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幼科
简 介:中国汉医儿科著作。《证治准绳》中的,又名《幼科准绳》。九卷。刊于1602年。本书综括整理中国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编成。 医家以幼科为最难,谓之哑科,谓其疾痛不能自陈说也,称黄帝之言曰∶吾不能察其幼小为别是一家料理耳。
作者:明 王肯堂
共 187 章节 65.83万+字数

眼目
〔万〕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发热之初,观其两目,神倦不欲开者,痘也。目中汪汪若水者,疹也。诸疮皆发于心,故候见于目也,目赤者,热甚也,心恶热,急解之。经曰:肝通窍于目。疮疹发热目连札者,肝有风也,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札也。目直视者,肝有热也,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 俱紧,不能转眄,故目直也。得心热则搐者,风火相抟也。痘疮发搐,此其常候,但泻心肝上之火,搐止则吉,搐不止则凶。《针经》曰: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睛,肉之精为饷束裹撷。痘疮之毒,发于五脏六腑,毒之甚者,眼必受之,古人留护眼之法,其意深矣。凡疮出太甚,两眼常出泪者,肝热也,此时眼中无疮,但内服泻肝火之药,盖眼中之痘,常在收靥不齐之后有之。如疮入目成肤翳者,切不可用点药,损睛破瞳,成废人矣。痘疮收后目不可开者,肝热目涩不敢开,明暗皆然,心热见明则合,暗处则开,谓之羞明,此有余热在心肝也。如疮未成脓,肿去目开者,疮已过期。收靥不齐,目闭不开者,疮坏欲变。目上窜者,心绝也。直视不转者,肾绝也。非泣而泪自出者,肝绝也。微瞑者,气脱也。血贯瞳子者,火胜水竭。皆死候也。护眼法,见见形证治。
痘毒入眼,而虚弱者不宜凉剂,俟靥后治之,虽有目翳,切不可用点药,只宜活血解毒,俟五脏和平,翳当自去,若误用点药,则非徒无益,而反害之。〔丹〕如痘伤眼,必用山栀赤芍决明、归须、连翘防风桔梗升麻,小剂末之调服,如眼无光,过百日后血气完复,则自明矣。
〔张炳〕治疮疹后毒气攻眼,或生翳膜赤黑之类。宜用四物汤荆芥防风煎服,兼用黑豆皮、谷精草海蛤甘草等分,为末,用熟猪肝切片蘸服,神妙。(一方,治痘毒目翳,用江西蛤粉黑豆皮、甘草密蒙花等分,为末调服)。
〔丹〕痘后生翳,数服效。用葳灵仙仙灵脾等分,洗净,不见火与日,为细末,每服随时,宜第三次米下。
〔钱氏〕黄柏 痘初出涂面,护眼(方见证治大法)。调肝散治疮疹太盛,服之不入眼(方见痘密)。羊肝散(即下密蒙散,方见活人法)。
蝉蜕 治 疮入眼,半年已里者,一月取效。
羊蹄甲(二两,入罐子内,盐泥固封,烧、存性) 蝉蜕(去土,取末,一两)
上二味,研入羚羊角细末二分,拌匀,每服一字,百日外儿一二分,三岁三四分,浆水或新水调下,日三四、夜一二,食后。一年以上者不治。
疮疹入眼
马屁勃 蛇皮(各半两) 皂荚子(十四粒)
上,入小罐子内,盐泥封固,烧存性,研细。温酒调下三钱,食后。
疮疹入眼或翳。
栝蒌根(半两) 蛇皮(二钱)
上,为细末。用羊肝一个批开,入药末二钱,麻线缠定,米泔煮熟,频与食之。儿未能食肝,乳母多食之。
又方用蝉蜕末,以水煮羊肝汤调服二三钱。
〔海藏〕地黄小儿心肝壅热目赤肿痛,生赤翳,或白膜遮睛,四边散漫者尤易治。若暴遮黑睛者,多致失明,宜速用此方。亦治疮疹入眼。
熟地黄 当归(各一分) 黄连 大黄(煨) 防风 羌活 生犀(末) 蝉蜕(去土) 木贼 谷精草 白蒺藜 沙菀蒺藜(各一钱) 生地黄 木通 甘草(各一钱半) 玄参(五分)
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量儿大小加减,煎羊肝汤,食后调下,日三夜一。忌口将息,大人亦治。
东垣云:治痘疮风热,毒翳膜晕遮睛。以泻青丸治之,大效。初觉易治。
云岐用竹叶汤和沙糖水,化下泻青丸二丸,渐至微利,神效
入眼。用决明、拨云、密蒙花、通圣蛤粉散之类,然无出此书。(海藏云,莫若病时随经而取,不使毒气转入眼中为尤妙,然眼有五轮,亦当求责,此言、为失治者说也)。
决明疮痘疹入眼。海藏云:此少阳太阴之剂。
决明子蒌仁(各半两) 赤芍甘草(炙。各一分)
为细末。入麝香少许,令匀。每服二钱,生米泔调下,临卧服。
拨云散疮痘入眼,及生翳。
桑螵蛸真者、一两,炙令焦,细研,捣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米泔调下。
密蒙花小儿痘疮入眼,及无辜疳气入眼。
密蒙花(三两) 青葙子 决明子 车前子(各一两)
上末,拌匀。用羊肝一大片薄批糁上,湿纸裹,煨熟,量多少,空心服之。(钱氏、海藏云,即羊肝散)
通圣散疹痘疮入眼,及生翳。
白菊花(如无,甘菊代之,然不如白菊好) 绿豆谷精草(去根,一两)
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柿干一个,米泔水一盏,同煎,候米泔尽,只将柿干、去核食之,不拘时,日三枚。日近者五七日,远者半月,取效。
蛤粉小儿,疮子入眼。
谷精草 蛤粉(各等分)
为细末。每一钱匕,猪肝一两许批开,掺药卷了,用竹箬裹,麻线缚定,水一碗,煮令熟,入收口瓷瓶、熏眼,候温取食之。日作,不过十日退。
眼闭不开者,肝经热也,用消毒救苦汤(痘大法)子母同服,或先用柴胡麦冬散(余毒),次用四物汤失血)加山栀亦可。目赤肿痛者,亦柴胡麦冬散,并谷精散治之。倪氏维德《启微集》治痘疹余毒不解,未满二十一日上攻眼目生翳,眵泪俱多,红赤肿闭者,亦用消毒救苦汤治效。如痘稠密,面肿目闭,未收靥而眼忽先开者凶。
元气虚损,脉数促,致令目睛上吊而露白,非痘毒也,时人谓风证,谬甚,但只露白而无他证,急以保元汤陈黄米主之,七日之后有此,十生六七,七日之前有此,百无一生,无魂失志者不治,不省人事者不治。
洗肝明目
当归 川芎 防风 山栀龙胆柴胡 木贼 羌活 密蒙花(各等分)
上,锉为末。每服一钱,淡沙糖水调服。
蝉壳明目眼目风肿,及生翳膜等疾。
蝉壳(去足翅) 地骨皮 黄连(宣州者,去须) 牡丹皮 白术 苍术米泔浸,切、焙) 菊花(各一两) 龙胆草(五钱) 甜瓜子(半升)
为细末。每服一钱半,荆芥煎汤调下,食后、临卧各一服。治时疾后余毒上攻眼目甚效,忌热面炒豆醋酱等物。
蝉蜕
蝉蜕 密蒙花 黑豆绿豆壳 明月砂(各等分)
为细末。每用一钱,以猪羊肝一片批开,入药末在内,麻扎定,米泔煮熟,频与食肝饮汤。
密蒙花 治痘入目,翳膜遮睛。
密蒙花 菊花 石决明 白蒺藜 木贼 羌活上为末。每服二三钱,茶清调下。
兔粪散 治痘入眼。
兔粪,炒黄为末,用蝉蜕木通甘草、煎汤,顿服。亦可炼蜜为丸,酒送下三五十丸。
兔粪丸 治痘入眼,或生翳障
兔粪(炒,四两) 石决明( ) 草决明 木贼(去节) 白芍防风(各一两) 当归(五钱)谷精草(二钱)
上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荆芥汤送下。
吹耳丹
轻粉 飞丹为细末。左眼翳吹右耳,右眼翳吹左耳,只吹一二次。
又方 加雄黄麝香少许。外用石燕子一对,槟榔一对,二味磨水,常服。
洗肝散
大黄 栀子 防风 薄荷当归 川芎 羌活(各等分)
上锉散。每用三钱,水一盏,煎六分。不得煎熟,空肚凉服。
防风 痘疹风热上攻目赤肿流血,及痘风疮
荆芥当归 川芎 防风 赤芍防己 栀子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作汤煎服亦可。
加味四物汤 疮毒入目,血热不散,两 皆赤,兼治疮疖
当归 川芎 白芍防风 生地黄 荆芥(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分作二三次服。
羌活防风 日三服,一切翳障皆可磨去。
羌活 防风 川芎 甘草 木贼 绿豆荆芥(各三钱) 蝉蜕 谷精草 蛇蜕鸡子壳(用内薄皮。各二钱)
上,为极细末。茶清调下,每服一钱,食后服。
秦皮大人小儿风毒赤眼痛痒涩泪,昏暗羞明
秦皮 滑石 黄连(各等分)
上,每用半钱,汤泡,乘热洗。
仙灵脾痘疹入眼。
仙灵脾灵仙(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米汤调,食后下
蒺藜痘疹入眼。
蒺藜 甘草 羌活 防风(各等分)
为细末。每服二钱,水调服。如拨云见日之效。
蝉菊散痘疹入目,或病后翳障
蝉蜕(净洗) 白菊花(各等分)
每服三钱,入蜜少许,水煎,食后服。
菊花疮疹入眼诸证。
白菊花 绿豆密蒙花 旋复花 谷精草 甘草(各一两)
每帖二钱,用柿饼一枚,粟米泔一盏,煎水干为度,取柿饼食之。五七日即效。
丹溪治痘后目翳谷精草蛇蜕绿豆壳、天花粉为末,粟米泔浸,煮干为度,食之。
浮萍痘疹入眼,痛楚不可忍
浮萍阴干为末,每服一二钱,用羊肝半片,入杯内以竹杖刺碎,投水半盏,绞汁调药,食后服之。已伤者十服九效。
羚羊角小儿肾虚。宜肝肾明目
羚羊角(取末) 酸枣仁(去皮。各半两) 肉桂不见火,五分) 虎胫骨(醋炙黄,五钱) 防风 当归黄(各一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食前温水化下,日进三服。
羚羊角 治肝脏实热眼目昏暗,时多热泪。
羚羊角(镑) 羌活(去芦) 玄参 车前子 黄芩(去黑心) 山栀仁 栝蒌(各五钱) 黄连菊花(各三分) 细辛(去苗,一分)
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竹叶煎汤调服。
羚羊角饮子 治黑翳如珠,外障
羚羊角 五味子 大黄 知母(各一两) 芒硝 防风(各二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五分,去滓,食后温服。此方宜斟酌用之,不可轻率。
拨云散小儿疮疹后眼中生翳膜
兔粪(二斤,如芒芦花色者佳) 蝉蜕 木通 白蒺藜(各二两) 甘草(一两)
上,同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白汤送下,日进三服。或煎浓汤服亦可。
频频服之,以翳退尽为度,此方经验极效。
兔粪槟榔
向东西地方上一去不许回顾,寻取兔粪十四粒,槟榔用雌雄同磨,取不落地井花水调服,甚效。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