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杂证会心录》是清代汪蕴谷编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36年由杭州三三医社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作者:清.汪蕴谷编
共 41 章节 6.25万+字数
燥症
燥症何自而起哉。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内因者。血液之枯也。医家往往误治。不辨脉之虚实。症之新久。体之强弱。概以燥病为外邪。而药投清凉剥削。无怪乎操刃杀人者矣。夫外因之燥。非雨露愆期。即秋日暴烈。非南方不毛。即北方风劲。气偏阳亢而燥生。大约气从皮毛而入者。则肺受之。肺受燥气。咳嗽咽痛之症见矣。从口而入者。则胃受之。胃受燥气。结胸便秘之症见矣。明喻嘉言谓秋伤于燥。
冬生咳嗽。议论发前人之未发。而清燥一方。创自己意。可为治燥之灵丹。至于结胸便秘。世俗多以伤寒混治。不知燥则生火。津液耗而肠胃干。大小陷胸之法。利于体实。而不利于体虚者也。可不慎欤。若内伤之燥。本于肾水之亏。精血之弱。真阴之涸。在肺则清肃之令不行。咳逆口渴。皮聚毛落矣。在肝则将军之性不敛。胁痛暴怒。筋急拘挛矣。在脾则生血之原不运。蓄瘀便结。皮肤不泽矣。欲治其燥。先贵乎润。欲救其脾。先滋乎肾。诚以肾主水。而藏五脏六腑之精。养百骸而为性命之本。若肾阴足而及于肺。水道可以通调。肾阴足而及于肝。木气可以向荣。肾阴足而及于脾。四及可以灌溉。燥无自而生也。第水日亏而火日炽。决非清凉之味所可疗。必须重用六味归芍汤。合生脉散为主治。肺燥则加沙参、天冬、梨汁之属。肝燥则加丹参、枣仁、乳汁之属。脾燥则加柏子仁、松子仁、甘蔗汁之属此燥病之正治也。倘久病而气因精虚。参、 、河车及八味等汤。亦宜急投。盖阴生则阴长。气化则血润。此燥病之反治也。虽然。草木之枯。得雨滋荣。人身之燥。非血不泽。参乳汤救燥病之根。活命饮治燥病之原。又何必纷纷而他求耶。经不云乎。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又曰燥胜则干。其为血液之涸。已明效大验。如膈病之枯。胃之燥也。消病之渴。肺之燥也。爪甲之焦。筋之燥也。产后之痉。血之燥也。而敢谓治燥症为易易哉。庸医必以此症为实。
不惟清凉药进。而反以燥药治燥病。不亦犯内经刚与刚阳气破散。阴乃消亡之旨乎。
燥则当润。经义如是。得其肯綮。治燥之效。有不捷于影响乎。
清燥汤
桑叶(经霜者三钱) 石膏( 二钱五分) 胡麻仁(一钱炒研) 甘草(一钱) 阿胶(八分)
人参(七分) 麦冬(七分) 杏仁(去皮尖炒黄七分) 枇杷叶(去毛蜜炙一片)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之。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生脉散
(见知生死门)
参乳汤
人参(一钱) 人乳(一杯)
不拘时服
活命饮
人参(二钱) 锅焦(一两)
水煎和参汤服。
滋燥养荣汤
治外燥皮肤皴揭。筋爪枯焦。
当归(三钱) 熟地(二钱) 白芍(一钱炒) 秦艽(一钱) 黄 (一钱) 防风(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肝血虚则风热而金燥。故令皮肤皴揭而筋燥爪枯也。以当归芍地滋润荣血。而以艽防参草消风燥。
活血润燥生津饮
治内燥津液枯少。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炒) 熟地(一钱) 天冬(八分) 麦冬(八分)
栝蒌根(八分) 桃仁(八分烂研如泥) 红花(五分)
水煎服燥者。血液少而生也。归芍地黄。沉阴可以养血。栝蒌二冬。甘寒可以生津。桃仁红花。滋濡可以润燥。
燥症何自而起哉。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内因者。血液之枯也。医家往往误治。不辨脉之虚实。症之新久。体之强弱。概以燥病为外邪。而药投清凉剥削。无怪乎操刃杀人者矣。夫外因之燥。非雨露愆期。即秋日暴烈。非南方不毛。即北方风劲。气偏阳亢而燥生。大约气从皮毛而入者。则肺受之。肺受燥气。咳嗽咽痛之症见矣。从口而入者。则胃受之。胃受燥气。结胸便秘之症见矣。明喻嘉言谓秋伤于燥。
冬生咳嗽。议论发前人之未发。而清燥一方。创自己意。可为治燥之灵丹。至于结胸便秘。世俗多以伤寒混治。不知燥则生火。津液耗而肠胃干。大小陷胸之法。利于体实。而不利于体虚者也。可不慎欤。若内伤之燥。本于肾水之亏。精血之弱。真阴之涸。在肺则清肃之令不行。咳逆口渴。皮聚毛落矣。在肝则将军之性不敛。胁痛暴怒。筋急拘挛矣。在脾则生血之原不运。蓄瘀便结。皮肤不泽矣。欲治其燥。先贵乎润。欲救其脾。先滋乎肾。诚以肾主水。而藏五脏六腑之精。养百骸而为性命之本。若肾阴足而及于肺。水道可以通调。肾阴足而及于肝。木气可以向荣。肾阴足而及于脾。四及可以灌溉。燥无自而生也。第水日亏而火日炽。决非清凉之味所可疗。必须重用六味归芍汤。合生脉散为主治。肺燥则加沙参、天冬、梨汁之属。肝燥则加丹参、枣仁、乳汁之属。脾燥则加柏子仁、松子仁、甘蔗汁之属此燥病之正治也。倘久病而气因精虚。参、 、河车及八味等汤。亦宜急投。盖阴生则阴长。气化则血润。此燥病之反治也。虽然。草木之枯。得雨滋荣。人身之燥。非血不泽。参乳汤救燥病之根。活命饮治燥病之原。又何必纷纷而他求耶。经不云乎。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又曰燥胜则干。其为血液之涸。已明效大验。如膈病之枯。胃之燥也。消病之渴。肺之燥也。爪甲之焦。筋之燥也。产后之痉。血之燥也。而敢谓治燥症为易易哉。庸医必以此症为实。
不惟清凉药进。而反以燥药治燥病。不亦犯内经刚与刚阳气破散。阴乃消亡之旨乎。
燥则当润。经义如是。得其肯綮。治燥之效。有不捷于影响乎。
清燥汤
桑叶(经霜者三钱) 石膏( 二钱五分) 胡麻仁(一钱炒研) 甘草(一钱) 阿胶(八分)
人参(七分) 麦冬(七分) 杏仁(去皮尖炒黄七分) 枇杷叶(去毛蜜炙一片)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之。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生脉散
(见知生死门)
参乳汤
人参(一钱) 人乳(一杯)
不拘时服
活命饮
人参(二钱) 锅焦(一两)
水煎和参汤服。
滋燥养荣汤
治外燥皮肤皴揭。筋爪枯焦。
当归(三钱) 熟地(二钱) 白芍(一钱炒) 秦艽(一钱) 黄 (一钱) 防风(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肝血虚则风热而金燥。故令皮肤皴揭而筋燥爪枯也。以当归芍地滋润荣血。而以艽防参草消风燥。
活血润燥生津饮
治内燥津液枯少。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炒) 熟地(一钱) 天冬(八分) 麦冬(八分)
栝蒌根(八分) 桃仁(八分烂研如泥) 红花(五分)
水煎服燥者。血液少而生也。归芍地黄。沉阴可以养血。栝蒌二冬。甘寒可以生津。桃仁红花。滋濡可以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