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简 介:本书是北宋哲宗时(公元1093)高丽国所献之本的校对颁行本。北宋哲宗时颁行此书,只作了简单的校对;南宋绍兴时史崧献出家藏本
作者:清.张隐庵
共 82 章节 29.17万+字数

玉版篇第六十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惟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此章论充溢于皮肤分肉气血。从脏腑之大络而出于孙络皮肤。应天气之出于地中,而布散于天下。逆之则伤其所出之机。胜五兵之杀人矣。大络者。手太阴之络。名曰列缺。手少阴之络。名曰通里。手心主之络。名曰内关。手太阳之络。名曰支正。手阳明之络。名曰偏历。手少阳之络。名曰外关。足太阳之络。名曰飞扬。足少阳之络。名曰光明。足阳明之络。名曰丰隆。足太阴之络。名曰公孙。足少阴之络。名曰大钟。足厥阴之络。名曰蠡沟。此十二脏腑之大络。阳走阴而阴走阳。左注右而右注左。与经脉缪处。其气血布散于四末。溢于皮肤分肉间。不入于经俞,以应天气之营运于天表,故曰所谓夺其天气。夫九针之道。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小针。微针也。亦所以合于天地人者也。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故治天下之万民者。亦惟针道所合之三才而已。余伯荣曰:上章论卫气从阳明之脉络,而出于皮肉筋骨之间。此章论皮肤分肉血气。从胃之经隧脏腑之大络,而出于外,即与卫气相将之营气也。营卫血气。虽皆生于胃腑水谷之精。然外内出入之道路不一。学人非潜心玩索。不易得也。按管子曰:蚩尤受卢山之铜,而作五兵。是黄帝时即有五兵矣。一弓。二 。三矛。四戈。五戟。一云。东方矛。南方弩。中央剑。西方戈。北方锻。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
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其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
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勿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此言皮肤分肉气血。从内而出于外。少有留滞,则渐积而成痈脓。如发于外而小者易愈。大者多害。若留积在内。成痈脓不见者。十死一生也。喜怒不测。饮食不节。内因之所伤也。是以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不从天地之风寒暑湿,乃积微之所生也。是犹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非须臾之可得也,故圣人勿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后学之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而成十死一生之证也。遭、遇也。言其已形而不予遭。脓已成而不予见。此痈生于脏腑之间,而不与我见,乃多死少生之候也。
余伯荣曰:按本经及素问论所生痈脓。多因于风寒外邪。有伤营卫。留积而成痈脓。此因内伤喜怒饮食,故曰不从天下。不从地出。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道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余伯荣曰:此言痈发于外而予见者。有大小之难易也。痈小而以小针治之者。其功小而易成。痈大而以大针治之者。多有逆死之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盖小而浅者,以砭石取脓。大而深者,以铍锋取之。铍锋大针也。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黄帝曰:愿闻逆顺。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内叶讷)
此言痈发于外而大者。有逆顺死生之分焉。夫皮脉肉筋骨五脏之外合也。痈发于皮肉筋骨之间,其气外行者为顺。若反逆于内,则逆伤其脏矣。如白眼青。黑眼小。肺肝肾三脏之气伤也。内药而呕。胃气败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腹痛渴甚。脾气绝也。外阳为诸阳主气。肩项不便阳气伤也。在心主言。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音嘶色脱。心脏伤也。犯此五逆者死。除此五者为顺矣。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岐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此言血气之逆于经脉者。不过半月而死也。夫血气留滞而成痈脓者。积微之所生。其所由来者渐矣。若失其旋转之机。又不待成痈,而有遄死之害。诸病者。谓凡病多生于营卫血气之不调。非独痈脓也。如腹胀身热脉大者。逆伤于脾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者。逆伤于肾也。肝主藏血。衄而不止。逆伤肝也。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咳而溲血形脱。其脉小劲。逆伤肺也。夫心主血脉。肺者心之盖。咳。形脱身热。脉小以疾。逆伤心也。夫血脉者。五脏之所生也。血气逆,则失其旋转之机,而反伤其脏真矣。经脉应地之经水。水以应月。不过十五日而死者。随月之盈虚而死。不能终周天之数矣。王子方曰。堪舆家凿井。度月影以取泉,其腹大胀。四末清。形脱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过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飧叶孙)
此言气血之逆于气分者。不过一周时而死矣。夫皮肤分肉气血。从胃腑而注于脏腑之大络。从大络而出于孙络。从孙络而外渗于皮肤。如腹大胀。四肢清。形脱泄甚。是逆于胃之大络。不得出于皮肤。充于四体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逆于肾络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逆于肺络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逆于心络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逆于肝脾之络也。夫胃者。水谷血气之海也。五脏之大络。海之所以行云气于天下之道路也。水天之气。上下相通。一昼一夜。绕地环转一周。如逆而不行,则开阖已息。是以不过一周而死矣。夫人皮以应天。皮肤气血。逆而不行。不过一周而死。工不察此天运之大道。如逆伤其气。迟则死于家中。速则死于堂上矣。任谷庵曰:以上论人之气血。参合天地之道。营运无息者也。少有留滞。或渐积而成痈脓。或一息不续,即为霄壤之判。
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则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胗犹可知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黄帝曰:上下有数乎。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 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窥同)
此言胃腑所生之气血。如云气之布散于天下者。从脏腑之经隧。布于四末。充于皮肤分肉之间。不入于经俞者也。骏、大也。言针道之大。配乎天地也。上数天文。应天之数也。下度地纪。应地之经也。内别五脏。应五运之在中也。外次六腑。应六气之在外也。经脉二十八会。脉度之十六丈二尺也。此言小针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顺逆。出入之会。可传于后世。无有终时者。若不察此三才之大道。反逆伤其旋转之机。又胜五兵之杀人矣。大络者。十二脏腑之经别也。五里者。手阳明之穴。在肘上三寸。盖脏腑之大络。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手阳明之大络。与手阳明之经相干。循五里而散于尺肤。夫脏为阴。腑为阳。经脉为阴。皮肤为阳。手阳明者。手太阴之腑也。五脏血气。行于脉中者。因胃气而至于手太阴,以应尺寸之脉。五脏气血。行于脉外者。因胃气而出于手阳明之络,以应于尺肤。是以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善调尺者。不待于寸。此十二脏腑之血气。行于经脉皮肤之外内者。大会于手太阴阳明也,故迎之五里。中道而止。至者。迎其气之至也。往者。追其气之行也,故五至而迎其五脏之气至即已。若五往而追之,则五脏之气。尽泄于外矣。五脏各有五输。五五二十五输。若皆取之,则竭其输矣。
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由命之自绝。寿之自倾。实所以杀生人也。窥者。窥俟其所出也。门者。卫气篇之所谓契绍之门户,乃气血从孙络而出于皮肤之门也,故俟其气之出门而刺之者。稍缓而死于家中。入门而逆刺于络内者,即死于医者之堂上也。夫天气一日一夜。绕地环转一周。逆则不过一周而死。况针刺之伤乎。是以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任谷庵曰:人之皮表以应天。经脉应地之经水。天气营运于地之外,而复通贯于地中。升降出入。环转无端,而人亦应之。肤表之气血。从五脏之大络,而出于皮肤分肉之外。复从手足之指井而溜于荥。注于输。行于经,而与经脉中之血气。相合于肘膝之间。此人合天地阴阳。环转出入之大道也,故曰五往而脏之气尽矣。谓迎之五里。复五往而追之,则五脏之气。尽泄于外。盖谓皮肤气血。由五脏之所出也。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此谓夺其天气。谓手足五输之气血。从皮肤之所入也。若尽取其五脏之五输,则竭其输中之血,而夺其皮表之天气也。血气之生始出入。参合天地阴阳,乃端本澄源之学。大有裨于治道。学人当以为首务焉。
余伯荣曰:按内经论经脉血气。曰藏之金匮。论皮肤分肉血气。曰着之玉版。盖因金玉之黄白,而分血气之阴阳也。类而推之。如金银花王不留行花开黄白。陶隐君即用之以行气血。张仲祖以鸡卵黄治血。卵白治气。此皆体先圣之遗意。学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事物之理。用之不穷矣。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