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该书作者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并补入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体会。因此。本书堪称博而不滥、广而有约、述而有作的一部启迪后学的好书。本次整理是以清光绪简玉山房刻本为底本,对原书的目录给予了重新编排,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很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阅读。
作者:清·李用粹编
共 83 章节 20.96万+字数
便浊
大意
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内经)故赤白浊。皆因湿热浊气。渗入膀胱而为病。(入门)
内因
其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丹溪)肾虚者。因思想过度。嗜欲无节。肾水虚少。膀胱火盛。小便去涩。
所以成浊。(医鉴)湿热者。因脾胃湿热。中焦不清。下流膀胱。故便溲混浊。(正传)又有思虑劳心者。房欲伤肾者。脾虚下陷者。脾移热于肾者。下元虚冷者。湿痰流注者。有属虚劳者。有因伏暑者。(汇补)
外候
小溺浊涩。茎中大痛。其状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下澄。凝如膏糊。(心法)若初起先有消渴善饮。而后下便见浊者。即下消症也。(汇补)
浊分气血
血虚而热甚者。则为赤浊。心与小肠主之。气虚热微者。则为白浊。肺与大肠主之。(正传)
浊分虚实
大约窍端结盖者。为多火。不结盖者。为兼湿。小水赤涩而痛。或浊带赤色者。为小肠湿热。小水不涩不痛。
而所下色白。或渗利转甚者。为脾气下陷。茎中痛痒。而发寒热。或有结痛者。为毒邪所侵。(汇补)
浊分精溺
要知浊出精窍。淋出溺道。由败精瘀腐者。十常六七。由湿热流注。与脾虚而下陷者。十中二三。(汇补)
脉法
两尺洪数。为阴火不宁。左寸短小。为心虚不摄。右脉大而涩。按之无力。或微细。或沉紧而涩。皆为虚。尺脉虚浮。急疾者难治。迟者易治。(汇补)
治法
赤者当清心泻火。白者当滋阴补肾。使水火既济。阴阳叶和。精气自固。(正传)若属湿痰者。宜燥中宫之湿。
属虚滑者。宜提下陷之气。甚有色欲太过。阳虚生寒者。当壮火锁阳。此虽仅见。亦宜审也。(汇补)
治禁
不可纯用寒凉伤血。不可纯用热药助火。盖寒则坚凝。热则流通。均非当理。但宜清上固下。(入门)其必佐以甘淡者。以甘能化气。淡能利窍。若用涩剂。则邪无从出。反增胀闷。(汇补)
用药
阴虚火动。主以地黄汤。去山萸。加萆 、黄柏。心虚火动。主以清心莲子饮。湿痰下注。主以苍白二陈汤。湿热不清。主以四苓散。中气下陷。主以补中益气汤。下元虚冷。主以八味地黄汤。若暑月冒热便浊者。辰砂六一散。
【附:精浊】
精浊者。因败精流于溺窍。滞而难出。故注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窍端时有秽物。如疮脓目眵。淋漓不断。与便溺绝不相混。此心肾二经火起精溢。故败精流出。而为白浊。虚滑者。血不及变。而为赤浊。宜滋阴药中。如牛膝、冬葵子、萆 。去其败精。然后分治。挟寒者。脉迟无力。溺色清白。挟热者。口渴便黄。脉滑数有力。寒者。萆 厘清饮。热者。清心莲子饮。
便浊选方
地黄加减汤 治阴虚火动便浊。
即地黄汤 加知母、黄柏、麦冬。
清心莲子饮 治心虚便浊有热。
茯苓 黄 石莲子(各七钱半) 地骨皮 麦冬 人参(各一钱半)
远志 菖蒲 车前 黄芩 炙草(各一钱)
水煎。加辰砂调服。
苍白二陈汤 治湿痰下注便浊。
苍术 白术 半夏 茯苓 陈皮(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一方。加升、柴各三分。
加味四苓散 治湿热不清便浊。
茯苓 白术 猪苓 泽泻(各等分)
加山栀、麦冬、木通、黄芩。水煎。
加减八味丸 治下元虚冷便浊。
即桂附八味丸。去茯苓、泽泻。加菟丝、五味子。
萆 厘清饮萆 菖蒲 益智 乌药(各等分)
每服四钱。水煎。入盐一捻服。
珍珠粉丸 治阴虚火旺而白浊。
真蛤粉(四两) 黄柏(四两)
水丸。酒下。
小菟丝丸 治虚劳遗浊。
石莲肉 山药(各二两) 茯苓(一两) 菟丝(五两)
为末。山药糊丸。盐酒下。
辰砂六一散(方见暑症) 水陆二仙丹(方见遗精) 补中益气汤(方见中风)
大意
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内经)故赤白浊。皆因湿热浊气。渗入膀胱而为病。(入门)
内因
其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丹溪)肾虚者。因思想过度。嗜欲无节。肾水虚少。膀胱火盛。小便去涩。
所以成浊。(医鉴)湿热者。因脾胃湿热。中焦不清。下流膀胱。故便溲混浊。(正传)又有思虑劳心者。房欲伤肾者。脾虚下陷者。脾移热于肾者。下元虚冷者。湿痰流注者。有属虚劳者。有因伏暑者。(汇补)
外候
小溺浊涩。茎中大痛。其状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下澄。凝如膏糊。(心法)若初起先有消渴善饮。而后下便见浊者。即下消症也。(汇补)
浊分气血
血虚而热甚者。则为赤浊。心与小肠主之。气虚热微者。则为白浊。肺与大肠主之。(正传)
浊分虚实
大约窍端结盖者。为多火。不结盖者。为兼湿。小水赤涩而痛。或浊带赤色者。为小肠湿热。小水不涩不痛。
而所下色白。或渗利转甚者。为脾气下陷。茎中痛痒。而发寒热。或有结痛者。为毒邪所侵。(汇补)
浊分精溺
要知浊出精窍。淋出溺道。由败精瘀腐者。十常六七。由湿热流注。与脾虚而下陷者。十中二三。(汇补)
脉法
两尺洪数。为阴火不宁。左寸短小。为心虚不摄。右脉大而涩。按之无力。或微细。或沉紧而涩。皆为虚。尺脉虚浮。急疾者难治。迟者易治。(汇补)
治法
赤者当清心泻火。白者当滋阴补肾。使水火既济。阴阳叶和。精气自固。(正传)若属湿痰者。宜燥中宫之湿。
属虚滑者。宜提下陷之气。甚有色欲太过。阳虚生寒者。当壮火锁阳。此虽仅见。亦宜审也。(汇补)
治禁
不可纯用寒凉伤血。不可纯用热药助火。盖寒则坚凝。热则流通。均非当理。但宜清上固下。(入门)其必佐以甘淡者。以甘能化气。淡能利窍。若用涩剂。则邪无从出。反增胀闷。(汇补)
用药
阴虚火动。主以地黄汤。去山萸。加萆 、黄柏。心虚火动。主以清心莲子饮。湿痰下注。主以苍白二陈汤。湿热不清。主以四苓散。中气下陷。主以补中益气汤。下元虚冷。主以八味地黄汤。若暑月冒热便浊者。辰砂六一散。
【附:精浊】
精浊者。因败精流于溺窍。滞而难出。故注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窍端时有秽物。如疮脓目眵。淋漓不断。与便溺绝不相混。此心肾二经火起精溢。故败精流出。而为白浊。虚滑者。血不及变。而为赤浊。宜滋阴药中。如牛膝、冬葵子、萆 。去其败精。然后分治。挟寒者。脉迟无力。溺色清白。挟热者。口渴便黄。脉滑数有力。寒者。萆 厘清饮。热者。清心莲子饮。
便浊选方
地黄加减汤 治阴虚火动便浊。
即地黄汤 加知母、黄柏、麦冬。
清心莲子饮 治心虚便浊有热。
茯苓 黄 石莲子(各七钱半) 地骨皮 麦冬 人参(各一钱半)
远志 菖蒲 车前 黄芩 炙草(各一钱)
水煎。加辰砂调服。
苍白二陈汤 治湿痰下注便浊。
苍术 白术 半夏 茯苓 陈皮(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一方。加升、柴各三分。
加味四苓散 治湿热不清便浊。
茯苓 白术 猪苓 泽泻(各等分)
加山栀、麦冬、木通、黄芩。水煎。
加减八味丸 治下元虚冷便浊。
即桂附八味丸。去茯苓、泽泻。加菟丝、五味子。
萆 厘清饮萆 菖蒲 益智 乌药(各等分)
每服四钱。水煎。入盐一捻服。
珍珠粉丸 治阴虚火旺而白浊。
真蛤粉(四两) 黄柏(四两)
水丸。酒下。
小菟丝丸 治虚劳遗浊。
石莲肉 山药(各二两) 茯苓(一两) 菟丝(五两)
为末。山药糊丸。盐酒下。
辰砂六一散(方见暑症) 水陆二仙丹(方见遗精) 补中益气汤(方见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