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简 介:纵览古今医家运用经方、时方的独到经验,从而博采众长,开阔思路,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
作者:
共 100 章节 39.68万+字数

橘枳姜汤
【方药】橘皮一斤(30克)枳实三两(9克)生姜半斤(15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六)
【解说】本证为胸痹之轻证,以胸中气塞、短气为特征。从临床角度看,痞塞、短气之证,非为饮阻,即为气滞,当详辨之。因于饮者,多为饮阻于肺,使肺气壅塞‘,常兼见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等症,治宜宣肺化饮,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乃以杏仁宣其肺,茯苓化其饮,甘草和其中也;因于气者,多为胃气不降,使饮邪内留,常兼见心下痞满呕吐气逆等症,治宜行气化饮,和胃降逆,方用橘枳姜汤,方以橘皮和其胃,枳实降其饮,生姜化其饮也。应当注意的是,两方使用虽有偏于饮阻,偏于气滞之别,但饮阻与气滞往往又互为因果,故临床上难以截然化分,因此,在使用此二方时,可分可合,亦可根据病情与栝蒌、薤白半夏等配伍运用。
【运用】
一、胸痹
陈龙跃医案j张某某,男,37岁。1987年6月7日初诊。咳嗽已3年,诊为“支气管炎”,用青霉素、麦迪霉素、甘草片、罗汉果止咳冲剂、痰咳净、半夏止咳露等,皆不效。细询患者,方知咳嗽虽久但不剧烈,且痰不多,入夜有轻度喘息胃脘胸胁及背部均隐隐作痛,稍有畏寒,纳差。脉迟而细,苔薄白。此证颇似《金匮要略》胸痹、胸中气寒、短气证,遂以橘枳姜汤加百合治之:橘皮百合各15克,枳实6克,生姜10克。服药3剂后,诸症消失,胁背疼痛亦止,但胃脘部尚有隐痛。续进原方,加大百合剂量为25克,服2剂而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90;(5>:197)
按语:本案入夜有轻度喘息(亦谓短气),以及胃脘胸胁及背部有隐痛,实乃胸痹之轻证。故选用橘枳姜汤方加百合治疗。陈修园《医学从众录》谓:“百合合众瓣而成,有百脉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气,肺气降则诸气俱调。”橘枳生姜有辛温通达之力;百合甘润微寒,有降诸气之功。诸药相配,一温一凉,柔中有刚,使痹开气行,则喘息可除,不治咳而咳自止,诸痛也随之消失。
二、心悸(频发室性早搏)
陈津生医案:富某某,女,56岁,干部,1985年4月5日就诊。证见:心动悸脉结代。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经中西药(中药如甘草等;西药如氯化钾,乙氨碘呋酮等)治疗不效。伴胸闷窒塞、短气脘闷纳呆恶心欲吐,一日中之大半倚卧床榻,动之稍剧即短气动悸不已。观其体丰、面白、舌略胖、苔薄白润。拟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茯苓3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枳壳10克,水煎,日一剂。1剂入咽,短气窒塞大减,3剂毕,早搏消失,脉缓匀齐,纳增,追访至今未再发。(北京中医杂志1988;<3>:19)
按语:本案之脉结代,先投甘草所以不效,是因其非由阴阳俱损所致。而其体丰、面白脘闷欲吐等,则属湿痰壅盛,阳气不能通达之证。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以祛湿通阳,又加枳壳逐痰宽胸。由于方药切中病机,故仅服三剂即愈。
三、水肿
宗像敬一医案:患者T.M,7l岁,牙科医生,于1979年3月,诊断为肾病,用类固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临床所见未提示肾功能减退,本人与家属强烈要求用中医治疗。试用十几种药方均未获得明显疗效,用补气健中汤加当归木通升麻真武汤并用,终于成功地使临床症状缓解,八年来病情基本稳定。但是,自1988年1月起,患者无感冒等任何诱因出现了蛋白尿(++~+++),伴下肢轻度浮肿。随着季节变化,到3月份浮肿逐渐加重。改用茯苓四逆汤真武汤观察2周,浮肿仍未控制,5~7月用补气健中汤加真武汤治疗;血中蛋白量仍低,浮肿加重,于8月份再次用补气健中汤和真武汤加味无效,体重近70公斤(平常55公斤左右),浮肿已由下肢扩展到腹部、颜面及上肢,患者出现哮喘短气不能平卧。根据患者浮肿口微渴小便不利、纳尚可、哮喘气短心下痞硬便秘,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大黄真武汤加减。
服药3天后,尿量明显增加。两周内体重减少10公斤,浮肿情况除下肢尚有残余外,其他各处均有改善。但10月上旬,因天气变化和盐的摄取量增多,下肢及手又出现轻度浮肿,未发现哮喘和气短。经加大一倍剂量服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后,排尿量再次增加,浮肿消失。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同方一个月。(湖北中医杂志1990;:封四)
按语:本例是针对哮喘气短颜面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口微渴心下痞硬等症状进行治疗而获得了显效。用药一个月后,哮喘气短消失,以后用同方其它症状也进一步改善。因此,本方对进行性肾病伴高度浮肿的患者有效。
四、喘息
吉益南涯医案:一男子短气息迫,喘而不得卧面色青,胸中悸,脉沉微。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使服之。3剂,小便快利,诸证痊愈。(《皇汉医学》1956)
按语:仲景有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本案短气息迫,喘而不得卧,乃饮停胸膈,故服茯苓杏仁甘草汤,使小便快利而愈。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