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录
简 介:约成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内容包括内、外、妇等各科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7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并说明方药作用,以及配伍关系。每一证除有一个主治方外,还附有一备用方,以资互参。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用药灵活切病,颇多经验之谈。以“辨病体之异同,证药味之攻补”为特点,故称为《辨证录》。
作者:清 陈士铎撰
共 131 章节 37.74万+字数

虚烦门(二则)
人有遇事或多言而烦心生,常若胸中扰攘纷纭而嘈杂,此阴阳偏胜之故,火有余而水不足也。或谓心热则火动而生烦,胆寒则血少而厌烦矣。不知虚烦实本于心热,胆则未曾寒也。夫胆则最喜热而恶寒,世人云胆寒则怯者,正言胆之不可寒也。胆寒既怯,何敢犯火热之心,可见虚烦是心火之热,非胆木之寒矣。古人用温胆汤以治虚烦,而烦转盛者,正误认胆寒也。治法宜于补心之中,而用清心之味。方名解烦益心人参(二钱) 黄连(一钱) 生枣仁(三钱) 白术(一钱) 茯神(三钱) 当归(三钱) 玄参(五钱) 甘草(三分) 枳壳(五分) 天花粉(二钱)水煎服。一剂烦止,再剂烦除矣。
此方纯是入心之药。清火而加入消痰之药者,有火必有痰也。痰火散而烦自释矣,况又有补心之剂,同群并济哉!此症用玄冬汤亦甚神。
玄参 麦冬(各二两)水煎服。一剂而心安,二剂全愈。
人有年老虚烦不寐大便不通,常有一裹热气,自脐下直冲于心,便觉昏乱欲绝,人以为火气之冲心也,谁知是肾水之大亏乎?夫心中之液,实肾内之精也。心火畏肾水之克,乃假克也;心火喜肾水之生,乃真生也。心得肾之交,而心乃生,心失肾之通,而心乃死。
虚烦者正死心之渐也。惟是肾既上通于心,何以脐下之气上冲而心烦?不知肾之交于心者,乃肾水之交,而非肾火之交也。肾水交于心,而成既济之泰;肾火交于心,而成未济之否。
故既济而心安,未济而心烦耳。老人孤阳无水,热气上冲,乃肾火冲心也。火之有余,实水之不足,治法大补肾中之水,则水足以制火,火不上冲而烦自止矣。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品治之。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山药(四钱) 茯苓(三钱) 丹皮(五钱) 泽泻(二钱) 白芍(五钱) 麦冬(五钱) 炒枣仁(五钱) 北五味(一钱) 柴胡(五分) 甘菊(三钱)水煎服。二剂而烦却,四剂而大便通,二十剂不再发。
六味丸汤所以滋肾水之涸也。麦冬五味,滋其化源;白芍柴胡,以平肝,肝平而相火无党,不至引动包络之火;又得枣仁甘菊相制,则心气自舒,而复有肾水交通,有润之乐而无燥之苦,岂尚有虚烦之动乎!此症用济心丹亦效。
熟地(二两) 麦冬 玄参 生枣仁(各五钱) 丹皮 地骨皮 柏子仁 菟丝子 巴戟天(各三水煎服。十剂全愈。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