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简 介:本书是北宋哲宗时(公元1093)高丽国所献之本的校对颁行本。北宋哲宗时颁行此书,只作了简单的校对;南宋绍兴时史崧献出家藏本
作者:清.张隐庵
共 82 章节 29.17万+字数

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 。其别者结于 外。上 中。内廉。与 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输。下结于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 。其支者入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骨挛脊反折颈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邪斜同臀音屯 音仇 音偶网当作纲输与 俞通用)
此篇论手足之筋。亦如经脉之起于指井,而经络于形身之上下,以应天之四时六气。十二辰。十二月。盖亦秉三阴三阳之气所生也。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之至阴穴间。循踝膝 ,以上臀至项。结于脑后枕骨而上头。至前复下于颜。结于鼻而为目上之纲维。此皆循脉而上经于头。其支者。亦如经脉之支别。从经筋而旁络也,故其病为小趾肿痛。 挛。脊反折。项筋急。经筋之为病也。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支筋之为病也。燔针烧针也。劫刺者。如劫夺之势。刺之即去。无迎随出入之法。知者。血气和而知其伸舒也,以痛为输者。随其痛处而即为所取之俞穴也。
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病在阴者名曰痹。痹者。血气留闭而为痛也。卯者二月。主左右之太阳,故为仲春之痹。
手足阴阳之筋。应天之四时。岁之十二月,故其为病。亦应时而生。非由外感也。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 季胁。上走胁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 。支者结于目 为外维。其病小趾次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 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 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相交之窍阴井穴,而上循于头目,皆并脉而经于骨也。维筋者。阳维之筋也。阳维之脉。与足少阳之脉。会于肩井。风池。脑空。目窗。承泣。阳白。于目之上下,故从左之右,则右目不开。盖春阳之气。从左而右。维、筋左右之交维也。左络于右故伤左角者。病从左而右也。右足不用者。复从上而下也。盖维者。为一身之纲维。从左之右。右之左。下而上。上而下。左右上下交维,故命曰筋维相交。此足少阳之筋。交于阳维之筋而为病也。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故为孟春之痹。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 。结于缺盆。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鸠。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溃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 美炙食。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钩音构)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乃厉兑之外间。循髀股而上经于颈。结于口鼻耳目之间。其病支胫伏兔转筋。脚跳而坚。经筋之为病也。溃疝腹中急者。聚于阴器。上布于腹也。口僻口移者。筋上挟口也。目不开合者。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也。太阳寒水主气而为开,故寒则筋急而目不合。阳明燥热主气而为阖,故热则筋纵而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而为僻。有热,则筋纵缓不收而为僻。盖左筋急,则口僻于左。左筋缓,则口僻于右也。马膏者,以马之脂膏熬膏。钩、构也,以桑之钩曲者而钩架之。高下如座之相等,即以生炭置之坎中。令坐于上。如左颊筋急而口僻于左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右颊之缓者,以马膏熨左之急颊。左右之缓急更变,即以其法易之。且饮以美酒。 以炙食。不饮酒者。自强饮之。为之三拊而止。此治口颊 僻之法也。其转筋溃疝诸证。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故为季春之痹。夫在足阳明。饮以美酒。 以美食者。诸筋皆由胃腑之津液以濡养,故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尚御公曰:在阳明有寒热之开合。在少阴有阴阳之俯仰。此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少阴主先天之阴阳。阳明主后天之阴阳也。
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趾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口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孟当作仲)
太阴之筋。起于大趾内侧之隐白间。循膝股而上于胸腹。其内者着于脊。其病在筋经之部分而为痛。酉者八月。主左足之太阴,故为仲秋之痹。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生痫 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数叶朔仲当作孟)
足少阴之筋。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趋涌泉。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于膂筋。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相合。此脏腑阴阳之筋气相交也。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病在此所过所结者。主痫 痉强。此经筋之为病也。在外在内者。病阴阳之气也。少阴之上。君火主之。
少阴为阴阳水火之主宰,故有外内阴阳之见证。阳外而阴内也。纽折者。痫 强痉也。如纽发频数而甚者。死不治。盖少阴主藏津液。所以濡筋骨利关节阳气者。柔则养筋。纽折数甚。精阳之气绝也。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左足之少阴,故为孟秋之痹。尚御公曰:少阴之气。从本从标。刺禁篇曰: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少阴本阴而标阳。本内而标外也。
余伯荣曰:足少阴之筋。与足太阳之筋。上合于颈项。此脏腑阴阳之气交也。病在外在阳者。病太阳之气,故腰反折。不能俯。在内在阴者。病少阴之气,故不能仰。如伤寒病在太阳,则有反折之痉强。在少阴则蜷卧矣。
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厥阴之筋。起于足大趾之大敦。循胫股而结于阴器。络诸筋。阴器乃宗筋之会。厥阴主筋,故连络于三阴三阳之筋也。其病乃筋之所过而结者。为痛。为转筋。为阴器不用。伤于内,则阴痿不用。伤于寒,则阴器缩入。伤于热,则阴挺不收。厥阴从中见少阳之火化,故有寒热之分。夫金气之下。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厥阴之木气本于水,故治在行水,以清厥阴之气。其病在有形之筋而为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矣。尚御公曰:两阴交尽。是为厥阴。阴极而阳生。厥阴本气。自有寒热之化。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 。上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手小指之少泽。循臂肘肩项,而上结于耳颔目 之间。其在筋之所过而结者。为痛为肿。为筋痿。其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颈肿者。复以锐针刺之。本支者。本于直者而支行也。本筋与支筋皆属于目外 。筋之分行而复连络也。午者五月。主于太阳,故名曰仲夏痹也。尚御公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故在手太阳。有寒热之在颈。在手少阴。有阴阳之俯仰。当知十二经筋。应三阴三阳之六气。亦无分手与足也。余伯荣曰: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恶寒寒热在颈者。病太阳之气。非手太阳之筋证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 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 。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为季夏病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端之关冲。循腕臂肘 而上肩颈。当曲颊处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 。复上乘颔结于额角。其病当所过之处,即支分而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即以痛处为所取之俞穴。未者六月,乃少阳主气,故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 。结于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 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 。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为孟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食指之商阳穴间。循腕臂肘 而上肩颈。结于 。络于颔。其病当所过所结之处。支痛及转筋。肩不能举。颈不可以回顾。治在燔针劫刺。三月四月,乃两阳合明,故名曰孟夏痹也。
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 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 。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贲音奔)
太阴之筋。起于手大指端之少商间。循臂肘上 。入腋下。结于肩之前 。上结于缺盆。下结于胸里。散贯于胃脘之贲门间。合于贲门而下抵季胁。其病当筋之所过者。为支度转筋而痛。甚则成息贲。胁急吐血。盖十二经筋。合阴阳六气。气逆则为喘急息奔。血随气奔,则为吐血。子者十一月。太阴主气,故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臂当作贲贲叶臂)
手心主之筋。起于手中指之中冲穴间。与手太阴之筋并行。循胁腋。散胸中。下结于胃脘之贲门间。其病当筋之所过结处为转筋,而前及胸痛。散于胸中。结于贲门,故成息奔也。亥者十月。主两阴交尽,故名曰孟冬痹也。尚御公曰:在足曰厥阴。在手曰心主。盖三阴三阳之气。生于下而本于足。足之六经。上合于手者也。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臀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脓血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手少阴之筋。起于手小指侧之少冲间。循肘腋。交于手太阴之筋。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于内为内急。为心承伏梁。如梁之伏于心下,而上承于心也。其病在外当筋之所过者。为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其成伏梁唾脓血者。此病在心脏,故为死不治。其病在气而为筋经之病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纵不收。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能伸。盖少阴本阴而标阳,故有寒热阴阳之证。少阴之从本从标也。丑者十二月。少阴主气,故为季冬之痹。夫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岁半以上。天气主之。岁半以下。地气主之,故三阳之气。主于春夏。三阴之气。主于秋冬。此阴阳之所以系天地日月,而人亦应之。尚御公曰:腹为阴。背为阳。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不伸。手少阴之筋。只循于胸腋脐腹,而不经于背。所谓阳急则反折者。病足少阴之筋也。
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此阴阳相合。水火气交,故手足少阴,皆有阴阳寒热之俯仰。
张开之曰:此下六篇。论筋之所经。骨脉之度量。荣卫之循行。只论筋有痹证者。盖假病以明筋之合于三阴三阳。天之四时六气。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 。 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僻同即口僻之义)
尚御公曰:此申明手足阴阳之筋,皆分循于左右,故复以口目之 僻以证之。足阳明之筋。上挟口为目下纲。手太阳之筋。结于颔。属目外 ,故二经之左筋急,则口僻于左,而当刺其左。右筋急,则口僻于右,而当取之右。如左目不能卒视。其病在左。右目不能卒视。其病在右。如两目皆急,则左右皆病,故治法皆如右方,而其病则有左右之分也。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