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约成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内容包括内、外、妇等各科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7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并说明方药作用,以及配伍关系。每一证除有一个主治方外,还附有一备用方,以资互参。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用药灵活切病,颇多经验之谈。以“辨病体之异同,证药味之攻补”为特点,故称为《辨证录》。
作者:清 陈士铎撰
共 131 章节 37.74万+字数
脚气门(一则)
人两跗忽然红肿,因而发热,两胫俱浮,作疼作痛,人以为伤寒之病,谁知是脚气之症乎。夫伤寒症中原有脚气之门,然而脚气非伤寒也。脚气感染湿热,先从下受;伤寒感冒风寒,先从上受,故伤寒乃阳症,而脚气乃阴病也。夫湿热下感,宜从下治,若用风药散之,湿邪反致上犯,以风药多阳升之药也。阳升阴邪,一至犯心即死,非阴变阳之谓也。所以治脚气之病,断不可以伤寒法治之,宜下消其湿热,湿从下行,身热自解。方用消跗散:
茯苓(一两) 茵陈(一钱) 防己(一钱) 炒栀子(一钱) 薏仁(一两) 泽泻(三钱) 木瓜(一钱)水煎服。一剂小便利,二剂身热解,再用二剂而脚肿消,再服二剂全愈。
此方利小便之水,使湿热之气尽从膀胱下泄,总有邪气,无不尽散,不必又去散邪也。
夫膀胱者,太阳之经也,风邪初入,多在膀胱,膀胱大利,邪又何居。况脚气原无风邪,不过膀胱气壅,下不行而上发热。今治下而下通,上何不通之有。上下气通,身热自解,一用风药,则引阴湿而入于阳分,反成不可治之症矣。散邪之药,断断不可用也。是以脚气之病,即生于冬月,尚不可用散邪之药,矧春、夏、秋之令哉。
此症用顺导汤亦佳。
茯苓 泽泻(各五钱) 肉桂(三分) 木瓜(一钱) 龙胆草(一钱) 车前子(三钱)水煎服。
人两跗忽然红肿,因而发热,两胫俱浮,作疼作痛,人以为伤寒之病,谁知是脚气之症乎。夫伤寒症中原有脚气之门,然而脚气非伤寒也。脚气感染湿热,先从下受;伤寒感冒风寒,先从上受,故伤寒乃阳症,而脚气乃阴病也。夫湿热下感,宜从下治,若用风药散之,湿邪反致上犯,以风药多阳升之药也。阳升阴邪,一至犯心即死,非阴变阳之谓也。所以治脚气之病,断不可以伤寒法治之,宜下消其湿热,湿从下行,身热自解。方用消跗散:
茯苓(一两) 茵陈(一钱) 防己(一钱) 炒栀子(一钱) 薏仁(一两) 泽泻(三钱) 木瓜(一钱)水煎服。一剂小便利,二剂身热解,再用二剂而脚肿消,再服二剂全愈。
此方利小便之水,使湿热之气尽从膀胱下泄,总有邪气,无不尽散,不必又去散邪也。
夫膀胱者,太阳之经也,风邪初入,多在膀胱,膀胱大利,邪又何居。况脚气原无风邪,不过膀胱气壅,下不行而上发热。今治下而下通,上何不通之有。上下气通,身热自解,一用风药,则引阴湿而入于阳分,反成不可治之症矣。散邪之药,断断不可用也。是以脚气之病,即生于冬月,尚不可用散邪之药,矧春、夏、秋之令哉。
此症用顺导汤亦佳。
茯苓 泽泻(各五钱) 肉桂(三分) 木瓜(一钱) 龙胆草(一钱) 车前子(三钱)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