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
作者:明 李时珍
共 1820 章节 194.02万+字数
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 小麦
(《别录》中品)
【校正】《拾遗》麦、苗并归为一。
【释名】来。
时珍曰∶来亦作KT 。许氏《说文》云∶天降瑞麦,一来二 ,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
如足行来,故麦字从来从 。 音绥,足行也。《诗》云∶“贻我来牟”是矣。又云∶来象其实, 象其根。《梵书》名麦曰迦师错。
【集解】颂曰∶大、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地暖处亦可春种,至夏便收。然比秋种者,四气不足,故有毒。
时珍曰∶北人种麦漫撒,南人种麦撮撒。北麦皮薄面多,南麦反此。或云∶收麦以蚕沙和之,辟蠹。或云∶立秋前以苍耳锉碎同晒收,亦不蛀。秋后则虫已生矣。盖麦性恶湿,故久雨水潦,即多不熟也。
小麦
【气味】甘,微寒,无毒。入少阴、太阳之经。
甄权曰∶平,有小毒。
恭曰∶小麦作汤,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消热止烦也。
藏器曰∶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兼有寒热温凉。故麦凉、曲温、麸冷、面热,宜其然也。河渭之西,白麦面亦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时珍曰∶新麦性热,陈麦平和。
【主治】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别录》)
。养心气,心病宜食之(思邈)。煎汤饮,治暴淋(宗 )。熬末服,杀肠中蛔虫(《药性》)。
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伤灼(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郑玄云∶麦有孚甲,属木。许慎云∶麦属金,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三说各异。而《别录》云∶麦养肝气,与郑说合。孙思邈云∶麦养心气,与《素问》合。夷考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当以《素问》为准。盖许以时,郑以形,而《素问》以功性,故立论不同尔。
震亨曰∶饥年用小麦代谷,须晒燥,以少水润,舂去皮,煮为饭食,可免面热之患。
【附方】旧二,新五。
消渴心烦∶用小麦作饭及粥食。(《心镜》)
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一升,通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升,饮之即愈。(《奉亲书》)
项下瘿气∶用小麦一升,醋一升,渍之,晒干为末。以海藻洗,研末三两,和匀。每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短剧》)。
眉炼头疮∶用小麦烧存性,为末。油调敷。(《儒门事亲》)。
白癜风癣∶用小麦摊石上,烧铁物压出油,搽之甚效。(《医学正传》)。
汤火伤灼,未成疮者∶用小麦炒黑,研入腻粉,油调涂之。勿犯冷水,必致烂。(《袖珍方》)。
金疮肠出∶用小麦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绵滤取汁,待极冷。令病患卧席上,含汁使肠自入。十日中,但略食羹物。慎勿惊动,即杀人。(《刘涓子鬼遗方》)。
浮麦(即水淘浮起者,焙用)。
【气味】甘、咸,寒,无毒。
【主治】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时珍)。
麦麸
【主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 贴之(《日华》)。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包熨人马冷失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藏器)。
醋 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并良。末服,止虚汗(时珍)。
【发明】时珍曰∶麸乃麦皮也。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无肉也。
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肿烂沾渍,或小儿暑月出痘疮,溃烂不能着席睡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附方】新七。
虚汗盗汗∶《卫生宝鉴》∶用浮小麦(文武火炒),为末。每服二钱半,米饮下,日三服。
或煎汤代茶饮。一方∶以猪觜唇煮熟切片,蘸食亦良。
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胡氏《妇人方》)。
走气作痛∶用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生生编》)。
灭诸瘢痕∶春夏用大麦麸,秋冬用小麦麸,筛粉和酥敷之。(《总录》)。
小儿眉疮∶小麦麸炒黑,研末,酒调敷之。
小便尿血∶面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之。《集玄》。
面
【气味】甘,温,有微毒。不能消热止烦(《别录》)。
大明曰∶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
思邈曰∶多食,长宿 ,加客气。畏汉椒、萝卜。
【主治】补虚。久食,实人肤体,浓肠胃,强气力(藏器)。养气,补不足,助五脏(《日华》)。水调服,治人中暑,马病肺热(宗 )。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
水调服,止鼻衄吐血(时珍)。
【发明】诜曰∶面有热毒者,多是陈黝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故也。但杵食之,即良藏器曰∶面性热,惟第二磨者凉,为其近麸也。河渭以西,白麦面性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颖曰∶东南卑湿,春多雨水,麦已受湿气,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动风气,助湿发热。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麦不受湿,复入地窖出汗,北人禀浓少湿,故常食而不病也。
时珍曰∶北面性温,食之不渴;南面性热,食之烦渴;西边面性凉,皆地气使然也。吞汉椒、食萝卜,皆能解其毒,见萝卜条。医方中往往用飞罗面,取其无石末而性平易尔。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按∶李鹏飞《延寿书》云∶北多霜雪,故面无毒;南方雪少,故面有毒。顾元庆《檐曝偶谈》云∶江南麦花夜发,故发病;江北麦花昼发,故宜人。又曰∶鱼稻宜江淮,羊面宜京洛,亦五方有宜不宜也。面性虽热,而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附方】旧六,新二十三。
热渴心闷∶温水一盏,调面一两,饮之。(《圣济总录》)。
中 卒死∶井水和面一大抄,服之。(《千金》)。
夜出盗汗∶麦面作弹丸,空心、卧时煮食之。次早服妙香散一帖取效。
内损吐血∶飞罗面略炒,以京墨汁或藕节汁,调服二钱。(《医学集成》)。
大衄血出∶口耳皆出者。用白面入盐少许,冷水调服三钱。(《普济方》)。
中蛊吐血∶小麦面二合,水调服。半日当下出。(《广记》)。
呕哕不止∶醋和面,作弹丸二、三十枚,以沸汤煮熟,漉出投浆水中,待温吞三、两枚。
哕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再吞。(《兵部手集》)。
寒痢白色∶炒面,每以方寸匕入粥中食之。能疗日泻百行,师不救者。(《外台》)。
泄痢不固∶白面一斤,炒焦黄。每日空心温水服一、二匙。(《正要》)。
诸疟久疟∶用三姓人家寒食面各一合,五月五日午时采青蒿,擂自然汁,和丸绿豆大。
临 头皮虚肿,薄如蒸饼,状如裹水∶以口嚼面敷之良。(《梅师方》)。
咽喉肿痛,卒不下食∶白面和醋,涂喉外肿处。(《普济方》)。
妇人吹奶∶水调面煮糊,欲熟,即投无灰酒一盏,搅匀热饮。令人徐徐按之,药行即瘳。
(《经验方》)。
乳痈不消∶白面半斤炒黄,醋煮为糊,涂之即消。(《圣惠方》)。
破伤风病∶白面、烧盐各一撮。新水调,涂之。(《普济方》)。
金疮血出不止∶用生面干敷,五、七日即愈。(《蔺氏经验方》)。
远行脚趼成泡者∶水调生面涂之,一夜即平。(《海上》)。
折伤瘀损∶白面、栀子仁同捣,以水调,敷之即散。
火燎成疮∶炒面,入栀子仁末,和油敷之。(《千金》)。
疮中恶肉∶寒食面二两,巴豆五分。水和作饼,烧末掺之。(《仙传外科》)。
白秃头疮∶白面、豆豉和研,酢和敷之。(《普济方》)。
小儿口疮∶寒食面五钱,硝石七钱,水调半钱,涂足心,男左女右。(《普济方》)。
妇人断产∶白面一升,酒一升,煮沸去渣,分三服。经水至时前日夜、次日早及天明服之 阴冷闷痛,渐入腹肿满∶醋和面熨之。(《千金方》)。
一切漏疮∶盐、面和团,烧研敷之。(《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剥净,以酒和面敷之。(《千金方》)。
一切疔肿∶面和腊猪脂封之良。(《梅师方》)。
伤米食积∶白面一两,白酒曲二丸,炒为末。每服二匙,白汤调下。如伤肉食,山楂汤下。(《简便方》)
麦粉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脉,和五脏,调经络。又炒一合,汤服,断下痢(孟诜)。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时珍)。
【发明】时珍曰∶麦粉乃是麸面,面洗筋澄出浆粉。今人浆衣多用之,古方鲜用。按∶万表《积善堂方》云∶乌龙膏∶治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发 热未破者,取效如神。
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锅炒之。初炒如饧,久炒则干,成黄黑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时摊纸上,剪孔贴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顷觉痒,干亦不能动。久则肿毒自消,药力亦尽而脱落,甚妙。此方苏州杜水庵所传,屡用有验。药易而功大,济生者宜收藏之。
面筋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解热和中,劳热人宜煮食之(时珍)。宽中益气(宁原)。
【发明】时珍曰∶面筋,以麸与面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
宗 曰∶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
麦 (即糗也。以麦蒸,磨成屑)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消渴,止烦(《蜀本》)。
(《别录》中品)
【校正】《拾遗》麦、苗并归为一。
【释名】来。
时珍曰∶来亦作KT 。许氏《说文》云∶天降瑞麦,一来二 ,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
如足行来,故麦字从来从 。 音绥,足行也。《诗》云∶“贻我来牟”是矣。又云∶来象其实, 象其根。《梵书》名麦曰迦师错。
【集解】颂曰∶大、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地暖处亦可春种,至夏便收。然比秋种者,四气不足,故有毒。
时珍曰∶北人种麦漫撒,南人种麦撮撒。北麦皮薄面多,南麦反此。或云∶收麦以蚕沙和之,辟蠹。或云∶立秋前以苍耳锉碎同晒收,亦不蛀。秋后则虫已生矣。盖麦性恶湿,故久雨水潦,即多不熟也。
小麦
【气味】甘,微寒,无毒。入少阴、太阳之经。
甄权曰∶平,有小毒。
恭曰∶小麦作汤,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消热止烦也。
藏器曰∶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兼有寒热温凉。故麦凉、曲温、麸冷、面热,宜其然也。河渭之西,白麦面亦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时珍曰∶新麦性热,陈麦平和。
【主治】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别录》)
。养心气,心病宜食之(思邈)。煎汤饮,治暴淋(宗 )。熬末服,杀肠中蛔虫(《药性》)。
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伤灼(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郑玄云∶麦有孚甲,属木。许慎云∶麦属金,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三说各异。而《别录》云∶麦养肝气,与郑说合。孙思邈云∶麦养心气,与《素问》合。夷考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当以《素问》为准。盖许以时,郑以形,而《素问》以功性,故立论不同尔。
震亨曰∶饥年用小麦代谷,须晒燥,以少水润,舂去皮,煮为饭食,可免面热之患。
【附方】旧二,新五。
消渴心烦∶用小麦作饭及粥食。(《心镜》)
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一升,通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升,饮之即愈。(《奉亲书》)
项下瘿气∶用小麦一升,醋一升,渍之,晒干为末。以海藻洗,研末三两,和匀。每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短剧》)。
眉炼头疮∶用小麦烧存性,为末。油调敷。(《儒门事亲》)。
白癜风癣∶用小麦摊石上,烧铁物压出油,搽之甚效。(《医学正传》)。
汤火伤灼,未成疮者∶用小麦炒黑,研入腻粉,油调涂之。勿犯冷水,必致烂。(《袖珍方》)。
金疮肠出∶用小麦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绵滤取汁,待极冷。令病患卧席上,含汁使肠自入。十日中,但略食羹物。慎勿惊动,即杀人。(《刘涓子鬼遗方》)。
浮麦(即水淘浮起者,焙用)。
【气味】甘、咸,寒,无毒。
【主治】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时珍)。
麦麸
【主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 贴之(《日华》)。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包熨人马冷失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藏器)。
醋 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并良。末服,止虚汗(时珍)。
【发明】时珍曰∶麸乃麦皮也。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无肉也。
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肿烂沾渍,或小儿暑月出痘疮,溃烂不能着席睡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附方】新七。
虚汗盗汗∶《卫生宝鉴》∶用浮小麦(文武火炒),为末。每服二钱半,米饮下,日三服。
或煎汤代茶饮。一方∶以猪觜唇煮熟切片,蘸食亦良。
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胡氏《妇人方》)。
走气作痛∶用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生生编》)。
灭诸瘢痕∶春夏用大麦麸,秋冬用小麦麸,筛粉和酥敷之。(《总录》)。
小儿眉疮∶小麦麸炒黑,研末,酒调敷之。
小便尿血∶面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之。《集玄》。
面
【气味】甘,温,有微毒。不能消热止烦(《别录》)。
大明曰∶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
思邈曰∶多食,长宿 ,加客气。畏汉椒、萝卜。
【主治】补虚。久食,实人肤体,浓肠胃,强气力(藏器)。养气,补不足,助五脏(《日华》)。水调服,治人中暑,马病肺热(宗 )。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
水调服,止鼻衄吐血(时珍)。
【发明】诜曰∶面有热毒者,多是陈黝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故也。但杵食之,即良藏器曰∶面性热,惟第二磨者凉,为其近麸也。河渭以西,白麦面性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颖曰∶东南卑湿,春多雨水,麦已受湿气,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动风气,助湿发热。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麦不受湿,复入地窖出汗,北人禀浓少湿,故常食而不病也。
时珍曰∶北面性温,食之不渴;南面性热,食之烦渴;西边面性凉,皆地气使然也。吞汉椒、食萝卜,皆能解其毒,见萝卜条。医方中往往用飞罗面,取其无石末而性平易尔。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按∶李鹏飞《延寿书》云∶北多霜雪,故面无毒;南方雪少,故面有毒。顾元庆《檐曝偶谈》云∶江南麦花夜发,故发病;江北麦花昼发,故宜人。又曰∶鱼稻宜江淮,羊面宜京洛,亦五方有宜不宜也。面性虽热,而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附方】旧六,新二十三。
热渴心闷∶温水一盏,调面一两,饮之。(《圣济总录》)。
中 卒死∶井水和面一大抄,服之。(《千金》)。
夜出盗汗∶麦面作弹丸,空心、卧时煮食之。次早服妙香散一帖取效。
内损吐血∶飞罗面略炒,以京墨汁或藕节汁,调服二钱。(《医学集成》)。
大衄血出∶口耳皆出者。用白面入盐少许,冷水调服三钱。(《普济方》)。
中蛊吐血∶小麦面二合,水调服。半日当下出。(《广记》)。
呕哕不止∶醋和面,作弹丸二、三十枚,以沸汤煮熟,漉出投浆水中,待温吞三、两枚。
哕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再吞。(《兵部手集》)。
寒痢白色∶炒面,每以方寸匕入粥中食之。能疗日泻百行,师不救者。(《外台》)。
泄痢不固∶白面一斤,炒焦黄。每日空心温水服一、二匙。(《正要》)。
诸疟久疟∶用三姓人家寒食面各一合,五月五日午时采青蒿,擂自然汁,和丸绿豆大。
临 头皮虚肿,薄如蒸饼,状如裹水∶以口嚼面敷之良。(《梅师方》)。
咽喉肿痛,卒不下食∶白面和醋,涂喉外肿处。(《普济方》)。
妇人吹奶∶水调面煮糊,欲熟,即投无灰酒一盏,搅匀热饮。令人徐徐按之,药行即瘳。
(《经验方》)。
乳痈不消∶白面半斤炒黄,醋煮为糊,涂之即消。(《圣惠方》)。
破伤风病∶白面、烧盐各一撮。新水调,涂之。(《普济方》)。
金疮血出不止∶用生面干敷,五、七日即愈。(《蔺氏经验方》)。
远行脚趼成泡者∶水调生面涂之,一夜即平。(《海上》)。
折伤瘀损∶白面、栀子仁同捣,以水调,敷之即散。
火燎成疮∶炒面,入栀子仁末,和油敷之。(《千金》)。
疮中恶肉∶寒食面二两,巴豆五分。水和作饼,烧末掺之。(《仙传外科》)。
白秃头疮∶白面、豆豉和研,酢和敷之。(《普济方》)。
小儿口疮∶寒食面五钱,硝石七钱,水调半钱,涂足心,男左女右。(《普济方》)。
妇人断产∶白面一升,酒一升,煮沸去渣,分三服。经水至时前日夜、次日早及天明服之 阴冷闷痛,渐入腹肿满∶醋和面熨之。(《千金方》)。
一切漏疮∶盐、面和团,烧研敷之。(《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剥净,以酒和面敷之。(《千金方》)。
一切疔肿∶面和腊猪脂封之良。(《梅师方》)。
伤米食积∶白面一两,白酒曲二丸,炒为末。每服二匙,白汤调下。如伤肉食,山楂汤下。(《简便方》)
麦粉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脉,和五脏,调经络。又炒一合,汤服,断下痢(孟诜)。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时珍)。
【发明】时珍曰∶麦粉乃是麸面,面洗筋澄出浆粉。今人浆衣多用之,古方鲜用。按∶万表《积善堂方》云∶乌龙膏∶治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发 热未破者,取效如神。
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锅炒之。初炒如饧,久炒则干,成黄黑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时摊纸上,剪孔贴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顷觉痒,干亦不能动。久则肿毒自消,药力亦尽而脱落,甚妙。此方苏州杜水庵所传,屡用有验。药易而功大,济生者宜收藏之。
面筋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解热和中,劳热人宜煮食之(时珍)。宽中益气(宁原)。
【发明】时珍曰∶面筋,以麸与面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
宗 曰∶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
麦 (即糗也。以麦蒸,磨成屑)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消渴,止烦(《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