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成书于1750年。陈复正,字飞霞,广东罗浮人。曾从一道士学气功,并成为道士,同时行医,对小儿科尤其擅长,《中医古籍必读经典系列丛书:幼幼集成》为其代表作。全书6卷。
作者:清 陈复正辑订
共 96 章节 20.92万+字数
痢疾证治
经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癖。夫飧泄者,水谷不化也;肠癖者,下痢是也。小儿之病,伤食最多,内有宿食停积,更受外感,则成痢矣。古今方书,以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其证里急后重,或垢或血,或见五色,或多红紫,或痛或不痛,或呕或不呕,或为发热,或为恶寒。此证之阴阳虚实,最宜详审,庶不致误。仍当以脉证辨之:凡身热作渴,脉数有力而能食者,为热;身凉不渴,脉沉无力而不能食者,为寒。
初起腹中苦痛,里急后重者为实,宜急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二药同服,立应。
如兼外感者,必身有寒热,不可遽下。凡痢由外感而发者最多,急宜发散。若下之早,必致引邪入里,而为绵延之证,以仓廪散疏解之。
因伤风得之者,则纯下清血。盖风伤其阴络,致血不循经,所以血妄下,宜胃风汤。
赤白相兼者:心主血,因伤热得之,则心移热于小肠,故赤者从小肠来;肺主气,因伤热得之,则肺移热于大肠,故白者从大肠来。皆以芍药汤治之,调血则便脓愈,行气则后重除。此治痢之要法也。又法,以黄连阿胶丸加当归、木香治血痢,于血中行气;以胃苓丸加当归、白芍治白痢,于气中养血。有积者,治痢保和丸。
痢久不止,名休息痢,切不可止涩,和中丸最妙。后有集成至圣丹,专治久痢,百不失一。
有泄泻变痢者,有痢变泄泻者。先泻后变痢者,脾传肾也,为贼邪,难治;先痢后变泻者,肾传脾也,为微邪,易治。盖初泻变痢者,此气病传入血中,宜养血为主,加调气之药,不可误下,以伤胃气;初痢变泻者,血病传入气中,以调气为主,加养血之药,不可收涩,恐毒气留而不去,复成痢也。泻变痢者,加味四物汤;痢变泻者,加味四君子汤。
痢久不止,脾胃受伤,中气下陷,则为脱肛,热毒上逆,则食入便吐,不思乳食,谓之噤口;久痢阴伤,肾气虚败,则两膝红肿,谓之鹤膝。
脱肛者,胃气下陷,后重不除,努挣太过,故肠头脱出,宜养血调气,微加升提之品,则痢止肛自收矣,升麻汤。外用洗法、托法。
噤口者,乃胃虚逆气上冲而吐也,有不思饮食,皆虚损也,宜参苓白术散米汤调服。凡痢疾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凶。
鹤膝者,两膝红肿,如鹤之膝。小儿痢后多有此证,乃肾虚之极,宜补肾地黄丸加牛膝、鹿茸。
痢疾腹胀,中气虚也,胃苓丸调之。倘因毒气未尽,庸流误服涩药而致腹胀者,为实也,不可作虚治,保和丸消导之。
痢疾不治证:痢见五色,五脏俱败;痢如烟尘水,如屋漏水;下痢久,肛门如竹筒;如鱼腥;久痢唇红舌胎,气促心烦,坐卧不安,大渴饮水,面容似朱者。皆死证也。
【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见卷一胎疾门。
集成三仙丹 方见卷二类搐门。
仓廪汤 即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 方见卷二小儿伤风门。
治伤风痢疾,及时行疫痢,大小相似者,宜先服此(即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煎服,即名仓廪汤。)喻嘉言以此方为治痢之圣药,无论新久,必用此药升散之,深得逆流挽舟之法也。予每用之,轻者,三四剂即愈矣,不必另方;重者,服药后外证悉去,惟腹痛、里急后重未除者,以沆瀣丹、三仙丹同服,推去积滞,无不愈者。盖仓廪汤治痢,与用四逆散治痢同意,后贤宜深究焉。
胃风汤 治风冷客于肠胃,泄下鲜血,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五分) 白云苓(一钱) 白当归(一钱) 正川芎(五分) 杭白芍(一钱)上桂心(五分) 陈粟米(一撮)
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河间芍药汤 调血便脓愈,行气后重除,此方是也。
杭白芍(一钱五分) 大当归(一钱) 雅川连(五分) 实黄芩(八分) 锦庄黄(五分) 尖槟榔(一钱)南木香(三分)
净水浓煎,热服。
黄连阿胶丸 治血痢,于血中行气。
正雅连(一钱) 东阿胶(二钱) 白云苓(一钱) 当归身(一钱) 南木香(一钱)
共为细末,水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胃苓丸 方见卷二伤暑门。治白痢,于气中养血,本方加当归、白芍、白术。
治痢保和丸 治痢疾积滞未尽,或在先原未得下,今已脾虚不可下者,宜服此。
广陈皮 法半夏 白云苓 陈枳壳 川浓朴 正雅连 京楂肉 六神曲 老麦芽(以上诸味各一钱) 南木香尖槟榔 炙甘草(各五分)
共为细末,另以神曲煮糊为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和中丸 治休息痢及疳痢。
官拣参 炙甘草 当归身 正川芎 车前子 结猪苓 宣泽泻 六神曲 老麦芽 建莲肉(以上各二钱)
漂白术 白云苓 真广皮 杭白芍 南木香 炮姜炭 肉豆蔻(各一钱)
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加味四物汤 治先水泻而变痢者。
当归身 正川芎 杭白芍 怀生地 白云苓 正雅连 南木香(各等分)
水煎,空心热服。
加味四君子汤 治先痢而后泻者。
上官拣 漂白术 白云苓 当归身 杭白芍 炙甘草(各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升麻汤 治虚痢脱肛,仍调气养血,微带升提。
绿升麻(一钱五分) 官拣参 漂白术 白云苓 芥穗 真广皮 当归身 杭白芍 北防风(以上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肥乌梅(一粒)
水煎,食后服。
脱肛洗药
五倍子(五钱) 白芒硝(一钱) 荆芥穗(一钱五分)
煎汤熏洗,仍以五倍子研末敷之,方以软帛托入。
参苓白术散 方见卷三疳证门。
补肾地黄丸 方见卷三哮喘门。此加虎胫、牛膝、鹿茸。
补肾地黄丸 方见卷二伤暑门。
保和丸 方见卷三伤食门。
痢疾简便方
治痢疾,用干马齿苋煮烂,红痢以蜂蜜拌,白痢以砂糖拌,红白相兼,蜂蜜、砂糖各半拌食,一日二次,连汤服之,更妙。按马齿苋名五方草,其叶青、梗赤、根白、花黄、子黑,五行俱备,所以寒热赤白皆治。
六一散 此方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为北方壬癸之精。以其清暑毒、去湿热、分阴阳、利小便、泻丙水,从小便而出,故为治痢妙方。
白滑石研细末,以清水调飞,其重浊滓质不用,待其水清,去水,晒干,每滑石末六两,加甘草细末一两,研匀听用。
白痢用六一散七钱,干姜末七分,红痢用六一散七钱,红曲末七分,各用姜汁打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钱,白汤下。
久痢不止,用红糖、白糖、饧糖各三钱,甘草一钱,陈茶叶二钱,同煎熟,露一宿,次早温热服,神效。
噤口痢不思饮食,以腊猪肉去肉取骨,锅内煎浓汤,徐徐服之,百发百中。
治赤白相兼,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砂糖拌,红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服,空心下,更妙。此药不分虚实,不分久近,皆效,甚稳甚验。
集成至圣丹(新出) 治冷痢久泻,百方无验者,一服即痊。凡痢之初起,实热实积,易知而易治,惟虚人冷积致痢,医多不以为意。盖实热之证,外候有身热烦躁,唇焦口渴,肚疼窘迫,里急后重,舌上黄苔,六脉洪数。证候既急,治者亦急,轻则疏利之,重则寒下之,积去而和其阴阳,无不愈者。至于虚人冷积致痢,外无烦热躁扰,内无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无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长。此由阴性迟缓,所以外证不急。遇此切不可姑息,但以集成三仙丹下之,以去其积,倘不急下,必致养虎贻患。其积日久,渐次下坠,竟至大肠下口、直肠上口交界处,有小曲折隐匿于此,为肠脏最深之处,药所不到之地。证则乍轻乍重,或愈或发,便则乍红乍白,或硬或溏,总无一定,任是神丹,分毫无济。盖此积不在腹内,而在大肠之下,诸药至此,性力已过,尽成糠 ,安能去此沉匿之积?所以冷痢有至三五年、十数年不愈者,由此故也。古方用巴豆为丸下之者,第恐久病神虚,未敢轻用。今以至捷至稳鸦胆子一味治之。此物出闽省、云、贵,虽诸家本章未收,而药肆皆有。其形似益智子而小,外壳苍褐色,内肉白而有油,其味至苦,用小铁锤轻敲其壳,壳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专取全仁用之。三五岁儿,二十余粒,十余岁者,三十多粒,大人则四十九粒,取天圆肉包之,小儿一包三粒,大人一包七粒,紧包空腹吞下,以饭食压之,使其下行,更藉此天圆包裹,可以直至大肠之下也。此药并不峻厉,复不肚痛。俟大便行时,有白冻如鱼脑者,即冷积也。如白冻未见,过一二日再进一服,或微加数粒,此后不须再服。服药时忌荤,酒三日,戒鸭肉一月,从此除根,永不再发。倘次日肚中虚痛,用白芍一根、甘草一根,俱重三钱,纸包水湿,火内煨熟,取起捶烂,煎汤服之,立止,不忍隐秘,笔之于书,以公世用。
经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癖。夫飧泄者,水谷不化也;肠癖者,下痢是也。小儿之病,伤食最多,内有宿食停积,更受外感,则成痢矣。古今方书,以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其证里急后重,或垢或血,或见五色,或多红紫,或痛或不痛,或呕或不呕,或为发热,或为恶寒。此证之阴阳虚实,最宜详审,庶不致误。仍当以脉证辨之:凡身热作渴,脉数有力而能食者,为热;身凉不渴,脉沉无力而不能食者,为寒。
初起腹中苦痛,里急后重者为实,宜急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二药同服,立应。
如兼外感者,必身有寒热,不可遽下。凡痢由外感而发者最多,急宜发散。若下之早,必致引邪入里,而为绵延之证,以仓廪散疏解之。
因伤风得之者,则纯下清血。盖风伤其阴络,致血不循经,所以血妄下,宜胃风汤。
赤白相兼者:心主血,因伤热得之,则心移热于小肠,故赤者从小肠来;肺主气,因伤热得之,则肺移热于大肠,故白者从大肠来。皆以芍药汤治之,调血则便脓愈,行气则后重除。此治痢之要法也。又法,以黄连阿胶丸加当归、木香治血痢,于血中行气;以胃苓丸加当归、白芍治白痢,于气中养血。有积者,治痢保和丸。
痢久不止,名休息痢,切不可止涩,和中丸最妙。后有集成至圣丹,专治久痢,百不失一。
有泄泻变痢者,有痢变泄泻者。先泻后变痢者,脾传肾也,为贼邪,难治;先痢后变泻者,肾传脾也,为微邪,易治。盖初泻变痢者,此气病传入血中,宜养血为主,加调气之药,不可误下,以伤胃气;初痢变泻者,血病传入气中,以调气为主,加养血之药,不可收涩,恐毒气留而不去,复成痢也。泻变痢者,加味四物汤;痢变泻者,加味四君子汤。
痢久不止,脾胃受伤,中气下陷,则为脱肛,热毒上逆,则食入便吐,不思乳食,谓之噤口;久痢阴伤,肾气虚败,则两膝红肿,谓之鹤膝。
脱肛者,胃气下陷,后重不除,努挣太过,故肠头脱出,宜养血调气,微加升提之品,则痢止肛自收矣,升麻汤。外用洗法、托法。
噤口者,乃胃虚逆气上冲而吐也,有不思饮食,皆虚损也,宜参苓白术散米汤调服。凡痢疾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凶。
鹤膝者,两膝红肿,如鹤之膝。小儿痢后多有此证,乃肾虚之极,宜补肾地黄丸加牛膝、鹿茸。
痢疾腹胀,中气虚也,胃苓丸调之。倘因毒气未尽,庸流误服涩药而致腹胀者,为实也,不可作虚治,保和丸消导之。
痢疾不治证:痢见五色,五脏俱败;痢如烟尘水,如屋漏水;下痢久,肛门如竹筒;如鱼腥;久痢唇红舌胎,气促心烦,坐卧不安,大渴饮水,面容似朱者。皆死证也。
【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见卷一胎疾门。
集成三仙丹 方见卷二类搐门。
仓廪汤 即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 方见卷二小儿伤风门。
治伤风痢疾,及时行疫痢,大小相似者,宜先服此(即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煎服,即名仓廪汤。)喻嘉言以此方为治痢之圣药,无论新久,必用此药升散之,深得逆流挽舟之法也。予每用之,轻者,三四剂即愈矣,不必另方;重者,服药后外证悉去,惟腹痛、里急后重未除者,以沆瀣丹、三仙丹同服,推去积滞,无不愈者。盖仓廪汤治痢,与用四逆散治痢同意,后贤宜深究焉。
胃风汤 治风冷客于肠胃,泄下鲜血,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五分) 白云苓(一钱) 白当归(一钱) 正川芎(五分) 杭白芍(一钱)上桂心(五分) 陈粟米(一撮)
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河间芍药汤 调血便脓愈,行气后重除,此方是也。
杭白芍(一钱五分) 大当归(一钱) 雅川连(五分) 实黄芩(八分) 锦庄黄(五分) 尖槟榔(一钱)南木香(三分)
净水浓煎,热服。
黄连阿胶丸 治血痢,于血中行气。
正雅连(一钱) 东阿胶(二钱) 白云苓(一钱) 当归身(一钱) 南木香(一钱)
共为细末,水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胃苓丸 方见卷二伤暑门。治白痢,于气中养血,本方加当归、白芍、白术。
治痢保和丸 治痢疾积滞未尽,或在先原未得下,今已脾虚不可下者,宜服此。
广陈皮 法半夏 白云苓 陈枳壳 川浓朴 正雅连 京楂肉 六神曲 老麦芽(以上诸味各一钱) 南木香尖槟榔 炙甘草(各五分)
共为细末,另以神曲煮糊为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和中丸 治休息痢及疳痢。
官拣参 炙甘草 当归身 正川芎 车前子 结猪苓 宣泽泻 六神曲 老麦芽 建莲肉(以上各二钱)
漂白术 白云苓 真广皮 杭白芍 南木香 炮姜炭 肉豆蔻(各一钱)
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加味四物汤 治先水泻而变痢者。
当归身 正川芎 杭白芍 怀生地 白云苓 正雅连 南木香(各等分)
水煎,空心热服。
加味四君子汤 治先痢而后泻者。
上官拣 漂白术 白云苓 当归身 杭白芍 炙甘草(各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升麻汤 治虚痢脱肛,仍调气养血,微带升提。
绿升麻(一钱五分) 官拣参 漂白术 白云苓 芥穗 真广皮 当归身 杭白芍 北防风(以上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肥乌梅(一粒)
水煎,食后服。
脱肛洗药
五倍子(五钱) 白芒硝(一钱) 荆芥穗(一钱五分)
煎汤熏洗,仍以五倍子研末敷之,方以软帛托入。
参苓白术散 方见卷三疳证门。
补肾地黄丸 方见卷三哮喘门。此加虎胫、牛膝、鹿茸。
补肾地黄丸 方见卷二伤暑门。
保和丸 方见卷三伤食门。
痢疾简便方
治痢疾,用干马齿苋煮烂,红痢以蜂蜜拌,白痢以砂糖拌,红白相兼,蜂蜜、砂糖各半拌食,一日二次,连汤服之,更妙。按马齿苋名五方草,其叶青、梗赤、根白、花黄、子黑,五行俱备,所以寒热赤白皆治。
六一散 此方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为北方壬癸之精。以其清暑毒、去湿热、分阴阳、利小便、泻丙水,从小便而出,故为治痢妙方。
白滑石研细末,以清水调飞,其重浊滓质不用,待其水清,去水,晒干,每滑石末六两,加甘草细末一两,研匀听用。
白痢用六一散七钱,干姜末七分,红痢用六一散七钱,红曲末七分,各用姜汁打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钱,白汤下。
久痢不止,用红糖、白糖、饧糖各三钱,甘草一钱,陈茶叶二钱,同煎熟,露一宿,次早温热服,神效。
噤口痢不思饮食,以腊猪肉去肉取骨,锅内煎浓汤,徐徐服之,百发百中。
治赤白相兼,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砂糖拌,红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服,空心下,更妙。此药不分虚实,不分久近,皆效,甚稳甚验。
集成至圣丹(新出) 治冷痢久泻,百方无验者,一服即痊。凡痢之初起,实热实积,易知而易治,惟虚人冷积致痢,医多不以为意。盖实热之证,外候有身热烦躁,唇焦口渴,肚疼窘迫,里急后重,舌上黄苔,六脉洪数。证候既急,治者亦急,轻则疏利之,重则寒下之,积去而和其阴阳,无不愈者。至于虚人冷积致痢,外无烦热躁扰,内无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无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长。此由阴性迟缓,所以外证不急。遇此切不可姑息,但以集成三仙丹下之,以去其积,倘不急下,必致养虎贻患。其积日久,渐次下坠,竟至大肠下口、直肠上口交界处,有小曲折隐匿于此,为肠脏最深之处,药所不到之地。证则乍轻乍重,或愈或发,便则乍红乍白,或硬或溏,总无一定,任是神丹,分毫无济。盖此积不在腹内,而在大肠之下,诸药至此,性力已过,尽成糠 ,安能去此沉匿之积?所以冷痢有至三五年、十数年不愈者,由此故也。古方用巴豆为丸下之者,第恐久病神虚,未敢轻用。今以至捷至稳鸦胆子一味治之。此物出闽省、云、贵,虽诸家本章未收,而药肆皆有。其形似益智子而小,外壳苍褐色,内肉白而有油,其味至苦,用小铁锤轻敲其壳,壳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专取全仁用之。三五岁儿,二十余粒,十余岁者,三十多粒,大人则四十九粒,取天圆肉包之,小儿一包三粒,大人一包七粒,紧包空腹吞下,以饭食压之,使其下行,更藉此天圆包裹,可以直至大肠之下也。此药并不峻厉,复不肚痛。俟大便行时,有白冻如鱼脑者,即冷积也。如白冻未见,过一二日再进一服,或微加数粒,此后不须再服。服药时忌荤,酒三日,戒鸭肉一月,从此除根,永不再发。倘次日肚中虚痛,用白芍一根、甘草一根,俱重三钱,纸包水湿,火内煨熟,取起捶烂,煎汤服之,立止,不忍隐秘,笔之于书,以公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