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中国汉医儿科著作。《证治准绳》中的,又名《幼科准绳》。九卷。刊于1602年。本书综括整理中国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编成。 医家以幼科为最难,谓之哑科,谓其疾痛不能自陈说也,称黄帝之言曰∶吾不能察其幼小为别是一家料理耳。
作者:明 王肯堂
共 187 章节 65.83万+字数
渴
洁古论渴有三种一者,实热积于心脾,烦躁大渴引饮,宜白虎汤。谓不因吐泻大病,忽然而作。二者,因久病,或取转过度,致脾虚引饮,宜白术散。三者,因患湿热病,热结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饮,有表里证者,宜五苓散主之。《百问》云:小儿唇红如丹,即发渴,红甚焦黑,则危笃,若三焦虚烦作渴者,用三黄汤。伤寒后唇口焦者,用白虎汤、竹叶汤。泻痢作渴者,用四苓散之类。常治暑积心脾烦渴引饮者,用白虎汤。下利脾虚作渴,用七味白术散。热结膀胱小便秘,渴者,用五苓散。上焦虚热者,用四君子汤。膏粱积热者,用清胃散。脾胃积热者,用泻黄散。中气虚热者,用异功散。肾水虚热者,用六味丸。其余疳证发热,各详本证。
胎禀所致者,当各审其因,若误用寒凉降火,脾胃复伤,则腹胀而为败证矣。
实热
白虎汤(发热)
三黄汤
黄芩 黄连 黄柏(各等分)
上,水煎服。
《圣惠》黄连散 治小儿心肺积热,渴不止,咽喉干痛。
黄连(去须) 射干 川升麻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焙) 玄参 甘草(炙微赤,锉) 桑根白皮黄芩(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青竹叶七片,煎五分,去渣,入蜜半合,更煎一两沸,放温,时时与儿呷之。
麦门冬散 治小儿心肺热壅,口渴不止。
麦门冬(去心) 栀子仁 犀角(屑) 知母 甘草(炙) 黄芩(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煎五分,不计时候服,亦可量儿大小、分减服。
《圣惠》银饮子 治小儿热渴不止。
银(五两) 石膏 寒水石 蚕蛹茧(各二两)
上件药,以水三升,入银石三味、煎至一升,去银石,次下蛹茧,煎至七合,去渣,每服半合,不计时候,温温服之,量儿大小加减。
栝蒌根散 治小儿热渴不止,烦闷。
栝蒌根(三分) 黄芩 知母(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小麦、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又方栝蒌根(三分) 黄芩(半两) 小麦(半合)
上件,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去渣,不计时服,量儿大小加减。
又方生葛汁 竹沥(各二合)
上件汁相和令匀,不拘时,服半合,量儿大小加减。
〔茅先生〕胡黄连散 治小儿诸渴,及疳渴,解诸般热。
胡黄连 麦门冬 干葛 玄参 甘草(炙) 枇杷叶(炙,去毛)
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七分一盏。生姜一片,同煎五分,后放蜜三五滴同煎,至四分、温服。
虚热
《圣惠》芦根散 治小儿壮热不止。
芦根 黄 人参 甘草(炙) 麦门冬 知母(各半两)
上件,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竹叶七片、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量儿之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麦门冬汤 治小儿夏天服药大下后,胃中虚热,渴欲饮水。
麦门冬 甘草 龙骨(各四分) 枳实 黄芩 茯苓 人参(各三分)
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为三服。服此汤后渴不瘥,取水芹煮浓汁饮之,间汤服之,甚者、恣意与之服。
芦根饮子 治小儿壮热,渴兼吐不止。
生芦根(切,五合) 淡竹青皮 人参(各八分) 桔梗(五分) 知母(十分) 粟米(三合)
上,以水五升,煮之一升半,量儿大小,与之服。
栝蒌汤 治小儿热渴,或吐下后虚热渴。
栝蒌(五分) 黄芩(三分) 知母 芦根(各二分) 生米(二合) 麦门冬(三合)
上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如饮浆水度服之。
脾虚
钱氏白术散
人参(切去头) 白术 木香 白茯苓(去皮) 甘草(锉,炒) 藿香叶(各一两) 干葛(二两,锉)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如饮水者,多煎与之,无时。
海藏云,治发渴四君子加干葛、枇杷叶(先以枣汤煮过,炙干用)各等分,入木瓜少许,同煎服,亦治虚渴法也。
湿热
五苓散(方见惊)
《小方脉论》小儿渴病,吃水太多,腹胀泄泻。此病得之心藏热,心与小肠合,小肠亦受热,小肠既热,其气上行奔胃口,致孩子吃水,其水待奔小肠,被小肠气热渗泄,不及转入大肠,如治之,先下淋药,后下凉心藏药,然后止渴,乃效。
按:此亦五苓散证也。
《小方脉论》治渴先下淋药方郁金 滑石(各一两) 旱莲子(半两)
上件为末。每服半钱,煎葱汤调下。急进三服凉心药。
《小方脉论》欲止渴,次凉心藏药方乌贼鱼骨 海浮石(各一两) 蒲黄(炒,半两)
上末。每半钱,用枇杷叶煎汤下。
洁古论渴有三种一者,实热积于心脾,烦躁大渴引饮,宜白虎汤。谓不因吐泻大病,忽然而作。二者,因久病,或取转过度,致脾虚引饮,宜白术散。三者,因患湿热病,热结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饮,有表里证者,宜五苓散主之。《百问》云:小儿唇红如丹,即发渴,红甚焦黑,则危笃,若三焦虚烦作渴者,用三黄汤。伤寒后唇口焦者,用白虎汤、竹叶汤。泻痢作渴者,用四苓散之类。常治暑积心脾烦渴引饮者,用白虎汤。下利脾虚作渴,用七味白术散。热结膀胱小便秘,渴者,用五苓散。上焦虚热者,用四君子汤。膏粱积热者,用清胃散。脾胃积热者,用泻黄散。中气虚热者,用异功散。肾水虚热者,用六味丸。其余疳证发热,各详本证。
胎禀所致者,当各审其因,若误用寒凉降火,脾胃复伤,则腹胀而为败证矣。
实热
白虎汤(发热)
三黄汤
黄芩 黄连 黄柏(各等分)
上,水煎服。
《圣惠》黄连散 治小儿心肺积热,渴不止,咽喉干痛。
黄连(去须) 射干 川升麻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焙) 玄参 甘草(炙微赤,锉) 桑根白皮黄芩(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青竹叶七片,煎五分,去渣,入蜜半合,更煎一两沸,放温,时时与儿呷之。
麦门冬散 治小儿心肺热壅,口渴不止。
麦门冬(去心) 栀子仁 犀角(屑) 知母 甘草(炙) 黄芩(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煎五分,不计时候服,亦可量儿大小、分减服。
《圣惠》银饮子 治小儿热渴不止。
银(五两) 石膏 寒水石 蚕蛹茧(各二两)
上件药,以水三升,入银石三味、煎至一升,去银石,次下蛹茧,煎至七合,去渣,每服半合,不计时候,温温服之,量儿大小加减。
栝蒌根散 治小儿热渴不止,烦闷。
栝蒌根(三分) 黄芩 知母(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小麦、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又方栝蒌根(三分) 黄芩(半两) 小麦(半合)
上件,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去渣,不计时服,量儿大小加减。
又方生葛汁 竹沥(各二合)
上件汁相和令匀,不拘时,服半合,量儿大小加减。
〔茅先生〕胡黄连散 治小儿诸渴,及疳渴,解诸般热。
胡黄连 麦门冬 干葛 玄参 甘草(炙) 枇杷叶(炙,去毛)
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七分一盏。生姜一片,同煎五分,后放蜜三五滴同煎,至四分、温服。
虚热
《圣惠》芦根散 治小儿壮热不止。
芦根 黄 人参 甘草(炙) 麦门冬 知母(各半两)
上件,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竹叶七片、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量儿之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麦门冬汤 治小儿夏天服药大下后,胃中虚热,渴欲饮水。
麦门冬 甘草 龙骨(各四分) 枳实 黄芩 茯苓 人参(各三分)
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为三服。服此汤后渴不瘥,取水芹煮浓汁饮之,间汤服之,甚者、恣意与之服。
芦根饮子 治小儿壮热,渴兼吐不止。
生芦根(切,五合) 淡竹青皮 人参(各八分) 桔梗(五分) 知母(十分) 粟米(三合)
上,以水五升,煮之一升半,量儿大小,与之服。
栝蒌汤 治小儿热渴,或吐下后虚热渴。
栝蒌(五分) 黄芩(三分) 知母 芦根(各二分) 生米(二合) 麦门冬(三合)
上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如饮浆水度服之。
脾虚
钱氏白术散
人参(切去头) 白术 木香 白茯苓(去皮) 甘草(锉,炒) 藿香叶(各一两) 干葛(二两,锉)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如饮水者,多煎与之,无时。
海藏云,治发渴四君子加干葛、枇杷叶(先以枣汤煮过,炙干用)各等分,入木瓜少许,同煎服,亦治虚渴法也。
湿热
五苓散(方见惊)
《小方脉论》小儿渴病,吃水太多,腹胀泄泻。此病得之心藏热,心与小肠合,小肠亦受热,小肠既热,其气上行奔胃口,致孩子吃水,其水待奔小肠,被小肠气热渗泄,不及转入大肠,如治之,先下淋药,后下凉心藏药,然后止渴,乃效。
按:此亦五苓散证也。
《小方脉论》治渴先下淋药方郁金 滑石(各一两) 旱莲子(半两)
上件为末。每服半钱,煎葱汤调下。急进三服凉心药。
《小方脉论》欲止渴,次凉心藏药方乌贼鱼骨 海浮石(各一两) 蒲黄(炒,半两)
上末。每半钱,用枇杷叶煎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