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症会心录
简 介:《杂证会心录》是清代汪蕴谷编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36年由杭州三三医社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作者:清.汪蕴谷编
共 41 章节 6.25万+字数

湿症
  湿之为病。有外因内因之不同。有湿热寒湿之各别。苟不辨表里察虚实而求本施治。未有不误人于反掌间者矣。如外因之湿也。有感天地之气者。则雨露水土之属。有中阴湿之气者。则卧地湿衣之属。多伤人皮肉筋脉者也。内因之湿也。有由于饮食者。则酒酪炙 之属。有由于停积者。则生冷瓜果之属。多伤人脏腑肠胃者也。其见症也。在肌表则为发热。为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痛不能转侧。为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为麻木。为 肿。为黄胆。为按肉如泥不起。在脏腑则为呕恶。为胀满。为小水秘涩。为黄赤。为大便泄泻。为后重 疝等症。然在外者为轻。在内者为重。及其甚也。则未有表湿而不连脏者。里湿而不连经者。此湿病之变。不为不多也。况湿从内生。多由气血之虚。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即湿从外入。亦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故。若泥于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之旨。而概以湿为实症。岂不误施而犯虚虚之戒耶。夫湿从土化而分旺四季。故土近东南则火土合气。而湿以化热。如脉滑数。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引饮自汗者。方是热症治法。宜清宜利。四苓散大小厘清饮。茵陈饮之类主之。土近西北。则水土合德。而湿以化寒。如脉细迟。小便清白。大便泄利身痛无汗者。方是寒症治法。宜温宜燥。五苓散理中汤。金匮肾气汤之类主之。大抵湿中有火。则湿热熏蒸而停郁为热。湿中无火。
  则湿气不化而流聚为寒。且内湿之症。属阴虚者。因湿生热而阴愈虚。阴虚精血内耗。而湿热反羁留而不动。属阳虚者。因湿化寒而阳愈虚。肠虚则真火内败。而寒湿更积蓄而不消。是以医家察脉。而确知其为阴虚生湿也。须用壮水补阴之品。则真水营运而邪湿必无所容。察脉而确知其为阳虚生湿也。须用益火补阳之药。则阳气流通。阴湿不攻而自走。可见内伤外感之症。皆由元气虚弱。致湿邪内而发之。外而袭之。经曰。壮者。
  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彼妄行攻击。喜投推荡者。安可不兢兢自慎哉。
  盖脾元健运。则散精于肺。而肤腠坚固。外湿无由而入也。肾气充实。则阴阳调和。而升降有度。内湿何自而生乎。不然者。徒知表汗燥湿利二便之法。而不惜人元气。将见肿胀泄泻之症变。而议论更多臆说矣。
  开鬼门。洁净府。人以为确守经义。而罔顾元气。宜其人甚多而湿病之根难拔。先生卓见。自不雷同。
  四苓散
  泽泻(一两七钱五分) 猪苓 茯苓 白朮(炒各七钱五分)
  古法为末。今法以水煎服。
  五苓散
  即前方减泽泻五钱。加肉桂五钱。
  古法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今法以水煎服。
  大厘清饮
  栀子(炒焦) 猪苓(各四钱) 茯苓 泽泻 木通(各二钱) 枳壳(一钱) 车前子(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小厘清饮
  茯苓(三钱) 泽泻(二钱) 苡仁(二钱) 猪苓(二钱) 枳壳(一钱) 浓朴(一钱)
  水钟半。煎八分。食远服。
  茵陈
  茵陈 栀子(焦) 泽泻 青皮(各三钱) 甘草(一钱) 甘菊花(二钱)
  用水三四钟。煎二钟。不时陆续饮之
  理中汤
  人参 白朮(炒) 炮姜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金匮肾气
  熟地(三钱) 茯苓(一钱五分) 山药(一钱) 牛膝(一钱) 山萸肉(一钱)
  车前子(一钱) 丹皮(八分) 泽泻(五分) 附子(五分) 肉桂(五分)
  水煎温服。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