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症会心录
简 介:《杂证会心录》是清代汪蕴谷编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36年由杭州三三医社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作者:清.汪蕴谷编
共 41 章节 6.25万+字数

吐屎
  吐屎一症。古书所未载。大约其标在胃。其本在肾。幽门失开阖之职也。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是清者上升而营运精微。浊者下降而变化糟粕。安得秽浊之物。直透幽门。逆上反从清道出哉。无如肾水虚。则火走腑道。无形之火而冲逆者。其常也。无形之火。挟有形秽物而冲逆者。其变也。喻氏有地气加天之说。得毋与此症隐隐有合。而倒行逆施。于理法之所无。而病情之所有者。其为幽门关锁之地为病。胃气亏于中。而肾气亏于下者耶。不然者。膈噎之吐。未见吐屎也。反胃之吐。未见吐屎也。脱瘀之吐。未见吐屎也。更有呕酸苦汁。痰饮蛔虫。未见吐屎也。而兹则阴阳错乱。清浊混淆。为医家所不及逆料者。洵为幽门无权。胃液空虚。肾火迫之。又迫而不足以敌直奔之势。从小肠入胃。糟粕随之。已可知矣。治法非救胃则救肾。非正治则逆治。经曰。肾者胃之关。又曰肾主开阖。
  开窍于二阴。又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必待肾阴回而虚火藏。大便通而机关利。清阳升而浊阴降。此理之所必然者。倘认为实热。罔顾斯人元气。治标而不治本。 于攻下。如承气等汤急进。正吕氏所谓矢医。惟知通矢耳。而去生远矣。或者谓诸逆冲。皆属于火。小肠与心相表里。亦主有火而滓秽又属火化。可为此症实热之确据。第不知体实脉实。初病属实火者。亦或有之。若体虚脉虚。久病而属虚火者。比比皆是。内经病机之条。
  不可泥看也。彼吐屎之症。又安可概以实火治乎。
  创论极确。古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清胃平逆散
  治吐屎初病火者。此方主之。
  生地(三钱) 丹皮(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知母(一钱) 花粉(一钱)
  杏仁(二钱去皮尖) 扁豆(二钱炒) 黑豆(五钱) 芦根(五钱)
  水煎服。
  救肾安逆汤
  治久病体虚脉虚。此方主之。
  熟地(三钱) 丹皮(一钱) 泽泻(一钱) 山药(一钱) 茯苓(一钱)
  萸肉(一钱) 沙参(一钱) 五谷虫(一钱四分酒炒研末)
  水煎服。
鼓胀脉洪大者生产后脉数大者死
  鼓胀者。中空似鼓。腹皮绷急是也。其症单腹作肿。四肢身面无气。多得之农夫辈。湿热为患。脾土受伤。与中满病在气分之遍身。肿在水分之皮肤亮。而根发于肾者。迥乎不同也。夫鼓胀责在脾胃。乃水谷出入之道路。较他脏之病为稍轻。虚中挟实。较中满之治为稍异。故此症专以救脾阴为主。盖脾阴足。则万邪息。脾土健而湿热消。仍宜戒盐食淡。恐助湿而生胀。
  是以全活者。十中有六七耳。经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脉经云。腹胀脉浮大。是出厄也。可见鼓症之脉洪大。皆由湿热积于内。
  阴血虚而阳气存。脾胃生火。故脉象如是。岂非不足中而属有余之症乎。
  舟车禹功等汤。非为此种病而设乎。若产后脉数大者。则不然。盖产后阴血骤亏。孤阳上越。症则发热。脉则数大。最为危险之候。何也。阳浮而阴涸。
  营卫之气疾速。致手太阴之脉。反现数大之假象。且胎下之后。五内空虚。
  脉细弱者。于法之所宜。是虚症而得虚脉也。脉数大者。于法所不合。是虚症而得实脉也。景岳云。阴阳俱亏。气血败乱。脉必急数。愈数者愈虚。愈虚者愈数。治产后者。可不法景岳乎。倘产后而得血鼓之症。洪大亦凶。数大更危。正经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盗之旨。而实象之脉。万不可见也。彼农夫辈湿热内结成鼓。与产后血结而成鼓者。以脉合症。又不啻天渊之隔矣。呜呼。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庶指下了然。否则四诊且不识为何象。而欲求其鼓病。利于洪大。产后不利于数大者。吾见其茫然指下。而舌辨哓哓。假以为善诊而已矣。
  或分或合。确有至理。非同浮论。
  舟车丸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各五分) 黑牵牛(四两) 大黄(二两) 甘遂(面裹煨)
  大戟醋炒) 芫花醋炒各一两) 轻粉(一钱)
  上为末。水法为丸。如绿豆大。每空心温水下。初服五丸。日三服。以快利为度。
  禹功散
  黑牵牛(四两) 茴香(一两炒)
  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服。
  十全大补汤
  (见盗汗门)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