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简 介:本书是北宋哲宗时(公元1093)高丽国所献之本的校对颁行本。北宋哲宗时颁行此书,只作了简单的校对;南宋绍兴时史崧献出家藏本
作者:清.张隐庵
共 82 章节 29.17万+字数

寒热第七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癧。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痿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此承上章之义,而论足少阴之水火焉。寒热者。先天水火之气。水火者。精气也,以上数章。论后天所成之身形,及水谷所生之血气。有盛有虚。为痈为积。上章论少阴所生之气。上出于会厌而发于音声。所藏之精。上通于任脉以濡空窍。然有正气,则有邪淫。如寒热之毒气。下藏于脏。上通于颈腋之间。留于脉而不去,则为瘰癧者。此肾藏先天之水毒也。天开于子。天一生水。其毒在外,故名曰鼠。夫颈腋之脉。少阳之脉也。少阳乃初阳之气。生于先天之水中。少阳与肾脏经气相通,故本经曰少阳属肾
愚按、本经凡论刺论疾。其中暗合天地阴阳之道,及血气之生始出入。盖欲使学人知邪病之所由生,则知正气之所出入。若能触类旁通。斯得圣人之微义。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 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谓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此言阴脏之毒气。传于腑阳,而外出于末者。可刺而易已也。夫脏为本。脉为末。其毒在脏,而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外为脓血者。此毒气出于末而从脉溃,故易已也。未内着于肌肉者。未转及于阳明也,故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之毒。审按其所出之道路以予夺之。徐往徐来,以引去之。其小如麦者。毒之轻微者。可一刺知。三刺而已。此章与素问集注第六十篇之骨空论合参。其大义晓然矣。徐振公曰:手厥阴少阳,皆与肾合。阴脏之毒。出于腑阳,故为易治。若传于厥阴之脏,故为不治之死证矣。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夫肾藏天一之水。地二之火。此先天始分之两仪也。少阳厥阴之气,皆出于肾。厥阴之气。上舍于心下之包络,而为有形之一脏。包络主脉,而代君行其血焉。少阳之气。游行于上中下。出入于肌腠。归于中焦之部署,而为有形之一腑。与心主包络之相合也。是厥阴少阳之形脏。在于心下中焦之部分,而二气皆本于肾脏之所生。瞳子者。水脏之骨睛也。赤脉从上而下贯瞳子者。水脏之毒气。上交于包络之火脏。火脏之毒气。复下交于水脏之骨睛。此为阴阳交者死不治。盖毒气在于阴阳之脏内往来。不能出于末而从脉溃,故为不治之恶疾也。夫天一地二。合而为三。一脉一岁死者。水脏之毒甚也。二脉二岁死者。水脏之毒。传之于火脏也。三脉三岁死者。毒气分于二岁之间也。盖毒之专者重,故死之速。分者死之迟也。一脉半者。一二之间也。二脉半者。二三之间也。夫人秉先天之水火而成此形。有感于正气。必协于邪淫。是以痘毒发原在肾。先天之火毒也。瘰癧者。先天之水毒也。盖火有毒而水亦有毒。但火毒多而水毒少也。仇汝霖曰:心包络为阳脏。阴传于阳,而不复下交于阴者。尤为可治,故复曰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也。圣人救民之心甚切。医者可轻忽而待其死焉。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