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杂证会心录》是清代汪蕴谷编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36年由杭州三三医社辑入《珍本医书集成》。
作者:清.汪蕴谷编
共 41 章节 6.25万+字数
温疫论
时疫一症。何自而起哉。起于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为天地之厉气。是为不正之异气。沿门排户。传染于顷刻之间。
流散四方。杀人于数日之内。医家不知疫毒之烈。而概以伤寒之法施治。无怪乎病愈急而药愈乱。不死于病而死于医。
不死于医。而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夫厉气之来。有从鼻而入者。则伏于募原。有从口而入者。则中于胃腑。其间体实而受邪者有之。体虚而受邪者有之。本热而假寒者有之。本寒而假热者有之。非可尽投膏黄。纯用芩连。而专以丹溪河间为法者也。盖时疫之初发。与伤寒似同而实异。时疫之传变。与伤寒似异而实同。当其邪在三阳也。恶寒壮热。
头痛身痛。口渴引饮。呕吐下利。脉大而数。又可吴君立达原一方。乃驱邪离散直达巢穴之药。白虎承气。乃辛凉推荡。
清火逐邪之剂。惟壮实之体投之。可谓万举而万全。倘遇内虚之辈。白虎失之过寒。承气失之过攻。苟非神明变化。别会长沙公之秘旨。未有不误人于反掌间者矣。至于邪陷三阴。脏气受敌。其见症也。神昏目定。撮空捻指。谵妄舌黑。
脉沉细而数。种种恶症迭出。吴君用仲景法。投承气汤。非不尽善。第恐正弱邪强。证实脉虚之辈。当此邪传三阴。
元气由邪热而亏。胃气由邪热而耗。脏气由邪热而伤。不知变计。徒拘攻下一法。虚虚之戒。可不慎欤。独是今日医士。
不究疫病之原。识病之情。仅以消散之品混治。至七八日间。忽然内陷。斯时既不敢用参附以回阳。又不敢用归地以生阴。展转思维。向病家言曰。与其委之莫救。不若复进膏黄芩连之属。冀厥少回而疫邪解。未可知也。斯言也。强壮而脉实者耶。痞满而燥实者耶。膏黄芩连之投。固其宜也。不然三阴之经。与脏气相近。非察脉辨症。而药味难投。其亦不知厥逆连脏之旨。而深长思矣。余兄广期。谓疫病乃热毒为害。治法以逐疫解毒为第一义。因设立干一老人汤一方。除疫毒而退热邪。正如喻氏所谓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之意同。而可称为治疫之圣药也。
干一老人汤
黑豆(五钱) 甘草(三钱) 金银花(五钱) 鲜黄土(五钱)
水煎服。
达原散
治疫症初起。
槟榔(二钱) 浓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钱) 白芍(一钱炒)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午后温服。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用引。以助升泄。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热邪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痛。
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
白虎汤
治疫症脉长洪而数。大渴大汗。通身发热。
石膏(一两) 知母(五钱) 甘草(一两) 炒陈米(一撮)
加姜煎服。
大承气汤
以下三承气汤。惟热邪传里。脉实症实者宜之体素虚寒。及未传里者禁用。
大黄(五钱)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芒硝(三钱)
加姜煎服。弱人减半。邪微者各复减半。
小承气汤
大黄(五钱)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加姜煎服。
调胃承气汤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加姜煎服。
按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 坚而润燥。病久失下。虽无结粪。然黏腻极臭。恶物得芒硝大黄有荡涤之能。设无痞满。惟存宿结。而有瘀热者。调胃承气宜之。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不耐汤药者。或呕或畏。当为细末蜜丸汤下。
时疫一症。何自而起哉。起于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为天地之厉气。是为不正之异气。沿门排户。传染于顷刻之间。
流散四方。杀人于数日之内。医家不知疫毒之烈。而概以伤寒之法施治。无怪乎病愈急而药愈乱。不死于病而死于医。
不死于医。而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夫厉气之来。有从鼻而入者。则伏于募原。有从口而入者。则中于胃腑。其间体实而受邪者有之。体虚而受邪者有之。本热而假寒者有之。本寒而假热者有之。非可尽投膏黄。纯用芩连。而专以丹溪河间为法者也。盖时疫之初发。与伤寒似同而实异。时疫之传变。与伤寒似异而实同。当其邪在三阳也。恶寒壮热。
头痛身痛。口渴引饮。呕吐下利。脉大而数。又可吴君立达原一方。乃驱邪离散直达巢穴之药。白虎承气。乃辛凉推荡。
清火逐邪之剂。惟壮实之体投之。可谓万举而万全。倘遇内虚之辈。白虎失之过寒。承气失之过攻。苟非神明变化。别会长沙公之秘旨。未有不误人于反掌间者矣。至于邪陷三阴。脏气受敌。其见症也。神昏目定。撮空捻指。谵妄舌黑。
脉沉细而数。种种恶症迭出。吴君用仲景法。投承气汤。非不尽善。第恐正弱邪强。证实脉虚之辈。当此邪传三阴。
元气由邪热而亏。胃气由邪热而耗。脏气由邪热而伤。不知变计。徒拘攻下一法。虚虚之戒。可不慎欤。独是今日医士。
不究疫病之原。识病之情。仅以消散之品混治。至七八日间。忽然内陷。斯时既不敢用参附以回阳。又不敢用归地以生阴。展转思维。向病家言曰。与其委之莫救。不若复进膏黄芩连之属。冀厥少回而疫邪解。未可知也。斯言也。强壮而脉实者耶。痞满而燥实者耶。膏黄芩连之投。固其宜也。不然三阴之经。与脏气相近。非察脉辨症。而药味难投。其亦不知厥逆连脏之旨。而深长思矣。余兄广期。谓疫病乃热毒为害。治法以逐疫解毒为第一义。因设立干一老人汤一方。除疫毒而退热邪。正如喻氏所谓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之意同。而可称为治疫之圣药也。
干一老人汤
黑豆(五钱) 甘草(三钱) 金银花(五钱) 鲜黄土(五钱)
水煎服。
达原散
治疫症初起。
槟榔(二钱) 浓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钱) 白芍(一钱炒)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午后温服。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用引。以助升泄。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热邪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痛。
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
白虎汤
治疫症脉长洪而数。大渴大汗。通身发热。
石膏(一两) 知母(五钱) 甘草(一两) 炒陈米(一撮)
加姜煎服。
大承气汤
以下三承气汤。惟热邪传里。脉实症实者宜之体素虚寒。及未传里者禁用。
大黄(五钱)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芒硝(三钱)
加姜煎服。弱人减半。邪微者各复减半。
小承气汤
大黄(五钱)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加姜煎服。
调胃承气汤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加姜煎服。
按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 坚而润燥。病久失下。虽无结粪。然黏腻极臭。恶物得芒硝大黄有荡涤之能。设无痞满。惟存宿结。而有瘀热者。调胃承气宜之。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不耐汤药者。或呕或畏。当为细末蜜丸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