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指南
简 介:儿科著作。又名《幼科医学指南》。共四卷。清·周震撰于1661年。1789年始有初刊本。卷一为儿科歌赋及议论;卷二为小儿杂症;卷三-四分别论述小儿心、肝、肺、脾、肾诸经病证并附医案。现有近代刊本数种。
作者:
共 30 章节 3.92万+字数

惊风
总括
心藏神,心病主惊,肝属木,肝病故主风也。凡小儿心热肝盛,一触惊受风,则风火相搏,必作急惊之证。若素禀既虚,或因急惊用药过峻,暴伤元气,每变成慢惊之症。更有因吐泻既久,中气大虚,脾土衰弱,肝木乘虚,而内生惊风者,名曰慢脾风。三者致病之因不同,而所见之证亦各异。急惊属阳证,必有阳热有余等实象;慢脾属阴证,必有阴冷不足虚形也。至于慢惊初得之时,阴阳尚未过损,或因急惊传变而成,其中尚有夹痰夹热等证,故属半阴半阳之证,不比慢脾纯阴之病也。治者当分寒热虚实,要详明也。
惊风八侯
惊风八候者,乃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之名是也。如肘臂伸缩,名之为搐。十指开合,搦状已成。势若肩头相扑,谓之掣。颤则头首四肢动摇如铃,反则身仰头向后,引者两手若开弓,窜候则目直常似怒形,视则睹物不转,睛露。其搐以男子左手,女右手,女大指在内,男大指在外,为顺,反是为逆。须识急惊慢惊之证,所见皆同,此候虚实,无所异焉。
通关急救法
惊风搐搦,必神气昏愦,皆由痰壅气塞在胸中所致,急用通关散吹入鼻内,无嚏则死,有嚏者则生也。审其表里虚实治之。
急惊
急惊一证,因目触异物,耳闻异声,心惊有热,神散气乱而生者。或由心肝火盛,外为风寒郁闭,不得宣通,而火生风者。有因痰盛热极,而内动风者。然证多暴发,壮热烦急,面赤唇红痰壅气促,牙关噤急不开,二便秘涩,脉数而洪,皆主阳热也。触异致惊者,用清热镇惊汤、安神镇惊丸主之,火郁生风者,至宝丹主之。痰盛生惊者,牛黄丸攻下之。热极生风者,凉膈散清解之。病不甚者,则用平治之法。风热者,羌活散主之。肝热者,泻青丸主之。痰兼热者,清热化痰汤主之。心经热者,导赤散共凉惊丸主之。
急惊后调理法
急惊多用寒凉,亦急则治标之法。但痰火稍退,即当调理脾胃。若过用寒凉,必致转成慢惊等证。故惊邪一退之后,尚有痰热未清,当用琥珀抱龙丸最灵。若神气虚弱,痰兼热者,用清心涤痰汤,大有功效也。
慢惊
慢惊一证,多缘禀赋虚弱,土虚木盛者有之;或因急惊过用峻利之药,以致损而成此证者有之。发时缓缓搐搦,时作时止面色淡黄,或清白相兼,身则温和,昏睡眼合,睛则或露,脉来迟缓,神气惨惨,大便青色。此乃脾胃虚弱,治宜培补元气为主。气虚夹痰者,用醒脾汤最效。脾虚肝旺者,用缓肝理脾汤最灵。
慢惊夹热夹痰
慢惊之证,本无热可言。但脾虚,虚热内生,热生痰,故有夹热或夹痰。其证身热心烦,口溢痰涎咽喉气粗。如痰热相兼者,宜用清心涤痰汤治之。如脾虚肝旺痰盛者,用青州白丸子柴芍六君子汤煎服。
慢脾风
慢脾一证,多因吐泻既久,以致脾虚不能生金,金必弱,不能制木,肝木强盛,以克脾土,故曰脾风。其症摇头闭目,面唇青暗,额汗昏眼,四肢身体如冰,声哑舌短,频呕清水也。此乃纯阴无阳之证,惟宜大补脾土为真,生胃回阳为主。如吐泻亡阳者,温中补脾汤为主治。大病后成者,固真汤四肢厥冷者,理中汤从用。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