦枯,无纹理而青黑者,脾先绝也。
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则半岁死。色如枳实者,一[一作半]月死。吉凶休否[一作咎]皆见其色,出于部分也。
又,口噤唇黑,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收持,大小便利无休歇,食饮不入,七日死。
又,唇虽痿黄,语声啭啭者,可治。脾病疟气久不去,腹中痛鸣,徐徐热汗出,其人本意宽缓,今忽反常而嗔怒,正言而鼻笑,不能答人者,此不过一月,祸必至矣。
又,脾中寒热,则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
又,脾病舌强语涩转筋卵缩,牵阴股,引髀痛,身重不思食鼓胀变则水泄,不能卧者,死不治也。脾正热则面黄目赤,季胁痛满也;寒则吐涎沫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甚则颤栗如疟也。
临病之时,要在明证详脉,然后投汤丸,求其痊损耳。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