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简 介:本书是北宋哲宗时(公元1093)高丽国所献之本的校对颁行本。北宋哲宗时颁行此书,只作了简单的校对;南宋绍兴时史崧献出家藏本
作者:清.张隐庵
共 82 章节 29.17万+字数

卷六 五变第四十六
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马仲化曰:此言人之感邪同,而病否异者。非天之有私,而人有避不避之异也。
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曰。善乎哉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断材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浓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此章论因形而生病,乃感六气之化。有五变之纪也。夫形之皮肤肌腠筋骨。有浓薄坚脆之不同,故邪舍有浅深,而其病各异,即五脏之病消瘅。肠胃之有积聚。亦因形之皮肤肌肉,而病及于内也,故以木之皮汁坚脆多少方之。阴阳者。木之枝干皮肉也。交节而缺斧斤者。比人之皮弛肉脆,而骨节坚刚也。是以一木之中。尚有坚脆之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耶。木之皮薄枝脆者。比人之皮不致密。肤腠疏也。木之多汁少汁者。比皮肤之津液多少也。木之早花先叶者。木气外敷,而不禁风霜也。溃、散也。漉、渗也。皮薄多汁者。遇久阴淫雨,则溃而漉。刚脆之木。遇卒风暴起,则枝折杌伤。盖汁多者不宜阴雨。刚脆者又忌暴风,以比人之腠理疏者漉汗。刚直多怒者消瘅也。木之所伤,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者易伤,而坚者未成伤也,故人之常病。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而常为病也。朱永年曰:木枝者,比人之四肢。本经曰:中于阴,常从 臂始,是以上古之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其四体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少俞答曰: 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
朱永年曰:此言皮不致密。肉理粗疏。致风邪厥逆于内,而为漉漉之汗。盖津液充于皮腠之间。皮溃理疏,则津泄而为汗矣。委中之下曰 。太阳之部分也。盖太阳之气。主于皮肤。如 肉不坚而无分理。无分理者。粗理也。理粗而皮不致密,则腠理疏而浑然汗出矣。倪冲之曰。太阳之津气。营运于肤表。如天道之浑然。水随气行者也,故皮不密则气泄气泄则津亦泄矣。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曰:此人皮肤薄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 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人之暴刚而肌肉弱者也。
消瘅者。瘅热而消渴消瘦也。邪气脏腑篇曰:五脏脉微小为消瘅。盖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皆柔弱,则津液竭而善病消瘅矣。夫形体者五脏之外合也。薄皮肤肌肉弱,则五脏皆柔弱矣。夫柔弱者必有刚强。谓形质弱而性气刚也,故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其气有长冲直扬之势。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而血积于胸中。气逆留,则充塞于肌肉。血蓄积,则脉道不行。血气留积。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盖肌肉弱,则五脏皆柔。暴刚则多怒而气上逆矣。朱永年曰:按、本经有五脏消瘅。有肌肉消瘅五脏消瘅。津液内消消渴也。肌肉消瘅肌肉外消而消瘦也。
盖因于内者。必及于外。因于外者。必及于内。形体五脏。外内之相合也。高士宗曰。按、平脉篇云: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盖精血少逆气反上奔,故曰柔弱者必有刚强。谓五脏之精质柔弱,而气反刚强。是柔者愈弱,而刚者愈强。刚柔之不和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汗然独异。此其候也。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音窘懦音糯)
此言骨小肉弱者。善病寒热也。夫肾主骨。颧者。肾之外候也,故颧骨为骨之本。颧大则周身之骨皆大。颧小则知其骨小也。 者。肉之指标也。懦懦。柔弱也。臂薄者。股肱之大肉不丰也。地色者。地阁之色殆。不与天庭同色。此土气之卑污也。髓者。骨之充也。骨小则其髓不满矣。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骨小皮薄,则阴阳两虚矣。阳虚则生寒。阴虚发热,故其人骨小皮薄者。善病寒热也。
倪冲之曰。津液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腠理。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润泽皮肤。如臂薄者。通体之皮肉薄弱矣。皮肉薄弱,则津液竭少,故曰臂薄者其髓不满。高士宗曰。邪在皮肤发热。深入于骨则发寒。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此言理粗而肉不坚者。善病痹也。理者。肌肉之纹理。如粗疏而不致密,则邪留而为痹。夫皮脉肉筋骨五脏之分部也。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故各视其部,则知痹之高下。盖心肺之痹在在高。肝肾脾痹在下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朱永年曰:此言善病肠中积聚者,以肠胃之恶也。夫皮肤薄而气不充身泽毛。肉不坚而津液不能淖泽。如此则肠胃恶。盖津液血气。肠胃之所生也。恶则邪气留止而成积聚,乃伤脾胃之间。若再饮食之寒温不节。邪气稍至,即蓄积而大聚乃起。夫阳乃肺之合而主皮主气。胃乃脾之合而主肉主津,故皮肤薄而肉不坚,则气不充而津液不淖泽矣。气不充而液不泽,则毫毛开而腠理疏。疏则邪气留止。渐溜于肠胃之间而成积聚矣。
黄帝曰: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通。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风雨寒暑。营运之六气也。六气在外以病形,故当先立其年,以知其时之六气。如辰戌之岁。太阳司天二之客气,乃阳明燥金。主气乃少阴君火。此主气胜临御之气。值此时气高而病必起。起者,即帝所谓或复还也。如三之客气,乃太阳寒水。主气乃少阳相火。四之客气,乃厥阴风木。主气乃太阴湿土。五之客气,乃少阴君火。主气乃阳明燥金。终之客气,乃太阴湿土。主气乃太阳寒水。值时气下而为客气所胜,故其病必殆。殆将也。时气下而不能胜,则病将留止,即帝所谓或留止也。盖风雨寒暑,乃临御之化。六期环转。客于形而为病,故必因时气以胜之。此论六气之在外也。陷下者。陷于肠胃之间而成积聚也。冲通者。五运之气。通出于外,而冲散其病气也。如太阳寒水司天,而五运乃太宫土运。此在内之运气胜之,故病亦不能留止也。
盖六气在外,以应天之三阴三阳。五运主中,以应地之五行。人之五脏。此脏气胜岁气,故虽不陷下。病留止于外者。亦能冲通而散。盖六气主升降于上下。五运主出入于外内者也,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夫皮肤肌腠曰形。腠者。皮肤肌肉之纹理,乃营卫出入之道路。此病形而不病气者也。如病气则与营卫俱行淫于内,而与魂魄飞扬矣。如传溜于血脉,则入脏腑。为内所因矣。此病形而不病气。亦不溜于脉中,故为漉汗消瘅寒热留痹积聚五者之病,即陷于内,乃伤脾胃之间。郛郭之中,而不及于脏腑。此奇邪淫溢。或病形。或病气。或溜于血脉。或入于脏腑。病之变化。不可胜数也。是以伤寒论六篇。首论三阴三阳之气,以及六经之证。然亦有病形而不病气者,故太阳篇中曰。形作伤寒。盖在天成气。在地成形。此天地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临病患以观邪之中人。或病气。或病形。或溜于血脉。或入于脏腑,以知病之轻重。人之死生者。必明乎此。朱氏曰:素问岁运诸篇。有客气胜主气,而为民病者。主气胜客气,而为民病者。有六气胜五运而为民病者。五运胜六气而为民病者。此概论岁运之太过不及也。此篇论人之皮薄理疏。风雨寒暑之气。循毫毛而入腠理。为五变之病,故藉主气以胜之。主气者。吾身中有此六气,而合于天之四时也。
朱卫公曰:气者。三阴三阳之气。相将出入之营气卫气。三焦通会元真之气。所以充行于皮肤肌腠之间。此病形而不病气,故藉此形中之阴阳。合四时之六气以胜邪。若病气,则又有气之变证矣。倪冲之曰。按、阴阳别论云。气伤痛。形伤肿。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盖形舍气。气归形,故病形必及于气。病气必及于形。此章论病形而不病气。盖阴阳之道。有有形。有无形。有经常。有变易。上宗曰。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盖在外乃皮肤肌肉之纹理。在内乃脏腑募原之纹理,故留止而成积聚者,在脏腑外之募原,故乃伤脾胃之间,而不涉于脏腑。募原者。连于肠胃之膏膜。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