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杂证会心录》是清代汪蕴谷编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36年由杭州三三医社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作者:清.汪蕴谷编
共 41 章节 6.25万+字数
肿腮
肿腮一症。是疫病非伤寒也。是清邪中上焦。非风热也。何以辨之。一人病。
众人亦病。一村病。村村皆病。气相感召。传染于人。与风寒迥别。为疫病之最轻者。其症初起恶寒发热。脉浮数。耳之前后作肿痛。隐隐有红色。医家不认症。往往误作伤寒施治。牙肿混医。体实者表散亦愈。体虚者不任大表。邪乘虚而内陷。传入厥阴脉络。睪丸肿痛。耳后全消。明者或投温里。或投补水。数剂可退。昧者或用疏肝。或作疝治。一服神昏。遍阅方书。又无是症。始终莫解。此中机关而伤人性命者多多矣。若世俗所称大头瘟。头面腮颐。肿如瓜瓠。乃疫病中之最重。岂非为是症之确据哉。又有时疫坏症。
神识昏迷。邪陷厥少。从耳后发出。名曰遗毒。治法与肿腮不同。而医者非进甘桔。即用膏连。邪复内陷。万无生理矣。盖耳之前后。虽属少阳。而厥少部位亦会于此。经曰。颈项者。肝之俞。又曰。肾开窍于耳。甘桔牛蒡之属。非元气亏败。遗毒所宜用之药也。余于肿腮体实者。用甘枯东加牛蒡丹皮当归之属。一二剂可消。体虚者用甘桔东加何首乌玉竹丹皮当归之属。
二三剂亦愈。如遗毒为害。必须救阴以回津液。补元以生真气。俾邪热之毒。从肿处尽发。庶一线之生气未断也。大抵初发辛凉治标。而辛温不可妄投。变病养阴扶正。而温补亦宜善用。司命者神明变化。辨症用药而不以此症作伤寒治也。则得之矣。
以疫症为患。而误认伤寒为治。是欲登山而扬帆矣。一经点出。乃开千古迷途。功何伟哉。
甘桔汤
(见咳嗽门)
救阴保元汤
治遗毒肿腮。
熟地(二钱) 丹皮(一钱) 山药(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南沙参(一钱)
黄(一钱炙) 炙甘草(八分) 黑豆(三钱)水煎服。
肿腮一症。是疫病非伤寒也。是清邪中上焦。非风热也。何以辨之。一人病。
众人亦病。一村病。村村皆病。气相感召。传染于人。与风寒迥别。为疫病之最轻者。其症初起恶寒发热。脉浮数。耳之前后作肿痛。隐隐有红色。医家不认症。往往误作伤寒施治。牙肿混医。体实者表散亦愈。体虚者不任大表。邪乘虚而内陷。传入厥阴脉络。睪丸肿痛。耳后全消。明者或投温里。或投补水。数剂可退。昧者或用疏肝。或作疝治。一服神昏。遍阅方书。又无是症。始终莫解。此中机关而伤人性命者多多矣。若世俗所称大头瘟。头面腮颐。肿如瓜瓠。乃疫病中之最重。岂非为是症之确据哉。又有时疫坏症。
神识昏迷。邪陷厥少。从耳后发出。名曰遗毒。治法与肿腮不同。而医者非进甘桔。即用膏连。邪复内陷。万无生理矣。盖耳之前后。虽属少阳。而厥少部位亦会于此。经曰。颈项者。肝之俞。又曰。肾开窍于耳。甘桔牛蒡之属。非元气亏败。遗毒所宜用之药也。余于肿腮体实者。用甘枯东加牛蒡丹皮当归之属。一二剂可消。体虚者用甘桔东加何首乌玉竹丹皮当归之属。
二三剂亦愈。如遗毒为害。必须救阴以回津液。补元以生真气。俾邪热之毒。从肿处尽发。庶一线之生气未断也。大抵初发辛凉治标。而辛温不可妄投。变病养阴扶正。而温补亦宜善用。司命者神明变化。辨症用药而不以此症作伤寒治也。则得之矣。
以疫症为患。而误认伤寒为治。是欲登山而扬帆矣。一经点出。乃开千古迷途。功何伟哉。
甘桔汤
(见咳嗽门)
救阴保元汤
治遗毒肿腮。
熟地(二钱) 丹皮(一钱) 山药(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南沙参(一钱)
黄(一钱炙) 炙甘草(八分) 黑豆(三钱)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