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简 介: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
作者:明 李时珍
共 1820 章节 194.02万+字数

果部第三十二卷 果之四 食茱萸
(《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拾遗》 子。
【释名】KT (音杀)、 (音毅)、艾子辣子
弘景曰∶《礼记》名 ,而俗中呼为KT 子,当是不识 字也。
恭曰∶《尔雅》云∶椒KT 丑 。陆机《诗疏》云∶椒,KT 属也。并有KT 名,陶说误矣。
时珍曰∶此即 子也。蜀人呼为艾子,楚人呼为辣子,古人谓之 及KT 子。因其辛辣,蜇口惨腹,使人有杀毅党然之状,故有诸名。苏恭谓茱萸之开口者为食茱萸孟诜茱萸之闭口者为 子。马志谓粒大、色黄黑者为食茱萸,粒紧小、色青绿者为吴茱萸。陈藏器谓吴、食二茱萸是一物,入药以吴地者为良,不当重出此条,只可言汉与吴,不可言食与不食。时珍窃谓数说皆因茱萸二字相混致误耳。不知吴茱、食茱乃一类二种。茱萸取吴地者入药,故名吴茱萸。 子则形味似茱萸,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陈藏器不知食茱萸即 子,重出 子一条,正自误矣。按∶曹宪《博雅》云∶ 子、越椒,茱萸也。郑樵《通志》云∶子,一名食【集解】颂曰∶ 子出闽中、江东。其木高硕似樗,茎间有刺。其子辛辣如椒,南人淹藏作果品,或以寄远。《吴越春秋》云又曰∶食茱萸,南北皆有之。其木亦甚高硕,有长及百尺者。枝茎青黄,上有小白点。
叶类油麻,其花黄色。蜀人呼为艾子,《礼记》所谓 者是也。 、艾,声相近也。宜入食羹中,能发辛香。
时珍曰∶食茱萸、 子、辣子,一物也。高木长叶,黄花绿子,丛簇枝上。
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锻石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始辛辣蜇口,入 实
【气味】辛、苦,大热无毒。时珍曰∶有小毒,动脾火,病目者忌之。
颖曰∶发疮痔、浮肿、虚恚。
之才曰∶畏紫石英
【主治】功同吴茱萸,力稍劣尔。疗水气用之佳(苏恭)。
心腹冷气痛,中恶,除咳逆,去脏腑冷,温中,甚良(孟诜)。
蛊毒飞尸着喉口者,刺破,以子揩之,令血出,当下涎沫。煮汁服之,去暴冷腹痛食不消,杀腥物(藏器)。治冷痢带下暖胃燥湿(时珍)。
【附方】新二。
赤白带下∶ 子、石菖蒲等分,为末。每旦盐、酒温服二钱。(《经验方》)
久泻虚痢腹痛者∶ 子丸治之。 子、肉豆蔻各一两,陈米一两半。以米一分同二味炒黄为末;一分生碾为末,粟米粥丸梧桐子大。每陈米饮下五十丸,日三服。(《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