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简 介: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该书作者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并补入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体会。因此。本书堪称博而不滥、广而有约、述而有作的一部启迪后学的好书。本次整理是以清光绪简玉山房刻本为底本,对原书的目录给予了重新编排,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很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阅读。
作者:清·李用粹编
共 83 章节 20.96万+字数

厥症
大意
世以卒然昏冒。不省人事为厥。方书以手足厥冷为厥。厥者。气逆也。凡移热移寒。或伏热深而战栗。或虚寒甚而发躁。皆谓之厥。不独手足厥冷而已也。(汇补)
内因
人身气血。灌注经脉。刻刻流行。绵绵不绝。凡一昼夜。当五十营于身。或外因六淫。内因七情。气血痰食。皆能阻遏营运之机。致阴阳二气不相接续。而厥作焉。(汇补)
外候
卒然仆倒。手足冰冷。面色不泽。或昏冒不知。牙关紧闭。或六脉沉伏。状若中风。而无痰声搐搦之异。(汇补)
阳厥
阳厥者。外感六淫。初起头疼身热口干脉数。后变四肢乍冷乍凉。有似阴症。但寒不过肘膝。冷不过一时。
大便闭结。目溺俱赤。此热邪入里。气血不得宣通。所谓阳极发厥。火极似水也。宜清凉攻下之剂。不可误作阴症治。四逆散主之。(汇补)
阴厥
阴厥者。素有内寒。或食凉物。或中寒威。或因病后湿利。自汗变出。身寒厥冷。蜷卧不渴面青溺白。脉沉细迟。忽然烦躁不宁。欲坐卧泥水井中。此阴极发躁。阴症似阳也。宜温经散寒。四逆汤主之。(汇补)
热厥
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内经)因数醉入房。湿热下陷。酒气 悍。肾水日衰。阳气独盛。阴水渐涸。令人发厥。
宜壮水之主。亦有平人手足常热。冬不加绵。非壮也。乃三阴交虚。急断酒色。培养真阴。不尔成痿。酒客辈有此者。防生痈疽。(汇补)
寒厥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内经)因多欲夺精。元阳亏损。不能充沛经络阳气损衰。阴气独在。阳衰于下。令人手足厥冷。(入门)宜益火之原。若久病及平昔真阳虚惫。脉沉细不鼓而肢冷者。此非纯寒。乃虚极也。(汇补)
煎厥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内经)夫阳气者。所以卫外而为固也。夏月劳役犯房。扰乱阳气。水亏火亢。孤阳浮越。热气并逼。如煎如熬。故视听俱失。乃肾膀胱并损也。宜滋肾保肺。(汇补)
薄厥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内经)夫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气血顺利。因恚怒动气。
载血上行。积于心胸。谓之薄厥。言阴阳相薄。气血奔迫。宜消瘀降气。(入门)
痰厥
不因恚怒。忽然气闷痰升。肢冷吐涎。喉中有声。为之痰厥。脉必沉滑。宜导痰顺气。又气实多怒之人。忽大吐发厥者。乃痰闭于上。火起于下。先行探吐。后用导痰。(汇补)
食厥
因饮食醉饱后。或感风寒。或着气恼。食填胸中。胃气不行。忽然厥逆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若作中风中气治之必危。宜先以姜盐汤探吐。后以和中理气化痰药调之。(杂着)
气厥
经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忧愁不已。气多厥逆。卒尔倒仆。手足冰冷。口无涎沫。但出冷气。气不相续。其脉沉弦或伏。为中气症。与中风身温多痰涎者大。异。宜顺气和中。如乌药顺气散、木香流气饮之类。(许学士)
血厥
有平素无痰。忽然如尸。目闭口噤。或微知人事。恶闻人声。状如眩晕。移时方醒。此汗多亡阳。阴血衰少。阳并于上。名曰血郁。(医贯)宜养血调脾。又曰郁冒。凡妇人经后。虚人房劳。多有此症。又有吐血过多。上渴下厥。冷过腰膝。入腹即死。或狂言错语。皆阳气妄行。阴无所根据。气血相离之故。须大蒜捣烂。 于脚心。或热手频擦涌泉穴。须用八珍汤加肉桂。(汇补)
尸厥
尸厥中恶。因冒犯不正之气。如登冢入庙。吊死问丧。飞尸鬼击。卒厥客忤之类。忽然手足厥冷肌肤栗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口俱噤。昏晕不知。(丹溪)此正虚邪入之症。用韭汁灌鼻中。或苏合香丸同姜汁调灌。或醋炭熏法。然后用药。(汇补)
蛔厥
蛔厥者。其人素有食蛔在胃。又犯寒伤胃。或饥不得食。蛔求食而上攻。或外感症不应发汗而妄发其汗。
以致胃气虚寒。虫上入膈。舌干口燥漱水不咽烦躁昏乱。手足逆冷不醒人事。甚至吐蛔。宜理中安蛔汤。
勿用甘草。勿食甜物。盖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得酸则静。亦有食填太阴。往往痛而吐蛔者。以温中化滞丸主之。(汇补)
厥分虚实
厥有多端。须分阴阳虚实。如未厥前吐泻不渴身凉蜷卧。及已发而脉迟。口出涎沫者。阴厥也。如未厥前便秘溺涩口渴身热烦躁及已发而脉数大。口中反干燥者。阳厥也。若厥而口噤牙闭者。实厥也。厥而口张自汗者。虚厥也。(汇补)
死症
厥症身温汗出。入腑者吉。身冷唇青。入脏者凶。如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者死。指甲青黑者死。(绳墨)或醒或未醒。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红色者死。如口开手撒。五脏绝症已见一二。惟大剂参、附。兼灸气海丹田。
间有活者。(汇补)
脉法
脉沉大而滑。为痰气食厥诸有余之症。微濡而弦。为阴阳虚诸不足之症。大小无常。为尸厥。沉细无力。为蛔厥。(汇补)
治法
治当降痰益气温中健脾热厥补阴。寒厥补阳。(汇补)
用药
热厥地黄汤。寒厥。桂附八味丸。煎厥。黄 人参汤加麦冬五味。或地黄汤。薄厥。八味顺气散加减。痰厥。
温胆汤加竹沥、姜汁尸厥平胃散加木香檀香食厥二陈汤山楂麦芽砂仁枳实。在上者吐之。蛔厥。理中汤加乌梅花椒气厥乌药顺气散。血厥。加味八珍汤。阳厥。四逆散白虎汤。阴厥。四逆汤五味子汤。
【附:急救法】
男女涎潮于心。卒然中倒。当扶入暖室。正东端坐。作醋炭熏之。令醋气入鼻。其涎自退。轻者即醒。重者亦知人事。惟不可一点汤水入喉。使痰系心包。必成废人。初厥用生半夏末。或细辛皂角菖蒲末。吹鼻取嚏。有嚏可治。(汇补)
【附:暴死总断】
按暴死者。卒然而倒。其因甚多。详于诸症。今复类举者。欲仓卒之际。辨症显然耳。如暴仆口噤。吐涎身温体暖脉虚者。中风也。二陈汤加天麻钩藤。如腹痛额黑。手足收引。脉来沉迟。无气以息。中寒也。理中四逆汤。更灸开元。有本于阴虚。复遇暑途饥困劳役。暴仆昏绝者。此暑邪乘虚而犯神明之府。生脉散香薷
如有痰声者。名曰痰厥。此虚阳载痰上升也。四君子如竹沥、姜汁。切不可用二陈燥痰之剂。如行立之间。
暴眩仆绝。喉无痰声。身无邪热者。此阴虚而阳暴绝也。独参汤。如暴怒卒倒身冷无涎污者。名曰气厥。六磨汤。如食后着寒着气而暴死者。名曰食厥二陈汤探吐之。小儿多有此症。有大怒载血。瘀于心胸而暴死者。名曰血升。宜逐瘀行血妇人产后经行。偶着恚怒多有之。如感臭秽瘴毒暴死者。名曰中恶。宜醋炭熏鼻。候醒。以藿香正气散调之。
或探丧入庙。或无人之室。或造天地坛场归来。暴绝面赤不语者。名曰尸厥。进药即死者。宜移患人东首。焚香北面礼拜。更行醋炭熏鼻。有伤寒新瘥。与妇人交。忽患小腹急痛外肾搐缩面黑喘急冷汗自出名曰脱元有因大吐大泻后。卒然四肢厥冷不省人事。名曰脱阳。俱宜急以葱白紧缚。切去两头。先用一头烧热放脐上。以熨斗熨之。使热气入腹。
后以参、附、姜汤救之。汗止喘息为可治。迟则无及矣。有男女交接而死。男子名走阳。女子名脱阴。男虽死。阳事犹然不倒。女虽死。阴户犹然不闭。有梦中脱泄死者。其阳必举。阴必泄。尸容尚带喜笑。为可证也。皆在不救。(汇补)
厥症选方
五味子汤即生脉散杏仁陈皮、姜枣。
人参汤黄 人参 白术 陈皮 甘草 当归 麦冬 五味 生地 黄柏 熟地 天冬八味顺气散即四君子汤青皮乌药陈皮香附。去白芷
加味温胆汤二陈汤竹茹枳实山栀黄芩
加味平胃散平胃散加木香檀香乌药砂仁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