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心典
简 介:尤氏集十年寒暑的心得之作,其阐注《金匮要略》文笔简练,注释明晰,条理贯通,据理确凿,力求得其典要,抉其精义,对于少数费解原文,宁缺而不作强解,并校正了一些传写之误
作者:清 尤怡(在泾)纂注
共 23 章节 8.84万+字数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乃因疲劳汗出。而阳气一伤。卧不时动摇。而阳气再伤。于是风气虽微。得以直入血中而为痹。经云。邪入于阴则痹也。脉微为阳微。涩为血滞。紧则邪之征也。血中之邪。始以阳气伤而得入。终必得阳气通而后出。而痹之为病。血既以风入而痹于外。阳亦以血痹而止于中。故必针以引阳使出。阳出而邪去。邪去而脉紧乃和。血痹乃通。以是知血分受痹。不当独治其血矣。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桂枝五物汤主之。
阴阳俱微。该人迎、趺阳、太溪为言。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即阳不足而阴为痹之象。不仁者。
肌体顽痹。痛痒不觉。如风痹状。而实非风也。黄 、桂枝五物。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以脉阴阳俱微。故不可针而可药。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桂枝五物汤
黄 (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
阳气者。烦劳则张。故脉大。劳则气耗。故脉极虚。李氏曰。脉大非气盛也。重按必空濡。大者。
劳脉之外暴者也。极虚者。劳脉之内衰者也。
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渴者热伤阴气。亡血者不华于色。故面色薄者。知其渴及亡血也。李氏曰。劳者气血俱耗。气虚则喘。血虚则悸。卒者。猝然见此病也。脉浮为里虚。以劳则真阴失守。孤阳无根。气散于外。而精夺于内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脉虚沉弦者。劳而伤阳也。故为短气里急。为小便不利。少腹满。为面色白。而其极则并伤其阴而目瞑兼衄。目瞑、目不明也。脉浮者。劳而伤阴也。故为手足烦。为酸削不能行。为春夏剧而秋冬瘥。而其极则并伤其阳而阴寒精自出。此阴阳互根。自然之道也。若脉浮弱而涩。则精气交亏而清冷不温。此得之天禀薄弱。故当无子
失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主之。
脉极虚芤迟者。精失而虚及其气也。故少腹弦急。阴头寒而目眩。脉得诸芤动微紧者。阴阳并乖而伤及其神与精也。故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沈氏所谓劳伤心气。火浮不敛。则为心肾不交。阳泛于上。精孤于下。火不摄水。不交自泄。故病失精。或精虚心相内浮。扰精而出。则成梦交者是也。徐氏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精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浮越也。
桂枝龙骨牡蛎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按、此疑亦后人所附。为补阳摄阴之用也。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
男子则亡血、失精
平人、不病之人也。脉虚弱细微。则阴阳俱不足矣。阳不足者不能固。阴不足者不能守。是其人必善盗汗。人年五六十。精气衰矣。而病脉反大者。是其人当有风气也。痹侠背行。痹之侠脊者。由阳气不足。而邪气从之也。若肠鸣马刀、侠瘿者。阳气以劳而外张。火热以劳而上逆。阳外张。则寒动于中而为腹鸣。火上逆。则与痰相搏而为马刀、侠瘿。李氏曰。瘿生乳腋下曰马刀。又夹生颈之两旁者为侠瘿。侠者挟也。马刀蛎蛤之属。疮形似之。故名马刀。瘿、一作缨。发于结缨之处。二疮一在颈。一在腋下。常相联系。故俗名 串。脉沉小迟。皆阴象也。三者并见。阴盛而阳乃亡矣。故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者。气脱而不固也。由是外无气而手足逆冷。胃无气而腹满。脾无气而溏泄食不化。皆阳微气脱之证也。脉弦者阳不足。故为减为寒。脉大者阴不足。故为芤为虚。阴阳并虚。外强中干。此名为革。又变革也。妇人半产、漏下男子亡血、失精。是皆失其产乳生育之常矣。故名曰革。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药。和合成剂。
调之使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之所以贵识其大要也。岂徒云寒可治热。
热可治寒而已哉。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饴糖(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 建中汤主之。
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 尤有专长也。
黄 建中汤方小建中汤内加黄 一两半。余根据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
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下焦之分。少阴主之。少阴虽为阴脏。而中有元阳。所以温经脏。行阴阳。司开阖者也。虚劳之人。损伤少阴肾气。是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程氏所谓肾间动气已损者是矣。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
八味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虚劳证多有挟风气者。正不可独补其虚。亦不可着意去风气。仲景以参、地、芎、归、苓、术补其气血。胶、麦、姜、枣、甘、芍益其营卫。而以桔梗杏仁桂枝防风柴胡白蔹黄卷神曲去风行气。其用薯蓣最多者。以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兼擅补虚去风之长。故以为君。谓必得正气理而后风气可去耳。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人参(七分) 白术(六分) 茯苓(五分) 甘草(二十八分) 当归(十分)
干地黄(十分) 芍药(六分) 芎 (六分) 麦冬(六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大枣(百枚为膏) 桔梗(五分) 杏仁(六分) 桂枝(十分) 防风(六分) 神曲(十分) 豆黄卷(十分) 柴胡(五分) 白蔹(二分)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酸枣仁补肝敛气。宜以为君。而魂既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 茯苓(各二两) 芎 (一两)
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虚劳症有挟外邪者。如上所谓风气百疾是也。有挟瘀郁者。则此所谓五劳诸伤。内有干血者是也。
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渗灌不周。故去之不可不早也。此方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而仍以地黄芍药甘草和养其虚。攻血而不专主于血。
一如薯蓣丸之去风而不着意于风也。喻氏曰。此世俗所称干血劳之良治也。血瘀于内。手足脉相失者宜之。兼入琼玉膏补润之剂尤妙。
大黄 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烧令烟尽) 虻虫(一升去翅足熬) 水蛭(百枚熬) 蛴螬(百枚熬) 虫(半升熬)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三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脉结是营气不行。悸则血亏而心无所养。营滞血亏。而更出汗。岂不立槁乎。故虽行动如常。断云不出百日。知其阴亡而阳绝也。人参桂枝甘草生姜。行身之阳。胶、麦、麻、地。行身之阴。
盖欲使阳得复行阴中而脉自复也。后人只喜用胶、地等而畏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耶。
(徐氏)
肘后獭肝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